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

90後老闆經營了一家80平的雜貨店,居然實現了月銷百萬,他是怎麼做到的?

疫情期間,90後老闆小劉在北京的店鋪線下客流量大幅減少。但令小劉感到意外的是,雜貨小店的線上生意靠着外賣,迎來暴漲。憑藉着零售平臺的騎手,小店的商品差不多能夠在客戶下單30分鐘左右送到他們的手中。

疫情期間,由於居家時間變長,外出的時間又不可控, “隨要隨買”“隨買隨到”成爲不少消費者更大的訴求。因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從附近便利店、超市等零售實體採購的需求,即時零售成爲加快實體門店運行效率的重要方式,也帶動了實體門店的復甦和增長。

對於快速發展的即時零售業態,央視在近期給出了定義:是指以本地門店和即時配送爲核心,連接實體經濟和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即時需求的新型零售業態。

上線即時零售平臺只是第一步,如何洞察和捕捉需求,並且提供更好的服務,是門店效益增收的關鍵所在。

迴歸本地的消費需求

剛來北京開店的時候,小劉夫妻二人走遍了周邊小區,做起了市場調研。他們考察的重點對象是年輕人,“因爲他們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去逛大超市,選擇在網上購買生活用品的可能性較大。”小兩口就調查周圍小區,看哪些小區住的年輕人多。

在調研之後,小劉夫婦把超市掛到了美團上。決定線上線下兼做的他,剛開始還不知道如何經營,生意也不怎麼樣,一天只有幾單生意。批發商也不給送貨,小劉只能自己去拿。

小劉發現,開一家線上商店,一點都不比開線下店容易。如何優化頁面?哪些商品排在首頁?如何制定促銷策略?都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後來,小劉開始調整進貨方向,專門進一些年輕人喜歡的網紅產品,也會根據季節變化以及潮流採購商品。

沒想到今年5月,北京疫情反彈,線上訂單增長了大概3000單,是平時的1.5倍。六點半到九點半是下單高峯期,小劉夫婦倆忙不過來,“一直爆單”。

小劉的雜貨店在疫情時期迎來新增長的背後,是年輕消費羣體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今的年輕人,長時間處於工作忙碌的狀態,習慣了“外賣點一切”的生活。疫情防控下,年輕人居家辦公次數增加,線上購物需求變大。依託騎手的即時配送,水果、餐飲、醫藥用品,甚至是衣服、電器、數碼產品等不常見的“外賣”,都能送貨上門。

過去,在電商平臺下單、快遞配送是較爲主流的線上購物模式,很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是網上下單,等幾天收快遞,很多本地的小店也受到影響。但這兩年,隨着即時零售的興起,消費回到了線下門店。想要的東西30分鐘就能送到,年輕人的訂單又從電商回到了實體門店。

由此可見,年輕人的一部分消費需求正在迴歸本地。

與實體門店休慼與共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即時零售的未來與實體門店的命運息息相關。

“本地門店加上即時配送,這就是即時零售的兩大核心。”8月5日,央視在近十分鐘的專題報道中,專門解讀了即時零售。

依靠即時配送,本地實體店鋪拓寬了服務半徑。一般來說,一家實體門店只能吸引附近的顧客,銷售範圍不會超過附近2公里。但通過騎手,配送範圍就拓展到5公里甚至更遠,能覆蓋更多消費人羣。

現在的年輕人,常有“快遞焦慮”,要麼是等待收貨,要麼是等待退貨。而在“本地門店+即時配送”的消費場景中,不會出現“買家秀”和“賣家秀”的尷尬,也沒有漫長的退貨等待。商品從“快遞”變成“外賣”,消費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跟實體門店溝通,當天就能解決問題。

通過即時配送網絡這雙看不見的“手”,消費者輕鬆買到了實體店內的商品。儘管在線上下單,但真實的交易是發生在線下門店的。想要做好即時零售,必備要素就是本地實體零售商。與此同時,即時零售也在反哺本地門店,爲實體門店帶來增量。美團數據顯示,今年1-7月,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長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達110%。

在高增長的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消費者對購買的時效性、確定性要求越來越高。實體門店的數字化程度和商品運營的能力,也決定了消費者越來越豐富的消費需求能否被滿足。

反過來說,這也會促進本地實體商家的發展,與此同時,多樣化的需求必將對商家的數字化程度提出更多要求。實體門店與即時零售深度綁定,也將呈現出豐富和龐大的生態。

“實體門店+即時配送”模式,更大的意義是它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向前演進,實現本地實體服務和本地消費者的循環。以即時零售爲主的線上訂單迎來高速增長,對實體經濟的復甦和消費的增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即時零售開放平臺模式研究白皮書》預計,到2025年,即時零售開放平臺模式規模將突破萬億門檻。

由此可見,即時零售立足於本地實體,其未來的命運,與實體門店的繁榮程度高度相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