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邁上新徵程。

8月8日,剛慶祝完8歲生日的澎湃新聞宣佈,正式完成B輪融資: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簡稱“上文投”)獨家戰略投資4億元,對澎湃新聞運營主體——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增資入股。增資完成後,上文投將成爲澎湃新聞第二大股東。

在媒體融合轉型發展步入深水區,面臨諸多挑戰之際,澎湃新聞這筆融資的到來,顯得意義非凡。

“完成B輪融資,獲得資金支持,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加快業務佈局,更重要的是,市場化運作的上文投的進入,對於澎湃新聞進一步深化改革,再一次澎湃前行,意義重大。”近日,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融資帶來的綜合效應 “是比資金更加深刻、更加長久、更加自驅的變革動力”。

“澎湃新聞這次融資成功,對於傳媒行業來說,也是一個重大的正向激勵。”劉永鋼說,期望這次成功融資,能夠助力澎湃進一步拓展商業模式,不斷打開可變現價值的天花板。澎湃新聞將始終以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爲基點,不斷做優做強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更美好數字生活賦能者。

作爲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先行者,澎湃新聞於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線。8年來,澎湃新聞不斷迭代,始終是國內媒體融合轉型的引領者,在傳播力、影響力等各項指標上,穩居國內主流媒體領先地位。

澎湃新聞爲何會在此時進行B輪融資?融資成功後,澎湃新聞將往何處去,未來將如何蝶變?媒體融合發展進入破壁期,新動能又在何處?來看劉永鋼的回答。

澎湃新聞的迭代之路

記者:從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到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這些年來澎湃爲什麼一直能活躍在媒體融合轉型的潮頭浪尖?

劉永鋼:澎湃的出生和發展具備天時、地利、人和。8年前,根據中央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精神,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的關心和推動下,在上海報業集 團的精心籌備下,我們以東方早報爲基礎整體轉型啓動了澎湃新聞,成爲中國傳統媒體進軍移動互聯網的標誌性事件之一,也成爲了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這8年來,在各界各方的支持和鼓勵下,我們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主流價值觀,同時緊緊利用最新的傳播技術、手段和方法,讓嚴肅的時政新聞變得好看耐看,讓單調的文圖表達變得豐富多彩,讓單向的傳播灌輸變成爲自覺互動。

我們也始終沒有忘了媒體的初心,努力讓媒體成爲它本該有的樣子,我們一直追隨最新的技術,但也一直小心翼翼不被技術裹挾,不陷入形式主義的狂歡。我們還強調“結硬寨、打呆仗”,比如在今年的“大上海保衛戰”期間,我們延伸服務邊界,推出“戰疫服務”矩陣,搭起了戰疫服務、助企服務、就業服務三大平臺,拿出了“釘釘子”的鑽勁,爲市民羣衆解決“急難愁盼”問題。

雖然澎湃似乎一直在潮頭浪尖,但我們一直有很強烈的危機感,一直存在對不可預知和不確定性的焦慮。我們不知道技術會怎樣演化,不知道用戶的喜好會如何變遷,也不確定政策、技術、用戶喜好三方面結合會產生怎樣的聚合反應。我們的應對之道就是守正創新,借力和變革。爲此,這八年來,我們從新媒體到全媒體、從平臺化再到生態化,從內生擴張型到外生矩陣式拓展,進一步確立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地位,並進一步轉型爲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我們也分別在2016年12月和2022年8月先後兩次引入戰略投資者,在獲取資金支持的同時,更借力外部資源推動澎湃的內部改革。從內部來說,我們也一直在“折騰”,從戰略、內容、變現到管理,一直在尋求應對變化的適應性。

B輪融資引進上文投

記者:正如您所說,8年間,澎湃新聞不斷迭代,成爲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標杆之一,出於怎樣的考慮,澎湃新聞啓動B輪融資?是如何確定引入上文投作爲投資方的?

