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文件提出,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等技術,研發碳纖維風機葉片、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整機設計製造與安裝試驗技術、抗颱風型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漂浮式光伏系統。研發高可靠性、低成本太陽能熱發電與熱電聯產技術,突破高溫吸熱傳熱儲熱關鍵材料與裝備。研發具有高安全性的多用途小型模塊式反應堆和超高溫氣冷堆等技術。開展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與生物質發電技術研發。

科技部等九部門關於印發《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爲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峯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做好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相關工作,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峯行動方案》,結合碳達峯碳中和領域科技創新工作新形勢新情況,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能源局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

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能源局

2022年6月24日

(此件主動公開)

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 年)

爲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峯碳中和的重大戰 略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 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充 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能源、工  業、城鄉建設、交通等領域碳減排,對於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  展與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實現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方案以習近平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  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  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  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  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堅持創新  驅動作爲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構建低碳 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統籌提出支撐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峯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併爲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好技術研發儲備。

通過實施方案,到 2025 年實現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支撐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0 年下降 18%,單位GDP 能源消耗比 2020 年下降 13.5%;到 2030 年,進一步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顯著影響力的低碳技術解決方案和綜合示範工程,建 立更加完善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有力支撐單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單位 GDP 能源消耗持續大幅下降。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科技支撐行動

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任務,立足以煤爲主的資源稟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並降低碳排放,是我國低碳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各類創新主體作用,  深入推進跨專業、跨領域深度協同、融合創新,構建適應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針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迫切需求,加強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併網消納、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以及煤制清潔燃料和大宗化學品等提供科技支撐。到 2030 年,大幅提升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化石能源有序替代,推動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

專欄 1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支撐技術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強煤炭先進、高效、低碳、靈活智能利用的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實現工業清潔高效用煤和煤炭清潔轉化,攻克近零排放的煤制清潔燃料和化學品技術;研發低能耗的百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成套工藝和關鍵技術。研發重型燃氣輪機和高效燃氣發動機等關鍵裝備。研究摻氫天然氣、摻燒生物質等高效低碳工業鍋爐技術、裝備及檢測評價技術。

新能源發電。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等技術,研發碳纖維風機葉片、超大型海上風電機組整機設計製造與安裝試驗技術、抗颱風型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漂浮式光伏系統。研發高可靠性、低成本太陽能熱發電與熱電聯產技術,突破高溫吸熱傳熱儲熱關鍵材料與裝備。研發具有高安全性的多用途小型模塊式反應堆和超高溫氣冷堆等技術。開展地熱發電、海洋能發電與生物質發電技術研發。

智能電網。以數字化、智能化帶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研發大規模可再生能源併網及電網安全高效運行技術,重點研發高精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可再生能源電力併網主動支撐、煤電與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協同規劃與綜合調節技術、柔性直流輸電、低慣量電網運行與控制等技術。

儲能技術。研發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液態和固態鋰離子電池儲能、鈉離子電池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高效儲能技術;研發梯級電站大型儲能等新型儲能應用技術以及相關儲能安全技術。

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研發太陽能採暖及供熱技術、地熱能綜合利用技術,探索乾熱巖開發與利用技術等。研發推廣生物航空煤油、生物柴油、纖維素乙醇、生物天然氣、生物質熱解等生物燃料製備技術,研發生物質基材料及高附加值化學品製備技術、低熱值生物質燃料的高效燃燒關鍵技術。

氫能技術。研發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氫技術、大規模物理儲氫和化學儲氫技術、大規模及長距離管道輸氫技術、氫能安全技術等;探索研發新型制氫和儲氫技術。

節能技術。在資源開採、加工,能源轉換、運輸和使用過程中,以電力輸配和工業、交通、建築等終端用能環節爲重點,研發和推廣高效電能轉換及能效提升技術;發展數據中心節能降耗技術,推進數據中心優化升級;研發高效換熱技術、裝備及能效檢測評價技術。

