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是直通車

25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重創新興的東亞和東南亞,相關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危機還蔓延至整個亞洲、俄羅斯乃至拉美地區,造成貨幣貶值、通貨緊縮、破產浪潮等一系列問題,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創傷。

正如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所言,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之變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對全球經濟造成了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衝擊。

當前,各國普遍面臨復甦乏力、通脹高企、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風險。如果風險不斷累積強化,有演變成世界性經濟危機和經濟長期衰退的可能。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

導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應對危機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各國應該如何加強協調與合作,防範類似危機的發生?

近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辦“以史爲鑑:亞洲金融危機25週年的回顧與啓示”國際研討會,多位曾經在中國央行、財政部擔任要職的經濟金融專家參與會議,並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戴相龍: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風險

正在不斷擴大

中國央行原行長戴相龍,曾經參與制定和執行國家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大措施。他認爲,東南亞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東南亞國家內部講,主要是採取固定匯率制,短期外債比例過高,經濟發展速度超出發展潛力。

從外部原因分析,主要是國際貨幣體系不合理,是美元既是美國本幣、又是國際主要貨幣帶來的金融風險。戴相龍指出,1994年美國出現通貨膨脹,爲應對通貨膨脹,美國從2月開始,12個月加息8次,累計加息300個基點。美元加息抑制了通貨膨脹,帶來美元升值,導致大量的美元從東南迴流美國,打破了東南亞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償債成本大幅度增加。

戴相龍表示,亞洲金融危機已過去25年,現在全球進入新時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大特點是以中國爲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逐步崛起。爲維護霸權,美國推進“北約”東擴,直接威脅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對中國崛起全面進行極端打壓。特別是8月初美國議長佩洛西竄訪我國臺灣地區,中美在臺灣海峽正在出現軍事對抗趨勢,全球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加大。

“站在新的歷史時點上,回顧亞洲金融危機,主要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風險正在不斷擴大。”戴相龍給出了三方面理由。

一是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弊端日益突出。與25年前相比較,美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的比例逐步下降。美國政府負債佔GDP比例,已從65.9%提升到128.8%以上。美國經濟實力很難支撐原來美元的地位。美國重大貨幣政策出臺,都會帶來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因此,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都不斷增加美元儲備,承擔了美元外匯儲備投資風險和貶值風險。

二是美國政府金融失信風險在蔓延。美國政府無理凍結阿富汗國家外匯。俄烏髮生衝突後,美國政府凍結俄羅斯國家外匯,沒收俄商資產,把俄羅斯大批銀行從“環球銀行金融電訊系統”(SWIFT)清除。

美國政府現任財政部長也公開承認美國凍結俄國外匯和沒收商人資產沒有法律根據。美國政府採取的上述極端手段,大大傷害了國際金融界對美國政府機構的信任,破壞了全球國際金融運行規則,增添了新的全球金融風險。

三是美國實施“亞印戰略”,推出“印太經濟框架”,擴大了亞洲地區金融風險。

樓繼偉:結構性弱點如果不及時解決

早晚會爆發危機

談及亞洲金融危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談了八方面想法。

第一,自身結構性弱點是根本性的。特別是槓桿率過高、過度依賴外部債務、資產價格虛高、維持過高的本幣匯率,造成國際收支失衡。這些結構性弱點如果不及時解決,早晚會爆發危機。外部針對性的攻擊不過是使得危機爆發提前,更爲慘烈。

第二,要堅持對外開放,並全面實現本幣經常項下可兌換。對資本項下完全放開要做謹慎評估,一般來說成熟市場經濟大國和處於金融中心地位的經濟體,纔會利大於弊。允許“熱錢”快速跨境流動,對任何發展中國家都沒有好處。

第三,要加強金融監管,並形成監管合力,健全自身金融市場。要認識到資本出於逐利動機,總會尋找監管漏洞,如果漏洞過大,金融機構不顧風險過度加槓桿,會加大系統性風險,最終對己對人都會形成禍害。

第四,儘管過分鬆弛的財政金融紀律是產生危機的重要原因,但危機發生後,還要採取適度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度過最艱難的時刻,並全力整頓財政金融秩序,然後適度從緊財政貨幣政策,使經濟恢復常態,儘量爭取損失最小化。

