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舉行了50人論壇2022夏季峯會,就“金融助力穩增長與財富管理高質量發展”話題,交流探討。

會上,CWM50理事長、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認爲,通過繼續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保持經濟增長穩定,使債務總量與經濟增長相匹配,從而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的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則指出,未來要想成爲頭部的資管機構,需要實現以數據驅動爲關鍵的資管新形態,從過去依靠專家經驗型的資產配置到數字化資產配置。

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鬍曉煉表示,促進增長動能轉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必須要跨過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房地產這道坎,通過交通、水利、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新增長點解決投資過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問題。

尚福林:充分暴露不良資產、深化中小金融機構改革,不斷提高資產質量

尚福林從提高金融服務效能,更好支持經濟穩定發展;穩定宏觀槓桿率,保持債務總量與經濟增長匹配和防範信用風險,不斷提高資產質量等三大方面,提出對下半年金融工作的建議。

在支持經濟穩定發展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同時,更應注重金融服務效能。尚福林指出,要繼續緊扣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着眼於擴大有效需求,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給,推動經濟實質性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方面,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引導更多資金投向先進製造業、科創企業,更好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支持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做好“十四五”規劃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融資保障。

另一方面,要着力滿足新時期金融服務需求,繼續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強化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支持小微企業渡過眼前困難,才能穩住就業、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同時,要進一步鞏固、拓展金融扶貧成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新市民的金融服務。針對醫療、健康、養老教育等領域金融需求,探索創新金融服務產品發展財富管理市場,豐富投資理財的渠道,不斷完善投資市場環境,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降低預防性儲蓄的意願,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轉化。

對於階段性升高的槓桿率,尚福林指出,自2020年達到280.2%高點後,隨着經濟企穩,宏觀槓桿率已連續下降。今年上半年,爲應對複雜局面,宏觀槓桿率再次有所攀升。

他認爲,總體上與國際比較看,我國宏觀槓桿率同期的增幅明顯要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但仍然需要密切關切其他經濟體因爲債務增加,經濟放緩所表現出的共性問題。因此,要繼續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保持經濟增長穩定,使債務總量與經濟增長相匹配,實現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的目標。

此外,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領域,尚福林指出,應當關注銀行不良貸款反彈壓力增加、落後產能和“殭屍”企業不能及時出清等潛在問題。通過防範信用風險,不斷提高資產質量。

尚福林認爲,一方面,隨着經濟下行壓力映射到金融領域,銀行的不良貸款反彈的壓力將會持續增加。受經濟下行和行業景氣度下降的影響,信用風險可能加大。

另一方面,由於實施了貸款延期等政策,操作當中可能難以判斷企業經營是面臨短期流動性的挑戰,還是經營受到根本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真實風險水平可能無法充分暴露,一些本來應該淘汰的落後產能和“殭屍”企業有可能得以存續,影響市場出清,進而削弱經濟的活力。

“資產質量這些可能的變化直接衝擊的是金融部門穩定,特別是對地方中小銀行的衝擊更爲明顯。前期部分地區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果,但仍然存在實際風險高於賬面水平,存量風險處置難度比較大,區域風險相對集中等問題”,尚福林表示。

爲此,他建議,一方面要繼續做實資產分類,摸清風險底數,充分暴露不良資產,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堅決打擊逃廢債行爲,維護區域信用環境和金融秩序;另一方面要依靠深化中小金融機構改革,以改革手段破解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從根本上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肖鋼: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增強資管機構核心競爭力

會上,肖鋼表示,當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爲世界資管機構競爭的關鍵,但我國資管機構在轉型過程中仍存在戰略不清晰、數據質量不高、業務流程和應用系統繁雜且相互分割、技術架構落後等問題。

對此,他建議,資管機構的價值觀、文化一定要統一、持續,不能一屆班子改一次;同時加強數據中臺建設、打造智能化投研一體的資管平臺;此外,還應該精準刻畫客戶、陪伴客戶。

“我們未來資管機構如果要成爲一個頭部機構,一定要實現以數據驅動爲關鍵的資管新形態。從過去依靠專家經驗型的資產配置到數字化資產配置”,肖鋼說,“增強資管機構核心競爭力,我認爲應秉承資管+投行+科技。”

所謂資管+投行,就是以新型資管業務爲核心,以精品投行業務爲特色,資管機構不僅要當買方,還要發展投行業務,還要成爲產品創設者。“當然,這一切都要以金融科技爲樞紐,實現數字化、智能化、一體化”,肖鋼表示。

具體來看:

一是,確立數字化資管長期戰略目標,“一個資管機構價值觀、文化一定要統一、持續,不能一屆班子改一次。”