二、低碳與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突破行動

針對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等重點工業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需求,以原料燃料替代、短流程製造和低碳技術集成耦合優化爲核心,深度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新興技術,引領高碳工業流程的零碳和低碳再造和數字化轉型。瞄準產品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降低,加強高品質工業產品生產和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加快跨部門、跨領域低碳零碳融合創新。到 2030 年, 形成一批支撐降低粗鋼、水泥、化工、有色金屬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成果,實現低碳流程再造技術的大規模工業化應用。

專欄 2 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

低碳零碳鋼鐵。研發全廢鋼電爐流程集成優化技術、富氫或純氫氣體冶煉技術、鋼-化一體化聯產技術、高品質生態鋼鐵材料製備技術。

低碳零碳水泥。研發低鈣高膠凝性水泥熟料技術、水泥窯燃料替代技術、少熟料水泥生產技術及水泥窯富氧燃燒關鍵技術等。

低碳零碳化工。針對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碳排放化工生產流程,研發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技術、原油煉製短流程技術、多能耦合過程技術,研發綠色生物化工技術以及智能化低碳升級改造技術。

低碳零碳有色。研發新型連續陽極電解槽、惰性陽極鋁電解新技術、輸出端節能等餘熱利用技術,金屬和合金再生料高效提純及保級利用技術,連續銅冶煉技術, 生物冶金和溼法冶金新流程技術。

資源循環利用與再製造。研發廢舊物資高質循環利用、含碳固廢高值材料化與低碳能源化利用、多源廢物協同處理與生產生活系統循環鏈接、重型裝備智能再製造等技術。

三、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攻關行動

圍繞城鄉建設和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目標,以脫碳減排和 節能增效爲重點,大力推進低碳零碳技術研發與示範應用。推進  綠色低碳城鎮、鄉村、社區建設、運行等環節綠色低碳技術體系  研究,加快突破建築高效節能技術,建立新型建築用能體系。開  展建築部件、外牆保溫、裝修的耐久性和外牆安全技術研究與集  成應用示範,加強建築拆除及回用關鍵技術研發,突破綠色低碳建材、光儲直柔、建築電氣化、熱電協同、智能建造等關鍵技術,  促進建築節能減碳標準提升和全過程減碳。到 2030 年,建築節能減碳各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支撐實現新建建築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城鎮建築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明顯提升。

突破化石能源驅動載運裝備降碳、非化石能源替代和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自洽系統等關鍵技術,加快建設數字化交通基礎設施,推動交通系統能效管理與提升、交通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先進交通控制與管理、城市交通新業態與傳統業態融合發展等技術研發,促進交通領域綠色化、電氣化和智能化。力爭到 2030 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車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大幅下降;科技支撐單位週轉量能耗強度和鐵路綜合能耗強度持續下降。

專欄 3 城鄉建設與交通低碳零碳技術

光儲直柔供配電。研究光儲直柔供配電關鍵設備與柔性化技術,建築光伏一體化技術體系,區域-建築能源系統源網荷儲用技術及裝備。

建築高效電氣化。研究面向不同類型建築需求的蒸汽、生活熱水和炊事高效電氣化替代技術和設備,研發夏熱冬冷地區新型高效分佈式供暖製冷技術和設備,以及建築環境零碳控制系統,不斷擴大新能源在建築電氣化中的使用。

熱電協同。研究利用新能源、火電與工業餘熱區域聯網、長距離集中供熱技術, 發展針對北方沿海核電餘熱利用的水熱同產、水熱同供和跨季節水熱同儲新技術。

低碳建築材料與規劃設計。研發天然固碳建材和竹木、高性能建築用鋼、纖維復材、氣凝膠等新型建築材料與結構體系;研發與建築同壽命的外圍護結構高效保溫體系;研發建材循環利用技術及裝備;研究各種新建零碳建築規劃、設計、運行技術和既有建築的低碳改造成套技術。