第五,改革必然導致既得利益調整,危機有利於加強改革共識。東亞各國在危機發生後,都大力度推進改革,在企業部門、金融部門和政府職能調整等各方面都有體現,是全方位的改革。十年後,國際金融危機對東亞各國的衝擊相對較小也說明了這一點。

第六,經濟全球化帶來效率的提升,也加大了風險傳染性。亞洲金融危機從東南亞各國開始,隨後傳播到東北亞地區,再壓低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進而使俄羅斯也陷入危機,國債違約,又影響到美國。這說明保持全球金融穩定是全球公共事務。

第七,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在東亞各國強烈要求下,1999年G7國家財長提議成立金融穩定論壇(FSF),但這一論壇十年內幾乎沒有任何進展。直到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在2009年G20倫敦峯會上,論壇改爲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在全球金融穩定評估、統一監管標準上發揮了建設性作用。這也是危機觸發共識的絕好例子。

第八,現在更需要全球合作。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全球代表性國家在合作共贏上達成共識。2018年起風雲突變,貿易摩擦、技術脫鉤、甚至產業補貼政治化,今年又發生地緣軍事衝突。回望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金融危機,大量的分析和研究都表明,如果當事各方及早採取措施,危機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歷史沒有如果,今天回望歷史,不過是提醒各方接受教訓,儘管再艱難,還是要重走合作共贏之路。

朱民:所有的危機一旦發生

就是全球危機

“我在亞洲金融危機看到,所有的危機一旦發生,就是全球危機。”中國央行原副行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民表示,當危機從泰國發生時,其實亞洲並沒有意識到,最早還稱之爲南亞危機,沒有想到會迅速從東亞走到北亞,走到韓國、馬來西亞、印尼、北亞、日本,更沒有想到的是,香港保衛戰打贏的第三天,俄羅斯債務危機,接着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迅速變成了全球危機,美國的貨幣政策立刻變化。

對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朱民稱,這是一個房貸危機引起的全球危機,所以任何危機只要發生就是全球危機。

從目前全球的狀況來看,朱民直言,通貨膨脹在高位,大宗商品價格在高位,所以對實體經濟的衝擊現在也是很大的,美國已經兩個季度技術性衰退,美國股市在百年高位,全球政府債務也在百年高位。

他進一步稱,高債務、高股市、高泡沫,在這個情況下金融的脆弱性是很高的,而政策危機的風險也在加大,主要是美聯儲的政策一開始落後於實際,所以出現採取劇烈加息。但因爲環境太困難,現在美聯儲就是在繼續劇烈加息和穩住,甚至可能放緩之間“曖昧”,但這種“曖昧”會引起全球、包括美國自己的政策性危機風險上升。

在此情況下,朱民覺得不排除會出現外部惡意攻擊的可能性,而美聯儲利率變化就容易引起外部資金的波動。“今天這些風險其實都在積累,都在高位,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意識。”

朱光耀:應進一步提高

區域財金合作的水平和效率

中國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說,亞洲金融危機爆發25週年之際,我們回顧戰勝危機的歷程,是以史爲鑑做好可能發生的新金融危機的防範。《清邁倡議》的簽署,是10+3國家(東盟與中日韓)加強區域財金合作的里程碑式成果。面對未來可能的挑戰,我們更應進一步提高區域財金合作的水平和效率,特別是要提高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可用性。爲此,他給出了多項具體建議。

第一,儘快明確貸款使用的成本標準。建議以綜合測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集團的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功能類似貸款利率水平爲參照,以不高於此標準確定清邁倡議多邊化的貸款成本。考慮到東盟一些國家的迫切需要,對此問題應在11月中旬舉行的10+3領導人會議前做好相關的政策儲備。

第二,務實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實體化進程。一方面,參照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的做法,將清邁倡議多邊化確認的2400億美元資金分爲待繳資本和實繳資本,本着循序漸進的方式,實繳資本可定爲10%,也就是240億美元,鑑於清邁倡議已增加了使用本幣的條款,因此實繳資本中可包括本幣在內,例如10%的實繳資本中,8%爲美元,2%爲本幣。此外90%爲待繳資本,爲2160億美元。

另一方面,清邁倡議多邊化的實體化進程也可分步進行。第一步,參照建立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的辦法,首先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建立,這在程序上需要10+3各國政府批准即可。第二步將其提升爲國際組織,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轉化爲其祕書處,全面提升東亞區域財金合作的水平和體量,這需要10+3各國的立法機構的批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