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的聽力殘疾人約2780萬,佔全國殘疾人的30%以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實習生 林昀肖 李佳英 北京報道   2022年8月25日是第六個全國殘疾預防日,主題爲“普及殘疾預防知識,建設健康中國”。近日,多部委也聯動推進《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貫徹實施。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將進一步控制出生缺陷和發育障礙致殘。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的聽力殘疾人約2780萬,佔全國殘疾人的30%以上。當前我國公衆對於聽力障礙的認知水平和重視程度仍需提高,對於聽力障礙的科普工作需持續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早發現早干預可以有效改善相關聽力障礙問題。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的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聽力殘疾預防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戴助聽器、做人工耳蝸,可使這批人回到有聲世界。”

早發現早干預

我國是世界上聽力殘疾人數最多的國家,聽障殘疾人羣龐大。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的聽力殘疾人約2780萬,佔全國殘疾人的30%以上。同時,每年有2到3萬患有先天性嚴重聽力障礙的新生兒出生。

遺傳、病毒或細菌感染等環境因素、藥物和化學制劑損傷、長期受噪聲影響、外傷都可能導致聽力殘疾。其中,遺傳因素是導致聽力障礙的主要原因,比例高達60%。由於聽力障礙,聽力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時常遭遇不便。要幫助聽力障礙者回歸社會,早干預早治療成爲了重點。

在龔樹生看來,聽力殘疾預防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該戴助聽器戴助聽器,該做人工耳蝸的做人工耳蝸,使這批人回到有聲世界。”

爲實現早干預,基因診斷和聽力普遍篩查成了主要早期診療方式。新生兒聽力篩查覆蓋率人們健康需求增長,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發佈的《全國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方案》數據,到2022年,全國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到90%。不少企業順應政策,提供基因篩查服務。

目前,國內獲准上市銷售的耳聾基因檢測產品不多,市場佔有率前三是博奧生物、華大基因凱普生物。博奧生物最早於2009年即獲批第一個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產品,從HPV檢測起家的凱普生物也已上市耳聾易感基因檢測試劑。作爲國內基因科技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2022年全面升級耳聾疾病基因診斷臨牀解決方案,爲超過547萬新生兒和成人提供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的檢測服務,發現數千名先天性耳聾及遲發性耳聾受累者。另外,早在2020年4月,華大基因全資子公司的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試劑盒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其檢測結果可用於耳聾的輔助診斷。

因爲基因篩查,聾兒和遲發性耳聾受累者能夠擁有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科普專委會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鼻喉科的外科主任趙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般採用手術或非手術的方式來干預患者的聽力。手術可採用耳道再造、中耳手術重建聽骨鏈或者植入人工耳蝸。而爲幫助聽力障礙者恢復或重建聽覺功能,人工耳蝸已經成爲治療重度耳聾的重要方法。

非手術的聽力干預治療也具有很多優勢,趙宇提到,因爲可以避免手術風險和併發症、簡單有效幫助患者重獲聽力,也成爲患者的迫切需求。例如越來越多骨傳導助聽設備應用於早期聽力干預,就幫助到了很多患者。

中國聽助設備市場潛力巨大,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助聽器的滲透率大約爲5%,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超20%的滲透率。目前國產聽助設備不僅滲透率低,佔有率同樣堪憂。2000年以前,全球人工耳蝸市場完全被國外公司壟斷,長期以來我國人工耳蝸的主要來源依賴進口。據《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澳大利亞、奧地利和美國人工耳蝸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依然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聲佗醫療董事長普強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助聽設備行業是醫療消費升級中正待被填補的大空。

近年來,逐漸有國產人工耳蝸上市,海南海藥子公司力聲特的不同型號人工耳蝸植入體適用於雙耳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此外,諾爾康也已上市多種人工耳蝸系統。在聽神經瘤、小耳畸形患者聽力重建所需的骨傳導聽力設備方面,成立於2016年的聲佗醫療長期佈局非手術的骨傳導領域,目前公司有一款獨特的針對成年人的牙骨傳導聽力系統,用無創的穿戴方式,達到用手術植入骨導才能實現的直接骨傳導聽力效果,還有一款迷你型針對兒童的經皮骨傳導產品也已上市。在今後的研發佈局中,普強凌表示,未來將同時介入氣導普通助聽器的市場。此後,聲佗醫療就將擁有完整的中高端的骨傳導和氣導聽力設備。

但中高端的聽力設備市場仍主要被外企佔據,目前國內聽助設備市場仍需更多本土產品上市,爲聽障人士提供替代選擇。

公衆認知水平仍待提高

在我國,要進一步普及殘疾預防知識,還需要人們轉變觀念。龔樹生認爲,目前公衆對於聽力障礙的認知和重視程度仍然不足,並表示在臨牀實踐中發現有些家長對兒童聽力篩查結果不夠重視,發現問題也不以爲然,最終耽誤治療時機,對兒童造成終身影響。

在聽力障礙的疾病中,先天性小耳畸形其實是我國重要的體表缺陷之一,這包括單側的小耳畸形和造成殘疾更爲嚴重的雙側小耳畸形。據中國流行病學調查,單側的小耳畸形的發病率爲萬分之五左右。除先天性小耳畸形外,趙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聽力障礙的疾病還包括聽神經瘤手術後造成聽力損傷、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的發生率遠高於萬分之五。

趙宇表示,即使一隻耳朵患有聽力障礙,也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困擾。單側耳聾還會引起聲源的定位問題,使患者在外出時無法判斷身後喇叭聲音的方位,產生安全問題,也會促使患者害怕外出。此外,患者在嘈雜的環境當中與人溝通會變得困難。單側耳聾對患者的理解能力、記憶力、社交、職場晉升等都會造成負面印象,從而使患者失去自信,引發孤僻甚至抑鬱等問題。而相比之下,雙側耳聾的患者所面臨的的問題會更加複雜且嚴重。除了聽力問題外,小耳畸形的患者還會面臨外觀問題,對患者心理也會造成巨大影響。

在觀念轉變的同時,老年人的聽力問題也需儘快從隱祕的幕後轉至矚目的臺前。目前中國存在大量老年聽障人羣,據我國聽力障礙最新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聽力障礙者總數超過2億人,且聽力障礙者以老年人爲主,60歲以上老人在聽力障礙人羣中佔了一半以上。而第二屆東方聽覺與前庭醫學會議暨第三屆上海聽覺研究前沿論壇數據顯示,我國老年性耳聾干預率僅6.5%。龔樹生表示,大量的老年人羣的聽力問題並沒有得到患者自身、家庭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

龔樹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了聽力障礙老年人的對照實驗。該實驗發現通過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等手段干預的人羣比未乾預的老年癡呆發病率更低。實驗3年後,未乾預組老人發病率至少高於干預組老人的1倍,5年後接近3倍,10年後則更高。

龔樹生認爲,老年人如果出現聽力問題,將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對其生活、健康、個人社會交往、認知能力等都會造成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早老性癡呆。“一聾三癡,聾了之後會帶來很多問題,老年人可能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導致性格大變。”龔樹生呼籲大家必須重視老年人的聽力問題。

爲早日重返有聲世界,聽力障礙人羣既需要觀念改變和科普教育,實現早發現早治療,也需要企業加強市場教育,積極研發創新,爲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