新能源載運裝備。研發高性能電動、氫能等低碳能源驅動載運裝備技術,突破重型陸路載運裝備混合動力技術以及水運載運裝備應用清潔能源動力技術、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動力技術、高效牽引變流及電控系統技術。

綠色智慧交通。研發交通能源自洽及多能變換、交通自洽能源系統高效能與高彈性等技術,研究軌道交通、民航、水運和道路交通系統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建設綠色智慧交通體系。

四、負碳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能力提升行動

圍繞碳中和願景下對負碳技術的研發需求,着力提升負碳技術創新能力。聚焦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的全生命週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當前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爲重點,  開展CCUS 與工業過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術研發及示範;着眼長遠加大CCUS 與清潔能源融合的工程技術研發,開展礦化封存、陸上和海洋地質封存技術研究,力爭到 2025 年實現單位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比 2020 年下降 20%,到 2030 年下降 30%,實現捕集成本大幅下降。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  碳匯覈算技術和標準研發,突破生態系統穩定性、持久性增匯技  術,提出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空間格局,促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  升。加強甲烷、氧化亞氮及含氟氣體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監  測和減量替代技術研發及標準研究,支撐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 放下降。

專欄 4 CCUS、碳匯與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技術

CCUS 技術。研究 CCUS 與工業流程耦合技術及示範、應用於船舶等移動源的CCUS 技術、新型碳捕集材料與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術、與生物質結合的負碳技術(BECCS),開展區域封存潛力評估及海洋鹹水封存技術研究與示範。

碳匯覈算與監測技術。研究碳匯覈算中基線判定技術與標準、基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反演的碳匯覈算關鍵技術,研發基於衛星實地觀測的生態系統碳匯關鍵參數確定和計量技術、基於大數據融合的碳匯模擬技術,建立碳匯覈算與監測技術及其標準體系。

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開發森林、草原、溼地、農田、凍土等陸地生態系統和紅樹林、海草牀和鹽沼等海洋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評估現有自然碳匯能力和人工干預增強碳匯潛力,重點研發生物炭土壤固碳技術、秸稈可控腐熟快速還田技術、微藻肥技術、生物固氮增匯肥料技術、岩溶生態系統固碳增匯技術、黑土固碳增匯技術、生態系統可持續經營管理技術等。研究鹽藻/藍藻固碳增強技術、海洋微生物碳泵增匯技術等。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與替代技術。研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監測與覈算技術,研發煤礦乏風瓦斯蓄熱及分佈式熱電聯供、甲烷重整及制氫等能源及廢棄物領域甲烷回收利用技術,研發氧化亞氮熱破壞等工業氧化亞氮及含氟氣體的替代、減量和回收技術,研發反芻動物低甲烷排放調控技術等農業非二氣體減排技術。

五、前沿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行動

面向國家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和國際碳減排科技前沿,加強前 沿和顛覆性低碳技術創新。圍繞驅動產業變革的目標,聚焦新能源開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前沿儲能等重點方向基礎研究最新  突破,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加快建立健全以國家碳達峯碳中和目  標爲導向、有力宣揚科學精神和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研究模  式,加快培育顛覆性技術創新路徑,引領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方  式的迭代升級。建立前沿和顛覆性技術的預測、發現和評估預警 機制,定期更新碳中和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究部署。

專欄 5 前沿和顛覆性低碳技術

新型高效光伏電池技術。研究可突破單結光伏電池理論效率極限的光電轉換新原理,研究高效薄膜電池、疊層電池等基於新材料和新結構的光伏電池新技術。

新型核能發電技術。研究四代堆、核聚變反應堆等新型核能發電技術。

新型綠色氫能技術。研究基於合成生物學、太陽能直接制氫等綠氫製備技術。前沿儲能技術。研究固態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等更低成本、更安全、更長壽命、更高能量效率、不受資源約束的前沿儲能技術。

電力多元高效轉換技術。研究將電力轉換成熱能、光能,以及利用電力合成燃料和化學品技術,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轉化儲存和多元化高效利用。

