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由日本國家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NISTP)發佈的報告稱,中國在科研產出和“高影響力”研究方面已超過美國,成爲世界領先者。

這份報告分析了機構Clarivate彙編的數據,顯示全球前1%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中,有27.2%的研究來自於中國,美國的這一比例爲24.9%,排名第三的英國僅佔5.5%。

研究論文的引用次數是學術界常用的衡量標準,一項研究在隨後的論文中被其他研究人員引用的次數越多,其影響力就越大。

這份報告的合著者卡羅琳·瓦格納(Caroline Wagner)博士稱,被引用次數最多的1%的論文可以被視爲“諾獎級”的研究,代表了科學的最前沿。她認爲,中國的科研質量已經出現了飛速的提升。

此外,2018年至2020年間,中國平均每年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超過40.7萬篇,佔全球的23.4%,超過美國的29.3萬篇,德國排名第三。

NISTP的報告還顯示,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和數學方面的研究佔比較高,而美國研究人員在臨牀醫學、基礎生命科學和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多。

中國不僅在科學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方面都已經領先世界,而且在主要國家中,中國在企業和大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數量也是最多的;美國在企業領域的研究人員數量與中國並駕齊驅,但在企業和大學領域的研發支出仍高於其他任何國家。

中國也在通過大量資本的投入來推動基礎科研的創新。去年底,中國發布了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涉及59個研究領域和方向,首年國家撥款經費預計超過31.48億元人民幣。這些重大項目也包括青年科學家項目,支持青年科學家開展研究,每個項目資助資金最高達500萬元。

“我們希望培育青年人才,要實現科研創新,人才是最爲關鍵的,青年人才在交叉學科的新方向具有優勢。”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過去幾年中,來自民間的資本也在持續鼓勵研究人員創新。例如,由騰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面向45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是一項由科學家主導的獎項,前期啓動資金的投入就達到10億元人民幣。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創始人陳天橋在幾年前宣佈投入10億美元捐贈全球腦科學基礎研究後,一期投入5億元人民幣支持中國的腦科學研究,與上海周良輔醫學發展基金會合作成立TCCI轉化中心。近期,他又發起一個TCCI旗下面向全球腦科學研究者的在線虛擬社區“蘇格拉底實驗室”,希望促進跨學科、跨地域的交流合作。

“科研不分國界,我們希望把球傳給離球門最近的人。”陳天橋在談到如何選擇科研資助項目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