劉永鋼:2020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提出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主流媒體的市場競爭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新聞+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創新媒體投融資政策,增強自我造血機能。

這也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更加確信,我們應該,也有能力,同時也非常期待,通過市場化的機制,通過新一輪融資,推動澎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澎湃的本輪融資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應該說,在當下的大環境下,成功完成本輪融資殊爲不易,但這可能也正好證明了澎湃的特性和價值。

澎湃這些年來,幾乎在每年的7月,都會有新的產品或大的迭代,但是我們也越來越感覺到瓶頸的到來,澎湃必須突破自我,突破現有的模式,必須把自己置身於更廣闊的背景中,也必須更勇敢更深刻地變革自己。媒體融合轉型越是往縱深發展,越是需要新的推動力。

因此,我們非常期待通過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來推動澎湃新聞和市場結合得更近,對新技術跟得更緊,與新趨勢貼合得更牢,並形成合力推動澎湃新聞超越自我繼續前行。

之所以選擇上文投,首先是因爲理念上的深度契合,上文投團隊對澎湃非常理解,充分認可澎湃新聞的獨特價值和影響力,對澎湃的未來發展也充滿信心。此外,上文投是上海市政府批准設立的產業引導基金,更是一支市場化運作的基金,他們對文化傳媒的使命和理解,對澎湃的戰略和資源協同,以及他們對澎湃的要求和壓力,我們都認爲是對澎湃的發展彌足珍貴的。

新項目新戰略發佈背後:澎湃一直在嘗試出圈發展

記者:除了宣佈完成B輪融資,澎湃新聞還發布了新一輪發展戰略,5個涉及內容、技術、運營的新板塊全面啓動,澎湃新聞還同步啓動了“中國城市文化品牌計劃”、“新消費品牌合夥人計劃”等政務、商務服務項目。新板塊的全面啓動,對澎湃新聞來說意味着什麼?

劉永鋼:“智媒開放平臺”是澎湃新聞全新打造的智媒技術品牌,依託澎湃新聞的技術實力和轉型經驗,爲媒體和內容行業提供包含內容生產、審覈、分發、商業化全鏈路和生態化建設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澎湃明查”中英文網站平臺將以網站爲基礎,輻射各大社交平臺賬號運營矩陣,動員廣泛的、專業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覈查報道,在覈查報道中塑造一個真實的ƒ、多彩的中國。澎湃新聞牽頭髮起的“數字內容生態實驗室”,旨在打造集產學研用於一體的數字內容安全與治理研究與服務機構,開展內容生態演變機理及其調控對策機制研究,爲數字內容生態創新與治理提供理論研究支持、決策參考和技術支撐。與此同時,我們的中國城市文化品牌計劃,將圍繞城市IP打造,重估城市文化品牌價值,探索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新路徑,鼓勵城市文化產品生產與投資,服務城市文化消費新圈層。新消費品牌合夥人計劃則將賦能成長性品牌,伴隨新消費品牌共同壯大,推動多重挑戰之下中國製造的韌性成長。

對澎湃而言“不發展毋寧死”,因爲我們沒有任何躺平的理由和資本。這些新的板塊和項目,就是我們始終堅持自我,同時不斷尋找生機、尋求突破的努力和嘗試。我們一直希望媒體要堅持做好媒體,同時媒體一定要超越媒體。

完成B輪融資,澎湃新聞將走向何方

記者:回到B輪融資,隨着B輪市場化投資人的進入,對澎湃新聞未來的發展又會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劉永鋼:Web3.0、NFT、元宇宙,正在深度影響着全球傳媒生態的發展進程,澎湃新聞想做的事情很多,時不我待。

在這個當口,我們要通過資本化、市場化手段,在生產工具、版權素材、內容風控、聚合分發等賽道加速全面佈局,進一步強化既有優勢。還要持續創新變革,拓展更多發展空間,實踐更多遠景探索。

完成B輪融資,一方面是獲得資金支持,讓澎湃新聞的業務加速佈局、規劃加速實現、規模加速達成。更重要的是,上文投帶來的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和對未來發展的壓力,必將更有力推動澎湃新聞進一步深化改革,再一次澎湃前行。

實際上,澎湃新聞從上線之初就確立了企業化、市場化的運行路徑,2016年12月A輪戰略投資者進入後,實質性推動了澎湃的運營變革,澎湃基本建立了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企業的治理架構。但我們也感覺到,雖然架構是逐步建立起來了,但在企業文化和運行機制的內核還是沒有實現根本性的改變,隨着媒體融合轉型進入縱深階段,改革也進入到深水區,需要直面更多深層次的理念、文化、慣性和利益的衝突。因此,我們也期待隨着B輪更加市場化投資人的進入,可以給我們帶來新的推動力,我們相信,這種推動力比資金更加有效,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驅動的變革動力。對於澎湃新聞的長遠發展來說,必須要有這種蓬勃的內在動力。

記者:澎湃新聞完成4億元B輪融資,對於傳媒行業融合轉型發展有怎樣的意義?

