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經濟參考報

在美國總統拜登8月上旬簽署了《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芯片法案”)後,這項長達1054頁,授權金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法案正式生效,引發各界關注。海內外媒體、各界人士認爲,“芯片法案”欲推動芯片製造“迴流”美國本土,又企圖藉此打壓其他國家發展、維繫美國霸權,大搞經濟脅迫。美國的意圖和做法與市場規律和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馳,將擾亂和破壞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政府幹預明顯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研究員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法案的主要內容一是向美國芯片製造商提供527億美元資金支持,用以建廠生產等,同時提供爲期4年的減免25%稅收政策;二是撥款5億美元用於國際間安全通信計劃、撥款2億美元用於工人培訓等計劃;三是超過2000億美元的預算,將用於資助“研究與創新”,如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的投入;四是投入100億美元在全國建立20個“區域技術中心”,投入數十億美元促進基礎研究及先進半導體制造能力等。

《華盛頓郵報》和《日本經濟新聞》兩大媒體作出評論,分別揭示了“芯片法案”的兩大重要意圖:一是通過鉅額補貼和減稅優惠吸引半導體企業在美國本土投資,二是設置補貼資格,即只要接受美國政府補貼,10年內就不得在中國或任何其他“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的特定國家”擴大先進製程芯片產能。

商務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員王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芯片法案”專門融入了故意針對中國的單邊干預手段,本質上是其長期對中國高科技迅速崛起的擔憂,盡顯美國高層越來越擔心跨國企業在中國增加高端芯片產能,將造成美國失去全球高科技競爭絕對優勢地位。

近年來,美國圍繞芯片大做文章,一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陳鳳英說,美國一直試圖採用組建芯片聯盟等方式遏制我國芯片產業發展。去年,美國還以提高芯片“供應鏈透明度”爲由,要求臺積電、三星等晶圓代工廠交出被視爲商業機密的庫存量、訂單、銷售記錄等數據。

在王立看來 ,“芯片法案”的實質是希望在繼續保持對華經貿高壓態勢的基礎上,尋求在科技領域更直接高效壓制中國的崛起,以在覈心競爭領域拉開並保持中美代際差,確保其具有足夠的經濟與科技脅迫力量。

供應鏈被擾亂

歐洲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商荷蘭阿斯麥公司警告稱,美國發布“芯片法案”是讓企業在中美兩國選邊站隊,將擾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全球化已使芯片產業在全球建立起跨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形成相互協作的高效格局。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榜單上的六家美國公司的大部分生產製造都在海外完成。博通、高通及英偉達等芯片設計公司,基本依賴海外芯片代工廠來完成製造。英特爾、美光等雖保留了一部分芯片製造產能,但其外包代工業務量也逐年上升。

王立說,國際化分工體系協作和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是芯片技術飛速進步的必備要素。如今,中國在芯片產學研等領域也已有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作爲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單一市場,早已深深嵌入國際芯片產業鏈之中。

陳鳳英分析說,中國和其他芯片生產商之間的產業鏈經過多年發展日趨複雜,內部生產網絡密切程度日益提高。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芯片法案”實際上割裂了部分生產供應方和需求方,尤其是在高端芯片供需方面的聯繫,對全球芯片供應鏈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將打亂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供應鏈,也不利於當前全球抑制通脹的努力。

“芯片法案”與要素優化配置的市場規律明顯背道而馳。數十年來,美國芯片製造業不斷向其他地區轉移,主要是由於美國本土生產成本太高。據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披露,美國建設一家先進的芯片工廠並維持運營十年的成本比亞太經濟體高出約30%-50%。

半導體產業鏈轉移需要人才、勞動力、物流、能源等一系列必要因素的支撐,多年沒有佈局半導體制造業的美國在上述領域都存在顯著不足。臺積電美國芯片工廠的建設就因爲美國當地勞動力短缺、新冠確診人數激增,以及獲得所需不同類型建造許可證的複雜程序而被推遲。

“芯片法案”強迫相關企業“選邊站隊”,強迫全球芯片產業鏈供應鏈切割重組,勢必將干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已引起其他國家的關注。

韓國《韓民族日報》刊發社論直言,美國“芯片法案”的要求已達到侵害韓國經濟主權的水平,嚴重損害兩國互信。

美國《國會山報》也指出,美方如果強制進行產業轉移或脫鉤,必然導致全球分工出現混亂,加劇芯片供應緊張,進一步惡化美國自身面臨的問題。

實施效果存疑

分析人士認爲,法案對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破壞作用十分廣泛。對“任何受關注的國家”界定寬泛,無限擴大了執法的自由裁量權,具有典型的泛政治化色彩,各國企業的經營活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此大大增加;規定要保證根據“美國製造”項目研發的技術在美國國內生產,不僅限制了部分國家企業公平參與全球競爭,也對全球經濟復甦和創新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王立分析說,“芯片法案”此時出臺,和美國爲化解國內經濟壓力,將近兩年面臨的通貨膨脹等一系列經濟難題歸咎於部分產業受損,歸咎於高科技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關。

美國政府試圖利用行政立法擾亂市場秩序,只會導致芯片生產成本上升,令消費者受傷,法案將給美國民衆帶來“更便宜的汽車,更便宜的電腦”的說法更是難以實現。

波士頓諮詢公司等機構估計,如果美國採取對華“技術硬脫鉤”政策,美國半導體企業受損更大,預計將使它們喪失18%的全球市場份額和37%的收入,並減少1.5萬個至4萬個高技能工作崗位。

美國芯片廠商也並未對法案感到歡欣鼓舞。即使是“芯片法案”的積極推動者英特爾,也不斷遊說,希望不要影響在中國的投資。

張永軍表示,從業內人士反映看,芯片產業是一個投資強度很高的產業。從以往臺積電、三星等發展芯片生產的情況看,美國試圖用2000多億規模資金來鼓勵國內芯片產業發展,引導其他企業到美國投資的效果存疑。

分析人士認爲,“芯片法案”最終的實施效果可能會因爲國際、國內的分歧而大打折扣。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