二氧化碳高值化轉化利用技術。研究基於生物製造的二氧化碳轉化技術,構建光—酶與電—酶協同催化、細菌/酶和無機/有機材料複合體系二氧化碳轉化系統, 製備澱粉、乳酸、乙二醇等化學品;研究以水、二氧化碳和氮氣等爲原料直接高效合成甲醇等綠色可再生燃料的技術。

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術。加強空氣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技術理論創新, 研發高效、低成本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直接捕集技術。

六、低碳零碳技術示範行動

以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爲目標,開展一批典型低碳零碳技術應 用示範,到 2030 年建成 50 個不同類型重點低碳零碳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形成一批先進技術和標準引領的節能降碳技術綜合解決方案。在基礎條件好、有積極意願的地方,開展多種低碳零碳技  術跨行業跨領域耦合優化與綜合集成,開展管理政策協同創新。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結合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  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等平臺網絡,綜合提升低碳零碳技術成果  轉化能力,推動低碳零碳技術轉移轉化。完善低碳零碳技術標準  體系,加強前沿低碳零碳技術標準研究與制定,促進低碳零碳技 術研發和示範應用。

專欄 6 低碳零碳技術示範應用

先進低碳零碳技術示範工程。(1)零碳/低碳能源示範工程:建設大規模高效光伏、漂浮式海上風電示範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分佈集中區域建設“風光互補”等示範工程;建立一批適用於分佈式能源的“源-網-荷-儲-數”綜合虛擬電廠;強化氫的制-儲-輸-用全鏈條技術研究,組織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範工程;在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建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燃煤機組靈活調峯、煤炭製備化學品等示範工程。(2)低碳/零碳工業流程再造示範工程:在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建設規模富氫氣體冶煉、生物質燃料/氫/可再生能源電力替代、可再生能源生產化學品、高性能惰性陽極和全新流程再造等集成示範工程。(3)綠色智慧交通示範工程:開展場景驅動的交通自洽能源系統技術示範,實施低碳智慧道路、航道、港口和樞紐示範工程。(4)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工程:建設規模化的光儲直柔新型建築供配電示範工程,長距離工業餘熱低碳集中供熱示範工程,在北方沿海地區建設核電餘熱水熱同輸供熱示範工程,在典型氣候區組織實施一批高性能綠色建築科技示範工程。(5)CCUS 技術示範工程:建設大型油氣田CCUS 技術全流程示範工程, 推動CCUS 與工業流程耦合應用、二氧化碳高值利用示範。

低碳技術創新綜合區域示範。支持地方集成各類創新要素,實施低碳技術重大項目和重點示範工程,探索低碳技術和管理政策協同創新,打造低碳技術創新驅動低碳發展典範。支持國家高新區等重點園區實施循環化、低碳化改造,開展跨行業綠色低碳技術耦合優化與集成應用;以數據中心電源、電動車充電設施等應用場景爲重點,開展“百城億芯”應用示範工程,建設綠色低碳工業園區。支持基礎條件好的地級市在規劃區域內圍繞綠色低碳建築、綠色智能交通、城市廢物循環利用等方面開展跨行業跨領域集成示範;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零碳社區示範。在典型農業縣域內結合自身特點,綜合開展光伏農業、光儲直柔建築、農林廢物清潔能源轉化利用、分佈式能源等技術集成示範。

低碳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建立低碳科技成果轉化數據庫,形成登記、查詢、公佈、應用一體化的信息交匯系統。結合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和國家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等目錄或網絡平臺,加快推進低碳技術、工藝、裝備等大規模應用。

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標準。加快推動強制性能效、能耗標準制(修)訂工作,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綠色低碳工業、建築、交通、CCUS、儲能等前沿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標準,加快構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標準體系。

七、碳達峯碳中和管理決策支撐行動

研究國家碳達峯碳中和目標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影響和規律等重大問題。開展碳減排技術預測和評估,提出不同產業門類的碳達峯碳中和技術支撐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對碳排放監測、計量、覈查、覈算、認證、評估、監管以及碳匯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建設的支撐保障,爲國家碳達峯碳中和工作提供決策支撐。  研究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動態方案以及履約中的關鍵問題, 支撐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及相關規則和標準制定。