劉永鋼:媒體融合轉型進行到現在,大家都面臨很多新的挑戰。如果說2014年到2016年,很多媒體是在猶豫要不要從傳統媒體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轉型,現在大家面臨的苦惱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如何啃下“最難啃的骨頭”。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物理意義上、技術意義上的第一步融合轉型,我認爲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但這只是一個淺層次的轉型,僅僅完成了介質上的轉型,一定程度上讓傳統媒體跟上了時代步伐,提升了一定的影響力、傳播力。

但媒體融合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當我們之前在感嘆媒體和用戶壓根就在不同的房間裏的時候,今天面臨的情況是,雖然媒體和用戶就在這同一間房間裏,但大部分用戶要麼戴上了耳機,要麼在私聊。主流媒體的融合轉型仍然需要不斷解決老問題、直面新問題。

另外,與之前晚報都市報興起同步解決了發行量、影響力和營收不一樣的是,現在的主流新媒體仍然沒有形成穩定而有效的商業模式,仍然不能形成自我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因此,澎湃新聞這次融資成功,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個有正向激勵意義的事件。這體現了頂層設計對媒體融合轉型的堅定決心,也代表了資本和市場層面對於媒體融合轉型的信心。我們也期望,這次成功融資,能夠助力澎湃進一步拓寬商業模式,不斷打開可變現價值的天花板,爲整個行業蹚出一條路。

記者:展望未來,完成B輪融資後,澎湃新聞還有哪些新的發展計劃?澎湃新聞未來會走怎樣的一種路徑,走向一個什麼樣的目標?

劉永鋼:未來,澎湃新聞將會堅持深耕專業領域,立志打造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媒體內容供應商、全鏈條內容生態服務商、更美好數字生活賦能者。從內容生產、技術支撐、平臺建設、生態服務四個方面入手,全面強化澎湃新聞的內容供給力、輿論引領力、行業賦能力、市場競爭力。

我們一直強調“四化”和“三型”。“四化”是指主流化、平臺化、生態化、全球化。

從主流化來說,澎湃新聞作爲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面對不斷變化的網絡技術和傳播格局,堅守主流價值觀,不斷創新語態和表達,持續輸出“現象級”的新媒體報道,用好作品、好聲音傳播網絡正能量。

平臺化方面,2016年,Sixth Tone(第六聲)英文傳播平臺正式上線;2017年,澎湃新聞“問政”官方權威政務平臺上線;2018年,“湃客”平臺上線,標誌着澎湃新聞平臺化方向的進一步探索。2019年,澎湃新聞推出了“澎湃號”頻道,這個融媒內容聚合開放平臺匯聚了政務號、媒體號和湃客號三大領域的優秀創作者、批量生產豐富的優質內容。

生態化方面,我們認爲,媒體融合轉型不僅是我們媒體自己的事,更需要整個鏈條中的參與者取長補短。所以我們跟業內的很多企業有合作,輸出我們的能力,補充我們的短板,爲澎湃新聞及內容產業相關單位運用新技術、新應用賦能,推動形成更大的內容生態矩陣。

此外,我們矢志要做全球性的媒體,這既是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戰略需要,也是技術進步促使新聞傳播越來越超越國界的現實需要。

如果說“四化”是我們的方法論,那麼“引領型”、“賦能型”、“全球型”這“三型”就是我們的目標了。首先,澎湃新聞要堅持做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者,做公衆服務的引領者,要做專業能力的引領者,做媒體融合轉型的引領者。其次,澎湃新聞希望能夠成爲更多行業的賦能者和服務商,以媒體爲基礎,拓展內容和政務、商務服務的邊界,深度介入互聯網內容產業的各個環節,致力於更美好的數字生活。我們會把媒體融合發展,放到全球的座標和整個互聯網內容產業中去思考,堅定不移地推進,將澎湃新聞融入到數字時代的方方面面。我們還認爲,全球化不可逆,向全球拓展,追尋更大的舞臺,是必須的也是可能的。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