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陳佩珍

8月12日,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發佈的《2022年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改革與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不良資產整體規模較2020年有較大幅度增加。

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不良資產整體規模約爲5.88萬億元,較2020年增加6700億元,同比增長12.86%。普華永道指出,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同比增幅高達38%,顯著高於商業銀行和非金融企業的不良資產增幅,主要原因是房地產信託違約大幅增加。同時,資產管理公司的資本增速仍落後於不良資產增速,限制了資產管理公司承接不良資產的能力。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主管合夥人張立鈞表示,近年來,不良資產管理行業也被賦予了助力改革化險的新使命。資產管理公司需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在未來繼續發揮金融穩定器和經濟下行風險緩衝器的獨特作用,響應監管部門的號召,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化解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

當前信用風險的新變化

白皮書指出,隨着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和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信用風險的主要特徵有了新的變化,並且從之前的傳統領域逐步向新領域發展。當前,信用風險來源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市場、中小銀行金融機構、信託行業、地方融資平臺和經營出現困難的非金融企業等領域。

普華永道將我國不良資產管理分爲三個階段:從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成立之初承接政策性業務到商業化轉型的“1.0階段”,到綜合化經營與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崛起的“2.0 階段”,再到如今,中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邁入3.0發展階段,資產管理公司的功能與定位已發生了新的變化,特點主要體現在業務範圍不斷擴大、市場環境錯綜複雜、公司運營更加規範等諸多方面。

白皮書提出了 3.0階段資產管理公司的四大功能定位變化:從金融牌照全面開花到迴歸聚焦“新”主業;從不良資產風險化解到困境機構風險化解;金融風險化解從大型機構下沉至中小機構;屬地性監管向全國性監管協同邁進。

對於聚焦“新”主業,白皮書解釋,面對新形勢,資產管理公司積極響應號召化險“瘦身”、迴歸聚焦主業。而當前,不良主業發生了新變化,資產管理公司面對新的宏觀環境、利益相關者訴求和監管要求,業務交易架構出現了多形式和多渠道特點,債權本身更爲複雜,處置手段也更加多樣化。此外,新的政策規定可轉讓資產範圍從不良資產進一步拓寬至風險資產,允許風險資產在繼續惡化之前及時轉讓出表。

不良資產管理行業將回歸主業,聚焦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胡靜認爲,不良資產管理行業 3.0 階段,將回歸不良資產處置的“新”主業,發揮特色功能和優勢,聚焦化解中小金融機構、房地產、信託和地方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爲促進企業整合資源、盤活資產和和推動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做出新的積極貢獻。

2022年3月8日,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發債100億元。2022年3月16日,長城資產管理公司發行100億元金融債,兩者募集資金均用於房地產行業風險化解。“專項債”爲資產管理公司在房地產行業紓困工作中提供了“活水”,同時也是對資產管理公司探索融資渠道的嘗試。

白皮書指出,當前,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在發債、拆借等方面仍面臨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資產管理公司的負債結構中,短期融資佔比仍然較高,需要繼續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

如何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普華永道認爲,可以通過拓寬“專項債”的發行領域,如房地產專項債、中小金融機構專項債、信託專項債等;鼓勵資產支持證券發行;鼓勵資產管理公司發行綠色債券,引導資產管理行業支持綠色產業發展;適當降低資產管理公司債券在商業銀行的資本權重等方式等。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合夥人陳進展表示,當前,我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以資本消耗型業務爲主,行業的發展需要資本與資金的支持。爲了促進不良資產管理公司更好地聚焦“新”主業,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好定位,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建議支持資產管理公司拓展融資渠道與降低融資成本,鼓勵社會資本進入不良資產管理行業,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增強司法保障效率,呼應監管要求拓寬“新”主業範圍,並營造鼓勵金融風險化解的稅收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