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8月22日,浙江省台州市路橋農商銀行螺洋支行工作人員在轄區內企業生產車間提供金融服務。蔣友青攝(中經視覺)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2022年二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銀行業保險業持續加強金融服務,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有較大增速。銀行保險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如何重點發力?如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這成爲下半年工作的重點之一。

從量、價、質三方面服務小微

在我國企業結構中,中小微企業佔比高達90%,是我國經濟韌性和就業韌性的重要支撐,當前強化金融支持遇困行業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發展,意義重大。

今年二季度末,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餘額55.8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1.8萬億元,同比增速22.6%。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餘額6.3萬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一方面,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的積極性有所增加。發揮金融力量推動經濟穩增長,持續加大讓利實體經濟力度,通過一系列減稅降費、貸款優惠、專項貸款等措施,切實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從量、價、質三方面服務好小微企業,即信貸投放精準有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融資方式持續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普惠性、適應性,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得益於政策制度的大力指引,2022年以來中小微企業支持政策繼續加碼,不斷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尤其是受疫情嚴重衝擊企業的信貸支持,促使信貸投放進一步向普惠小微這一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

人民銀行發佈《關於推動建立金融服務小微企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長效機制的通知》,要求金融系統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首貸是企業從金融機構融資的起點。研究表明,中小微企業獲得首次貸款後,後續再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而且貸款利率有望下行,貸款速度也將加快。下一步,中小銀行應重視首貸戶佔比提升,並對首貸有關的信貸准入、審批等制度和流程進行修訂完善。

今年上半年,銀行保險機構採取針對性紓困措施,不斷提升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質效。建設銀行根據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變動情況,動態調整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發放貸款利率,擴大分行貸款價格授權,在內部資金轉移價格、經濟資本打折等給予“一攬子”政策優惠,主動承擔抵押類貸款的抵押物評估費、保險費、抵押登記費,持續做好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降費工作,進一步壓縮收費項目數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今年一季度末,中信銀行普惠金融貸款餘額已經近4000億元,比年初增長321億元,增量居股份制銀行第一位;普惠金融的有貸戶超過20萬戶,較年初增長2萬戶;其中特別在小微企業‘下沉擴面’上下功夫,一季度新增首貸戶2439戶,佔新投放貸款客戶近20%。”中信銀行行長方合英表示。

保險業作爲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方面同樣發揮出雨天幫撐傘、雪中幫送炭的作用,與市場主體共渡難關。中國人保集團總裁王廷科表示,進一步強化保險支持小微企業減負紓困、恢復發展,保障吸納就業能力。目前,人保開發了中小微企業專屬產品,提供涵蓋財產損失、公衆責任、僱主責任等多個領域的保障,形成具有人保特色的中小微企業服務模式。

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

業內專家表示,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等因素影響下,中小微企業的產業鏈供應鏈面臨一系列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微整體資金鍊的循環暢通和安全穩定。

今年以來,銀行保險機構重點加強對產業鏈中中小微企業這個環節的支持,打出了幫扶中小微企業“政策組合拳”,強化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黨委副書記盛和泰表示,在支持中小微企業方面,今年以來,中國信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中小微企業13.2萬家,累計承保金額1033.9億美元,向中小微企業支付賠款1.1億美元。在支持重點業務領域方面,今年以來,中國信保承保外貿新業態業務88.9億美元。通過多種方式全方位開展客戶服務,爲小微企業用足用好出口信用保險提供政策保障。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中小微外貿企業應重視並切實用好出口信用保險工具,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對境外風險的前瞻性預警分析評估和系統化管理作用,努力提高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應對能力。

爲進一步加大對中小微業務的資源保障力度,切實減輕中小微企業保費成本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接下來,應加快推動擴大出口信保覆蓋面。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對紡織品、服裝、傢俱、鞋靴、塑料製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此外,強化保險機構與小微企業保單融資合作,推出小微企業專屬保單融資的純信用快貸業務;開展關稅履約保證保險,使外貿企業實現先通關後繳稅,縮短通關時間,減少費用支出。

