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介紹,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隨着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一些新問題逐漸凸現,迫切需要圍繞建設宜居地球環境、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保護與修復、環境健康風險防範等方面進行一批基礎應用研究的前瞻性佈局。生態環境部將積極協調國家科技部門,形成合力,推動相關研究。

全文

科技日報:生態環境部在科技前沿佈局方面有哪些考慮?

鄒首民:謝謝你的提問。您所說的科技前沿佈局方面我們的理解是所謂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加強生態環境基礎應用研究,有助於深化對污染成因機理和演變規律的認識,能夠促進提升污染防治攻堅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隨着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推進,一些新問題逐漸凸現,迫切需要在基礎應用研究方面進行一批前瞻性佈局。我們考慮主要是四個方面:

一是圍繞建設宜居地球環境,探索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擾動下的岩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環境系統科學理論,揭示污染物形成、遷移、轉化的能量流動和元素循環過程,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基礎理論。

二是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開展新形勢下細顆粒物和臭氧複合污染的化學和傳輸機制,複雜條件下流域水環境、水生態退化成因及修復機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成因與污染過程解析、分配擴散,危險廢物代謝轉化過程中的微結構調控機理和循環利用機制,近岸海域氮磷營養鹽在河口-近海的歸趨變化機制及關鍵生物過程等研究,爲切實提高環境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學基礎。

三是圍繞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形成機理和演變機制;關鍵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物種對區域環境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生物多樣性分佈格局及維持演化機理、典型外來物種入侵機制等,預測未來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發展變化趨勢,提出區域生態產業佈局、生態安全格局設計的技術途徑和調控機制。

四是圍繞環境健康風險防範,開展新污染物毒性測試、危害機理、計算毒理、暴露預測、環境歸趨、追蹤溯源、監測檢測以及對健康影響等研究;開展以計算毒理學爲基礎的高通量虛擬篩選技術原理、體外高通量和高內涵靶向測試方法原理研究,支撐環境基準的科學制定。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協調國家科技部門,形成合力,推動相關研究。謝謝大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