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快藥預計將於近期上市

來源 | 野馬財經,作者 | 高遠山

從2021年6月至今,幾經波折,叮噹快藥終於要打開資本市場的大門了。

8月17日,叮噹快藥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預計將於近期上市,中金和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叮噹快藥淨虧損分別爲1.03億元、2.74億元、9.2億元、15.99億元。四年合計淨虧損近30億元。

到了2022年,情況依然沒有好轉,根據其最新披露的數據,叮噹快藥2022年一季度營收9.87億元,虧損4.04億元。

作爲醫藥O2O大戰後的碩果之一,叮噹快藥上市在即,但連年的虧損,似乎也預示着送藥上門的生意,並沒有投資者們想的那麼美好。

乘着O2O的風口起飛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網絡、智能終端等“基建”全面鋪開,2014年,O2O開始成爲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新風口。IT桔子統計,當年,中國O2O領域融資數超260起,佔總融資數的13%左右,涉及社區電商、餐飲、汽車服務等諸多領域。

對此,經緯創投曾發佈公開信表示:“2014年最熱的領域應該屬於O2O,1億美金以上的融資大部分發生在這個領域。”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仁和集團創始人楊文龍看到了線下的藥品與線上的智能手機連接的大趨勢,於2014年9月成立了基於O2O的藥物上門配送平臺叮噹快藥。

事實上,楊文龍確實慧眼識珠,因爲在叮噹快藥之後,諸多巨頭也不約而同地看到了這一領域的風口,開始加大投資。

比如,2016年5月,京東大藥房正式上線,這意味着京東正式切入醫藥電商領域。劉強東表示,“進入健康這件事,能做多大我們暫時沒把握,但這件事做好了,相當於再造一個京東。”

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2016年8月,阿里健康就收購了廣州線下“五千年大藥房”,藉機推出阿里健康大藥房。對此,馬雲也認爲:“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

在剛需型的“衣食住行”之外,藥品電商之所以如此吸引互聯網巨頭的關注,主要是因爲其能以藥品爲基點,向外輻射到保險、問診、支付等鏈條,成爲消費者的健康入口。

比如,此前楊文龍就曾公開表示,叮噹快藥的目標是打造“藥+生+慢性病管理+檢+險”的五位一體生態,實現醫藥健康的閉環。

前景看起來誘人,也有諸多大佬“畫餅”。但目前,叮噹快藥們因爲跑馬圈地而陷入虧損,盈利模式仍不甚明朗。

“輕資產”轉向“重資產

39個月虧損20.64億元

主打O2O模式的叮噹快藥,最要緊的任務是高效率地讓藥品和消費者有效銜接。

誕生之初,叮噹快藥與傳統的O2O企業別無二致,都是與傳統藥店合作,走“輕資產”模式,由叮噹快藥提供訂單,藥店將藥品送至消費者手中。

但是楊文龍發現,藥品服務與電影票、美食等O2O服務並不相同。比如疾病的突發性就要求藥品電商需要7*24待命,而藥店自行配藥的散慢性也難以滿足叮噹快藥提出的“28分鐘送藥上門”承諾。

叮噹快藥轉而開始走“重資產”模式的自建藥店和配送系統。《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噹快藥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4個城市設立了286家智慧藥房。

這種模式給叮噹快藥帶來了極高的成本負擔。《招股書》顯示,2018-2021年,叮噹快藥履約成本分別是9750萬元、2億元、2.83億元以及4.12億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爲16.7%、15.7%、12.7%和11.2%。

與之相應的,爲了和京東、阿里等巨頭競爭,叮噹快藥的銷售、推廣成本也居高不下。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Q1的相關投入分別爲1.4億元、2.8億元、4.41億元以及8.35億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爲24.1%、21.8%、19.8%以及22.7%。

楊文龍描繪的“第二條增長曲線”也一直沒有大的上揚態勢。《招股書》顯示,截止2021年3月31日,叮噹快藥自家的醫療團隊有16名全職及58名兼職醫生,第三方醫療機構合作的醫生爲800多名。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末,微醫已經打通了中國超過7800家醫院,包括95%以上的三級甲等醫院,擁有醫生超27萬名,累計註冊用戶爲2.22億名,平均月付費用戶數爲2540萬名。

“重資產”模式需要極高的投入,第二條曲線又沒有帶來亮眼的財務數據,叮噹快藥的市場增長便隨着一路虧損,淨利潤也在不斷下探。

新老競對夾擊

市場窗口期收窄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大約爲2831億元左右。Mob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

針對“重資產”模式帶來的虧損,叮噹快藥2020年10月完成10億元的B+輪融資時,就表示要加快“千城萬店”戰略佈局。這主要是因爲叮噹快藥的自營點不同於每日優鮮的“前置倉”,可以承接買藥的任務,因此,隨着份額的攀升,可以形成邊際效應。

對此,楊文龍表示:“很多人認爲自建配送團隊成本高,這是誤解,因爲當配送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比和第三方合作成本更低。”

在“賣藥”之外,叮噹快藥也在不斷佈局“醫+藥+險”的閉環生態。《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叮噹快藥已與9家保險公司合作,與4000多家制藥公司及藥品分銷公司合作。

不過對叮噹快藥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巨頭和新生企業的夾擊下,市場留給自己的窗口期越來越窄了。

IT桔子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數量達到了922起,投資金額爲3496.85億元,同比增長48.9%。

如果說醫藥電商創業的新生平臺還只是分散叮噹快藥在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巨頭的持續入局,就在進一步擠佔叮噹快藥的生存空間。

比如,2017年成爲本地生活服務的霸主後,美團就開始積極進軍醫療健康領域。對此,美團曾對外表示:“朝着健康業務方向發展,對於美團平臺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通過多年在外賣領域的耕耘,美團已經積累了極爲豐沃的配送員資源。美團財報顯示,2020年10月,美團外賣騎手共有399萬左右,覆蓋中國超1300個城市,日完成訂單1800萬單。

圖源:罐頭圖庫

這些外賣騎手在送餐外的空閒時間,即可直接配送美團醫療健康的商品。2020年Q3財報顯示,美團單季藥品訂單同比增長超兩倍,截至第三季度末,入駐美團買藥平臺的藥店共計10萬家左右。

從O2O的風口上“乘風而起”,叮噹快藥在短短7年的時間裏,融資30多億元,不可謂不受到資本青睞。在4年的時間裏,就虧掉近30億元的速度,也不可謂不“燒錢”。醫藥電商的盈利難題,困擾着的也不止一個叮噹快藥,可行的盈利模式的探索,仍在路上。

登陸港交所後,叮噹快藥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解藥”?你使用過叮噹快藥或者其它的醫藥電商服務嗎?使用感受怎麼樣?留言區聊聊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