二是,加強數據中臺建設。通過數據中臺的建設,把內外部的數據整合起來,實現數據的線上化、集中化、標準化、標籤化、圖譜化。

三是,打造智能化的投研一體化的資管平臺。肖鋼認爲,一體化平臺應該支持投研、產品設計、客戶營銷、投資決策、後臺運營等。因此需要有領先的技術架構與數據模型,計量客戶收益與風險。

四是,精準刻畫客戶、陪伴客戶。“我認爲陪伴客戶,比刻畫客戶更爲重要。現在我們都很重視用數字刻畫客戶的特徵,也就是要從瞭解客戶(KYC)到了解客戶的想法(KYI)”,肖鋼指出,還應該通過大數據,科學計算可投資資產,建立客戶動態風險模型,幫助客戶克服市場波動情緒,長期陪伴客戶成長。

最後,加快數字化資管人才培養,按照個性化、動態化、啓發式教育方式,讓資管從投資博弈到智能組合,從學習知識到學習工具,從而更好提升資管行業質量。

胡曉煉:關注交通、能源、數字經濟等新投資點,促進增長動能轉換

胡曉煉指出,促進增長動能轉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必須要跨過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房地產這道坎。

胡曉煉認爲,從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看,我國經濟發展經歷過幾次比較大的動能轉換,每一次動能轉換都伴隨着重大投資機會和投資需求。

在由外需主導向內需轉變的調整過程中,我國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成爲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11-2018年,房地產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25%左右。2019-2021年,這一佔比達30%以上。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金融機構貸款餘額30%左右。

“應該說,房地產投資對穩增長髮揮了重要作用,但過度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產生了諸多弊端”,胡曉煉表示,“進入新時代,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不能再過度依賴房地產投資。”

胡曉煉指出,我國投資潛力巨大,有衆多新的投資增長點可以抵消房地產投資放緩的影響。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投資存在幾個不平衡的問題,如面子多於裏子,重形象工程,輕環境治理;地上多於地下,建高樓大廈,輕地下管廊;城市多於鄉村,建現代化大都市,輕鄉村建設改造;傳統加工多於自主創新,重產業鏈低端製造和代工製造,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研發;數量多於質量,產業大而不強問題比較突出等等”,胡曉煉認爲。

胡曉煉表示,新的投資增長點要解決這些不平衡問題,把短板補上。具體來看,主要有兩大方面:

一個是交通、能源、水利、國土治理、農田改造、城市地下管廊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項目,面臨巨大的公共投資需求。據有關方面測算,每年僅城市地下管廊建設的投資就高達3萬億元,可拉動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

另一個是數字經濟、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這些領域是新一輪企業和民間擴大投資的重要抓手。新一輪投資不但規模巨大,質量與過去傳統的“鐵公基”相比,也將全面提升,是實現我國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前景可期。其實施既等不得,也急不得,戰略上積極進取,戰術上穩紮穩打,精心規劃,科學設計,高質量建設。

胡曉煉指出,開展新一輪投資,完善長效投融資機制是基本保障。

“對於相當一部分具有準公共性質的項目投資,短期收益雖然不明顯,但長期收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能夠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長期支撐。爲滿足此類項目投資需求,需要拓寬可負擔的長期資金籌措渠道”,因此,過去以土地財政和政府平臺爲主的融資模式需要調整。對此,胡曉煉建議,可以考慮充分利用中央政府高信用等級優勢,擴大中央專項債券發行;拉長債券發行期限,增加30年及以上期限債券發行;發揮利用好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作用,帶動民間社會資本投入。地方政府在經濟增長動能轉換過程中,要更多發揮市場作用,把準公益性基礎設施的使用者付費作爲普遍方式,採取低費率、長週期實現項目使用週期、融資週期的現金流全覆蓋。

同時,要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激發企業和民間投資。

胡曉煉表示,資本市場可以替代房地產市場,成爲居民長期投資和財產性收入增長的主要渠道。“我國是世界儲蓄水平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高達70%以上的居民資產變成磚頭堆積存放,其中相當一部分超出自身實際居住需要,無疑是資源的浪費”,要把豐沛的儲蓄調動起來,運用好,投入資本市場,成爲經濟發展的長期投資來源。

在大力建設資本市場方面,胡曉煉認爲,加強公司治理至關重要,“如集團大股東及關聯方侵佔和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等違法違規問題造成嚴重後果,產生了極大的負面衝擊,如沒有及時強有力的監管,對違法行爲嚴厲處罰,就會使投資者信心逐漸喪失。”

最後,胡曉煉建議,要繼續擴大資本市場開放,吸引全球資金進入中國市場。

責編:林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