專欄 7 管理決策支撐技術體系

碳中和技術發展路線圖。圍繞支撐我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零碳電力、零碳非電能源、原料/燃料與過程替代、CCUS/碳匯與負排放、集成耦合與優化技術等關鍵技術方向,研究構建碳中和技術分類體系、技術圖譜和關鍵技術清單,評估明確主要部門碳中和技術選擇以及分階段亟需部署的重點研發任務清單並定期更新。

二氧化碳排放監測計量覈查系統。提升單點碳排放監測和大氣本底站監測能力,充分發揮碳衛星優勢,構建空天地立體監測網絡,開展動態實時全覆蓋的二氧化碳排放智能監測和排放量反演。構建支撐二氧化碳排放覈查與監管技術體系,研究二氧化碳排放計量評估技術,碳儲量調查監測和管理決策技術,開發基於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的數字監測、報告、覈查流程,支撐監測數據質量不斷提升。

二氧化碳排放覈算技術。加強科技創新對健全二氧化碳排放覈算方法體系的支撐保障,加強高精度溫室氣體排放因子研究與標準參考數據庫建設,加強先進碳排放測量和計量方法應用,開發企業、園區、城市和重點行業等層面碳排放覈算和測量技術,研究直接排放、間接排放和全生命週期排放的標準與適用範圍。

低碳發展研究與決策支持平臺。研究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協調,與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協同的氣候治理策略和路徑,研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履約中的關鍵問題,研究國家碳排放清單計量反演技術,實現碳數據的國際互認。開發基於新興信息技術的碳達峯碳中和綜合決策支撐模型,評估相關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社會經濟影響與潛在風險。

碳達峯碳中和科技發展評估報告。在開展碳達峯碳中和進展評估與趨勢預判基礎上,評估科技創新對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支撐引領作用,動態評估國內外碳中和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和全球治理的影響。

八、碳達峯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人才協同增效行動

面向碳達峯碳中和目標需求,國家科技計劃着力加強低碳科技創新的系統部署,推動國家綠色低碳創新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  加強項目、基地、人才協同,推動組建碳達峯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推進低碳技術開源體系建設,提升創新驅動合力和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立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中央財政科技經費支持機制,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資本聯動投入,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和重大示範工程落地。持續加強碳達峯碳中和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體佈局,優化碳達峯碳中和領域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平臺體系,培養壯大綠色低碳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科研育人。面向人才隊伍長期需求,培養和發展壯大碳達峯碳中和領域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建立面向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 的可持續人才隊伍。

專欄 8 碳達峯碳中和創新項目、基地和人才

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項目支持體系。採取“揭榜掛帥”等機制,設立專門針對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的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循環經濟、綠色建築、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等方向實施一批重點專項, 充分加大低碳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實施“面向國家碳中和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與對策”專項項目。

碳達峯碳中和技術實驗室體系。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領域加強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

碳達峯碳中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綠色智能建築與交通、CCUS 等方向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碳達峯碳中和技術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地方政府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合作建立低碳技術新型研發機構,面向中小企業提供高質量的低碳技術和科技服務。

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和創業人才培養。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組織、實施和管理過程中發現和培養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依託國家雙創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碳達峯碳中和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儲備。在人才計劃中,加大對碳達峯碳中和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計劃中設立專門的青年項目,加大對碳達峯碳中和領域的傾斜,培養一批聚焦前沿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青年科技人才。

九、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行動

加快完善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服務體系,優化碳達峯碳中和領域創新創業生態。遴選、支持 500 家左右低碳科技創新企業, 培育一批低碳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科技企業積極主持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加快提升企業低碳技術創新能力。提升低碳技術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建立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臺,爲企業開展綠色  低碳技術創新提供服務和支撐。依託國家高新區,打造綠色低碳 科技企業聚集區,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集羣化發展。

