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愛範兒

距離蘋果正式開售新 MacBook Air 大概過去了一個月時間。如今,蘋果官網上的新 MacBook Air 供貨狀況依舊不夠樂觀,現在訂購,需要排隊到 9 月初,周圍的 Apple Store 也處於無貨的狀態。

MacBook Air 於 WWDC 2022 上正式發佈,但並未公佈具體的發售日期,彼時蘋果也在經歷 MacBook Pro 14、16 兩款‘新’產品的供貨緊張狀況。

沒有公佈 MacBook Air 的上市日期,也從側面反映了蘋果對 Mac 代工廠生產狀況不樂觀的預期。

現在,Mac 系列幾乎完全依賴於上海的廣達工廠。受到今年上半年上海相當長時間的疫情影響,廣達也被迫停工,進而造成了一系列 Mac 生產受阻。

即便後續開綠燈復產,Mac 多款型號已經陸續恢復生產和供應,仍然影響到了蘋果 2022 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

在第三季度,蘋果在 Mac 上總共收入了 74 億美元,低於許多分析師的 89 億美元預期。在同年的上個季度,這個數字爲 104 億美元,可謂是大幅縮水。

縱使 iPhone 賣出了 407 億美元的業績,由於 Mac 的大幅回落,蘋果每股收益僅爲 1.2 美元,遠低於 Q2 的 1.52 美元。

作爲一位成功的供應鏈管理者決策者,Tim Cook 並不想讓這種狀況再次發生,進而影響蘋果公司整體的收益。

於是,蘋果開始將 Mac 組裝產業鏈‘南遷’,目的地爲越南。

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裏

這是投資界的一則常識。此前,上海廣達代工廠承載着蘋果 Mac 的組裝生產,幾乎高質量地保證了 Mac 的供應。

但一場疫情,着實加快了蘋果分擔風險的速度。其實,早在 2019 年,蘋果就開始在越南測試 AirPods 的生產。

最新的 AirPods 3 也開始由越南代工廠生產,大概生產了 300~400 萬個 AirPods,佔去了蘋果無線耳機的 15% 產量。

在越南 AirPods 3 陸續全球供應之後,蘋果最大的代工廠富士康也宣佈在越南北江省投入 2.7 億美元,建設 iPad 和 Mac 的生產線。

不出意外的話,這座新工廠已經於 2021 年年底開始運營。

日經新聞的報道,蘋果已要求相關代工廠建立一條 Mac 測試產線,且立訊精密已經在越南北部的工廠內開始試產 Apple Watch。

未來,除了 iPhone 製造生產外,蘋果的 AirPods、Mac、Apple Watch 以及 HomePod 等產品都會逐步部分轉移至越南的代工廠。

同時,蘋果也把產品設計的更加簡單,像是新 MacBook Air 其內部的主板就精簡不少,與 iPad 的主板相差不大。

M 芯片的統一內存設計,讓主板設計製造變得更加簡單,也更方便地轉移至工人經驗不多的代工廠。

不止是蘋果,三星在 2008 年就開始在越南建廠,並拿到了越南政府的土地、稅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同時,三星在 2018 年陸續關閉了天津智能手機工廠,代工全面轉向東南亞。

如今,銷往全球各地的每兩部三星手機中,就有一臺來自越南。而隨着蘋果也開始在越南投產 Mac 和 Apple Watch 後,或許以後我們購買 Mac 時,會與 AirPods 3 一般,來自於越南工藝。

