7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大掃描:上半年淨利潤合計超60億 過半公司承保虧損

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近日,非上市險企紛紛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財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運行情況得以更全面展現。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的7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財務數據顯示,這些非上市財險公司上半年實現淨利潤60.03億元,其中56家公司實現盈利,20家公司出現虧損。

非上市財險普遍盈利

從盈利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有5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實現盈利,20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出現虧損。上半年實現盈利的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有12家公司淨利潤超1億元。總體來看,淨利潤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別爲國壽財險、陽光財險、英大泰和財險、鼎和財險和中華聯合財險。

其中,國壽財險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1.7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5.97億元有所下降,但仍高居非上市財險公司盈利榜榜首。同期,該公司保費收入525.3億元,同比增長爲12.4%,超越市場平均增速,亦位居非上市財險公司規模第一位。緊隨其後的陽光財險,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1.31億元,得益於綜合成本率、投資收益率等指標優化,該公司淨利表現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獲得承保利潤是保險公司盈利的基石,但良好的投資收益也很重要。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實現盈利超億元的12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平均綜合成本率爲89.90%,其中10家公司綜合成本率在100%以下,投資收益率平均值爲1.90%,優於行業平均水平。

上述12家盈利超億元的財險公司中,有兩家是農險公司,分別爲中原農險和國元農險。上半年,中原農險、國元農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20.58億元、69.78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2.9億元、1.66億元。

整體來看,今年財險公司表現向好。據此前銀保監會披露數據,今年上半年,財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034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7343億元增長9.41%,高於去年同期1.75%的保費增速。其中,車險保費397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744億元增長6.2%,去年同期則是同比下降8.28%。

46家公司承保虧損

綜合成本率是保險公司用來覈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也是衡量產險業盈利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

綜合成本率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由費用率和賠付率組成。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

從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的整體情況看,剔除勞合社和今年1月成立的中國融通財險,其餘74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平均綜合成本率爲108.61%。這74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有28家公司的綜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內,即承保利潤爲正,另有46家的綜合成本率超過100%。也就是說,行業超過半數財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沒能包住支出,在承保業務上存在虧損。

而在28家擁有承保利潤的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涵蓋了國壽財險、陽光財險等保費收入超百億元的財險公司,還有兩家農業險公司、兩家自保公司,以及11家外資保險公司。

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在非上市險企中也存在。隨着車險費率市場化和非車險競爭加劇,擁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財險公司往往能獲取更多市場資源。

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虧損的20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多是中小機構,其中13家公司上半年保費收入不足10億元。上半年,12家盈利超億元的財險公司實現淨利潤55.59億元,佔7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淨利潤總和的93%。

如果將範圍擴大到上市財險公司,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淨利潤排名前十的產險公司,其淨利潤總和達到83家產險公司淨利潤總和的105%;人保財險的淨利潤爲86.54億元,佔83家產險公司淨利潤總和的55.89%,超過行業一半。

可以預見,未來財險市場仍將繼續轉型分化,保險公司需要持續加強對市場的研判,深度挖掘存量市場,積極拓展增量市場,聚焦風險變化,推動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