專欄 9 低碳科技企業培育與服務

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孵化平臺。支持地方建立一批專注於綠色低碳技術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衆創空間等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載體,做大綠色科技服務業,深度孵化一批掌握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的“硬科技”企業。

遴選發佈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國技術合同登記企業中,按照“低碳”“零碳”“負碳”分類篩選和發佈綠色低碳科技企業,促進技術、金融等要素市場對接,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綠色低碳科技企業集聚。

培育綠色低碳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綠色低碳領域創新基礎好的各類企業,逐步發展成爲科技領軍企業,支持其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綠色低碳企業專業賽事。在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科技成果直通車等活動中,設立綠色低碳技術專場賽,搭建核心技術攻關交流平臺,爲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對接各類創新資源。

綠色低碳科技金融。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碳中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引導貸款、債券、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企業等支持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低碳技術知識產權服務。建設低碳技術知識產權專題數據庫,不斷提升低碳科技企業知識產權信息檢索分析利用能力。支持建設一批低碳技術專利導航服務基地和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

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臺。支持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搭建低碳技術驗證服務平臺, 開放技術資源,爲行業提供產品設計仿真、技術轉化加工、產品樣機制造、模擬試驗、計量測試檢測、評估評價、審定覈查等技術驗證服務。

十、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合作行動

圍繞實現全球碳中和願景與共識,持續深化低碳科技創新領 域國際合作,支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深度參與全球綠色低碳  創新合作,拓展與有關國家、有影響力的雙邊和多邊機制的綠色低碳創新合作,組織實施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支持建  設區域性低碳國際組織和綠色低碳技術國際合作平臺,充分參與  清潔能源多邊機制,深入開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框  架下碳達峯碳中和技術研發與示範國際合作,探討發起碳中和科  技創新國際論壇。適時啓動相關領域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發揮 香港、澳門科學家在低碳創新國際合作中的有效作用。

專欄 10 碳達峯碳中和國際科技合作

多雙邊低碳零碳負碳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參與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創新使命部長級會議等多邊機制下的創新合作,深化與有關國家面向碳中和目標的技術創新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等國際大科學工程。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碳中和領域的支持和對外開放力度,組織實施碳中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計劃,探索發起碳中和相關國際大科學計劃。

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國際合作平臺。與有關國家探索聯合建立碳中和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和跨國技術轉移機構。依託南南合作技術轉移中心、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技術轉移中心等技術轉移平臺,匯聚優勢力量構建“一帶一路”淨零碳排放技術創新與轉移聯盟。

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論壇。圍繞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低碳工業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推動設立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論壇。深度參與第四代核能系統等國際論壇,宣傳交流我國碳中和技術進展。

低碳零碳負碳創新國際組織。在國際能源署、金磚國家、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等合作框架下拓展低碳國際科技合作。圍繞亞太、東盟等區域低碳技術創新需求,支持區域性綠色低碳科技合作國際組織建設。

爲做好實施方案落實工作,科技部將聯合有關部門,按程序 建立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部際協調機制,協調指導相關任務落  實。組織成立國家碳中和科技專家委員會,跟蹤評價國內外綠色  低碳技術發展動態,對國內碳達峯碳中和技術發展趨勢和戰略路徑進行評估和研判,爲決策提供支撐。建立碳達峯碳中和科技考  核評價機制,建立重點排放行業碳中和技術進步指數,將碳中和 新技術研發和應用投入作爲關鍵指標進行監測。

完善國家科技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等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 大對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促進科技成果  轉化和技術迭代。創新財政政策工具,形成激勵碳達峯碳中和技  術創新的財政制度和政策體系。加強對全民碳達峯碳中和科學知  識的普及,提高公衆對碳達峯碳中和的科學認識,引導形成綠色 生產和生活方式。

按照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要求,持續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碳達峯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釋放創新活力,  營造適宜碳達峯碳中和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爲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持續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