不是越南生產,而是越南組裝

越南工藝,實際上沒有那麼可靠。

越產 AirPods 3 出現了毛邊、膠水溢出以及蓋子晃動等系列組裝工藝問題,與旁邊的國產 AirPods 3 相比的話,就好似寨版與正版。

而這種情況並非只存在於蘋果,早在 2019 年,理光 GR3 數碼相機也遇到了同樣狀況。

背部的十字按鍵歪七扭八,功能按鍵的‘字母’也橫豎七八,彷彿像是刻意而爲。隨後理光官方也發起了一次免費維修計劃,承認了品控太差。

除了工人經驗不足,活略糙外,越南代工廠遠沒有組成相關產業鏈,也無法承接電子設備的生產,只能從中國進口生產完成的元器件,甚至一同進口相應的組裝工具。

‘組裝’完成後,貼上 Made in Vietnam 再出口至全球。

另外,越南本土並沒有相關的科技企業參與進來,與代工廠形成成熟完整的產業矩陣一同發展。它扮演的角色也只不過是科技巨頭世界工廠的最後的一顆棋子。

雖然在當地的人工以及當地稅收成本上,越南的確相對更低,但由於無法形成成熟的供應鏈網絡,日經新聞認爲越南生產的成本競爭力遠不及中國。

產品的品控不佳,競爭力又不夠高,且越南代工廠遠沒達到環環相扣的規模,更多的是獨立工廠,只能作爲供應鏈的末級‘組裝廠’。

現在越南唯一的優勢便是人工成本的低廉,但隨着三星、LG 等巨頭的產業鏈轉移,越南自 2015 年至 2019 年間,平均最低工資增長了 8.8%,在亞洲僅次於老撾和中國,數據來自惠譽集團的報告。

鑑於這個趨勢,三星近來也開始開發印尼和印度等國家的新產線,並開始尋找取代越南的下一個廉價代工廠。

而隨着越南唯一優勢的人工費用不斷的提升,當蘋果將一些產品產線轉移至越南之後,極有可能也會出現控制成本的瓶頸,從而進行二次轉移。

更像中國完整供應鏈的外延

蘋果欲在越南生產 Apple Watch 與 Mac 的消息推出之後,不少越南媒體發出了越南製造走向全球,甚至可能取代中國的觀點。

不得不說,能爲蘋果代工的確是當地製造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但想要取代中國,關鍵的是成爲蘋果供應鏈而非僅僅有幾座代工廠。

目前,在越南建廠的實際上也是與蘋果合作頗深的富士康和立訊精密,越南提供的也只不過是人力和土地。

最終大部分代工產生的利潤,都被富士康、立訊等工廠賺走,越南只不過解決了人口就業問題。不止缺少本土企業,也缺少相應的高級工程師和熟練的技師。

越南在‘果鏈’中,扮演着並不重的角色,從中受益也並非良多。

除了富士康、立訊這些代工廠外,國內的歌爾聲學、比亞迪也開始在越南建設工廠,利用人口紅利完成產品最終的組裝。

前文提及,越南在世界工廠中扮演的是‘組裝’角色,生產資料幾乎全靠進口,最終成品全部出口。

這其中也有一個有趣的數據,今年前五個月,越南從中國進口 496 億美元,而越南出口至美國 467 億美元,幾乎持平。

幾近就是從中國購買元器件和零件加工,最終在出口到美國。

如此來說,它更像是我們成熟龐大生態鏈的一個外延組裝工廠,左手倒右手而已。

此前,三星關閉了中國的智能手機工廠的同時,也在天津和西安分別建立了動力電池生產線與存儲芯片工廠。並且三星也準備把西安工廠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閃存生產工廠。

簡單來說,中國曾經的依靠組裝的勞力工廠,正逐步升級爲能承接高端製造業的產業鏈,而曾經的‘組裝’職能也被轉移到越南、老撾等東南亞地區。

而中國企業往越南轉移,實則也是爲了 Made in Vietnam 的字樣,進而規避近來政策上的風險。

巨頭工廠湧入越南,的確給當地帶來了不小的經濟推動,給一些欠發達地區帶來了繁榮。縱使後續越南富士康工廠,能夠生產 Apple Watch、Mac 等一系列蘋果產品,依然很難讓越南擺脫產業鏈末端組裝工廠的角色。

至於取代中國,就有些天方夜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