此外,優化供應鏈金融持續爲中小微企業保駕護航。今年5月,國務院發佈紮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銀保監會隨即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等金融服務的通知》,明確要優化發展供應鏈金融。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鼓勵銀行機構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依法合規發展訂單、存貨、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融資業務,加強與核心企業的合作,加大對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

爲更好地補鏈固鏈強鏈,方合英表示,中信銀行推出“中信易貸”的核心就是把供應鏈上的“大數據”盤活成爲小微企業的“好信用”,對不同類型企業“好不好貸”,讓“數據”說話。針對處在供應鏈上游的生產型小微企業,創新開發“訂單e貸”產品,依據企業的訂單數據和歷史履約數據給予授信,滿足企業拿到訂單之後啓動資金的需求。針對供應鏈下游銷售型小微企業,研發“經銷e貸”產品,依託企業真實的貿易場景和交易數據發放信用貸款,有效解決銷售型企業融資“缺擔保、缺抵押”的痛點。面向外貿型企業,推出“關稅e貸”,依託企業繳納關稅、報關和工商、徵信等數據提供融資,及時補給進出口貿易資金,助力企業快速“通關”。

創新模式疏通融資堵點

從當前市場情況來看,實體經濟完全恢復還需時日,特別是對於受疫情衝擊較嚴重的中小微企業而言,資金流動性壓力和融資困境仍會持續存在,在直接融資渠道不暢、間接融資門檻較高的現實背景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急需破解。

具體來看,在金融幫扶中小微企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堵點。一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由於發行股票和債券對資產價值和信息披露要求較高,中小微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受阻,資金來源主要依靠間接融資且渠道單一。二是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較高,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微企業由於風險較高,不僅缺少優惠利率,還要額外支付擔保費、評估費、審計費等,小貸公司、網貸等容易獲得資金的融資渠道貸款成本是銀行的3倍至4倍,融資貴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難題。三是存在“惜貸”“懼貸”問題,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信用低、抵押物少、信息不對稱程度高等短板因素,尤其疫情衝擊下融資風險增加,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性下降。

由於抵押物不足、信用數據缺失等原因,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一直阻礙着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爲幫助各類中小微企業暢通資金流,有必要創新並拓寬融資渠道。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不動產抵押物的缺失是制約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爲此,探索新的抵質押模式,已成爲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的重點。比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是目前最受關注的領域,也是監管鼓勵的方向。而從長期看,知識產權質押等創新融資方式的發展,需要加強完善知識產權評估、市場建設等方面。此外,依託政府牽頭,聯合社會組織、金融機構、園區、企業等多方面共同建立中小微企業的信用體系,有利於促進銀企對接,從而給企業的成長帶來更加全面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反覆對於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的中小微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近年來,華泰保險集團充分發揮保險主業優勢,爲中小微企業發展貢獻保險力量。“華泰資產發起設立規模超百億元的普惠金融類資產支持計劃,該計劃以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爲主要底層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盤活小微貸款資產,促進保險資金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切實減輕了企業經營負擔,爲實體經濟小微企業注入新動力。”華泰保險集團總經理趙明浩表示。

當前,疏通金融服務中小微企業的痛點堵點難點,必須充分發揮金融機構長期信貸的支持,以此提振經營信心、夯實鞏固復甦基礎。鄭忱陽認爲,銀行業要精準把握信貸政策,擴大新增貸款規模,調整信貸結構,確保信貸資金平穩、均衡投向實體經濟。一方面繼續加大對普惠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用好再貸款、再貼現等專項信貸政策工具,創新融資模式,加大信用貸款、投貸聯動、無本續貸等模式的支持力度,構建“信貸+”綜合化金融服務鏈條。另一方面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小微企業提供連續性、穩定性的信貸支持,與政策性、開發性金融機構協調配合,聯合政府、保險、企業等共同構建風險分擔機制,幫助搭建信息溝通與共享平臺,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貸款積極性和主動性。(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