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來源:財經

貝殼的重要資方正在慢慢撤離。

軟銀近期披露的文件顯示,孫正義已清倉了貝殼的股票。按照5月11日的市值計算,賣出的股票價值高達25億美元。除了軟銀之外,高瓴資本持有的貝殼股份也從5%降至3.3%。

在貝殼3年前的D+輪融資上,軟銀豪擲13.5億美元,當時一起參與融資的還有高瓴資本。軟銀在完成注資後,以10.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三,是排在騰訊之後的第二大機構股東。但在完成D+輪融資之後,軟銀和高瓴先後拋售了手中的股票。

軟銀當年豪擲千金,是出於對中國市場的期許,同時也是希望自己在“OYO全球快車”上的損失,能從中國房地產互聯網信息服務的浪潮中找回來。而如今,軟銀在這個價位選擇拋售股票,除去機構自身因素,也意味着對貝殼商業模式和未來增長的不看好。

貝殼成立四週年時,彭永東在朋友圈寫下這番話:“2020年的關鍵詞是高光,2021年是艱難,2022年會是什麼?我們希望是重生!”言語間,他試圖爲顛簸一年的貝殼找到些確定性和積極性。

但整個房地產市場都深陷迷霧之中,明星資本的撤退也表明了對貝殼接下來生存情況的擔憂。

主業頹敗

口袋裏的錢都捂不熱,誰還有心思買房呢?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貝殼研究院發佈的《新房市場季報》數據顯示,2022年Q1全國62城商品住宅簽約面積同比下降41%,跌幅較1-2月降幅進一步擴大。

貝殼是房地產服務企業,房地產行業近年來的不景氣,自然也會影響到它。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貝殼淨收入從2021年同期的207億元下降39.4%至125億元;合計總交易額爲人民幣5860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人民幣10696億元下降45.2%。

行業不景氣,直接導致了貝殼營收來源攔腰砍斷。疫情環境下,貝殼平臺上的房地產經紀門店的運營和訪問受到巨大挑戰,儘管貝殼也開發了類似VR看房技術,但這種大額交易的促成少不了線下驗房等環節。

此外,貝殼的門店和經紀人數量也在不斷下滑。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貝殼門店數量爲45777家,較上年減少6.0%,經紀人數量爲427379名,較上年減少4.3%。據新浪財經報道,今年3月,貝殼啓動了新一輪裁員,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事業羣,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優化部門10%的員工。

去年下半年以來,恒大資金鍊斷裂,一批民營房企出現債務危機,房屋遲遲無法交付。爲了穩妥起見,現在消費者即便要買新房,也會選擇直接去售樓部,而不會通過中介平臺,徒增多個扯皮環節。

目前業主買房主要有三種途徑,分別是自然到訪、房地產內部員工推薦以及貝殼等平臺的中介帶看。前兩者都是與開發商展開直接交易,業主更容易知道購房有什麼優惠,房屋的具體情況如何,掌握主動權。

如果通過中介買,購房款中的一部分會給到中介。一旦房子出現問題,業主可能會和開發商陷入無確定期限的糾纏中去,但中介不會協助解決問題,那筆中介費也打了水漂。

進一步來說,儘管貝殼通過移動互聯網,實現了更充分的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些便捷功能,但本質上仍沒有跳脫出傳統房產中介或二房東的模式,其商業模式並不能解決業主的困境。更多人只會把貝殼當作信息資訊平臺,而不會產生進一步交易。

第二增長曲線跑不通

基本的房產經紀業務出現瓶頸,貝殼也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2021年底,貝殼宣佈進行“一體兩翼”戰略升級,其中,“一體”指的就是貝殼的現有主業房產經紀業務,“兩翼”分別爲整裝大家居事業羣與普惠居住事業羣。貝殼對新業務的佈局早有端倪,再早一年,彭永東在出席中國家居產業數字化峯會時透露,貝殼有意在家裝、家居領域做一些新嘗試。

寒潮之下,“兩翼”被委以重任。今年4月20日,貝殼宣佈與聖都家裝達成協議,將收購聖都100%的股權,價格約摺合人民幣80億元。彭永東對此表示,貝殼與聖都走到一起,是基於對未來以及達成目標路徑的高度共識。

收購背後,是貝殼的多元擴張戰略,透露出其想要擴大盈利空間的迫切性。貝殼亟需從“兩翼”的家裝業務中獲得額外收入,用以抵消主營業務的持續低迷。

但對貝殼來說,跨界到家居家裝行業後,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還要打上問號。

家裝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裝修環節多,鏈條長,且高度分散,涉及獲客、施工、監理等多個環節。而貝殼所謂的家裝平臺,本質上做的是流量生意,它更像是信息的二道販子,沒有深入到裝修施工的各個環節,但後者纔是重中之重。

此外,互聯網家裝看似新穎,但事實只是在傳統行業的基礎上,硬加上互聯網基因,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行業升級。

市場需要的互聯網思維是通過技術升級,減少消費支出。但家裝行業用上互聯網思維後,反而增加了互聯網推廣成本,消費者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同樣的服務,這種商業邏輯先天畸形,或許本身就是個僞命題。

“兩翼”中的另一半“惠居”業務,同樣也不容易實現盈利。2021年底,貝殼找房成立惠居事業羣,正式推出“貝殼租房”。今年2月,貝殼宣佈投資共建的首個青年公寓項目在上海徐彙區落地,公寓佔地近4萬平方米,項目總體量達2978套。貝殼想要通過這些舉措,自己做“房東”,但這也導致了成本增加。

租賃行業本就是微利的,真正能賺到錢的企業可以說寥寥無幾。今年1月,“長租公寓第一股”青客公寓也因長期虧損,走上了破產清算的道路。疫情反覆、經濟蕭條下,用戶租房需求減少,租賃收入也會更不穩定。

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包括家居家裝和房屋租賃在內的新興業務的淨收入爲5億元,對營收的貢獻還不成氣候。

後左暉時代

左暉離世後,貝殼的發展成迷。

左暉生前最有名的座右銘是:做難而正確的事情。帶着這樣的理念,他開創了鏈家,搭建線上開放平臺貝殼找房,一步步帶領貝殼從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爲房產經紀賽道的領頭羊。如今有使命感的人離開了,貝殼的精神不再,在各項經營指標面前,貝殼忘記了爲什麼奮鬥。

新CEO彭永東擅長戰略佈局,身上的互聯網氣質更明顯。相比起左暉有情懷的一面,彭永東更像是一個以數據爲導向的理工IT男。

彭永東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裁員的“大刀”,把優化結構貫徹到底,先砍COO線,再動CTO線,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已經完成了三次裁員。

第一次裁員在2021年下半年,貝殼關掉1800多家門店,流失近9萬經紀人;第二次裁員從去年底延續到今年3月,包括20多位中高層離職,裏面不乏金融副總裁、總經理等職務;第三次裁員發生在今年五一前後,先是砍掉成都全線產研,後面又對產品、研發、運營等崗位下手,連新興業務線的崗位也沒放過。

根據財報,貝殼2022年第一季度的整體運營費用下降了17.49%,但仍未成功扭虧爲盈。

軟銀、高瓴資本相繼離場後,彭永東又爲貝殼規劃了“一體兩翼”戰略,但如今看來,這一規劃既像炒冷飯,又不明智,和左暉當初對貝殼的定義“中國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相去甚遠。

在經濟下行週期裏,房產經紀行業正經歷陣痛期。盛夏之下,貝殼依然在過寒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