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企业将业务向线上迁移,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线上问诊等都获得了大规模试水的机会,所有云厂商均受益颇多。而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将如何变迁?下一波推动云计算浪潮的因素何在?

8月26日,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云端中国,展望2025》报告显示,中国云计算的迁移速度突飞猛进,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未来,中国的公有云市场规模有望再增长一倍以上,从2021年的32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900亿美元。同时,由消费者业务驱动的增长仍将成为中国云计算普及重要动力,但中国下一波云迁移浪潮可能会由工业和制造业等产业引领。

私有云在中国仍将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显示,未来几年,中国的云迁移速度将与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保持一致,2021年至2025年间,将有19%的1T工作负载转向云端。但中国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在于私有云占比很高,到2025年有望达到42%,届时公有云占比约为36%。

在被访谈的278位企业IT、数字化和云计算高管中,只有11%的受访企业计划以使用公有云为主。其余受访企业将会继续搭配使用私有云与传统服务器,或者使用混合云。调研显示,选择私有云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安全地配置公有云,二是企业来自金融服务等受到监管的行业,三是企业希望将数据存在自己手上。

在云计算应用中,包括电商和教育等行业,已将绝大多数IT工作负载转移到云端,但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和制造业等其他领域还处于落后状态。报告认为,在最新的国家政策引导下,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2021年~2025年),中国将推动工业和制造领域的转型,通过提升数字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口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十四五”规划拟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普及率从15%提高到45%,并在产品研发、制造执行、内部运营、维护服务和类似的流程中,将管理和运营的数字化比例从55%提高到68%。因此,工业领域正在转型,预计到2025年,32%的本地IT工作负载将迁入云端。紧随其后的旅游、运输和物流业则有望达到26%,云迁移规模仅次于工业领域。

从企业内部来看,营销销售、服务等面向消费者的职能部门平均云普及率最高,分别达到69%和64%,而物流、制造和风控等运营和内部职能部门普及率最低,意味着企业内部和非直面消费者的职能及领域云普及缺口最大。

报告调研发现,迁移的成本和难度是云计算普及的最大障碍,其他阻碍因素还有来自安全性和监管合规考量,表明企业尚未完全认识到云计算在帮助自身提高工作生产效率和捕捉商业价值方面的潜力。如果能清晰地阐述云计算如何帮助企业提高收入和利润率,云服务和技术提供商会更能说服企业进行迁移。

“全球云计算的价值超越了IT,其规模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Anand Swaminathan称,想要加速云迁移并在超过1万亿美元的潜在价值中分一杯羹的企业需要确保措施得当,关键因素也要落实到位 。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步骤包括重点投资可用云计算提高收入和利润率的业务领域,制定有助于IT和业务部门相互协作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云原生运营模式以统一和规范基础设施管理与技术交付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70%受访企业显示出对本土云服务商的强烈偏好,显示本土云厂商在中国云计算领域的主导地位。选择原因包括对网络安全和数据合规、性能和技术要求、大客户和运营支持等。对应的是,仍有30%受访企业对全球化云服务提供商持开放态度,这意味着到2025年,全球化云服务提供商的潜在云计算市场总规模可达到300亿至700亿美元。

根据报告定义,“全球化提供商”是指中国市场份额排名前两位的跨国云服务厂商。报告预计,跨国云服务商实际可以在中国挖掘的潜在公有云市场规模与德国市场相当。作为全球第五大市场,德国的公有云市场规模达250亿美元。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进入疲软阶段,企业的云计算支出是否会有所降低?对此,Anand Swaminathan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从成本和投资回报角度来看,在接下来3到5年中,云计算的成本已经变得非常低了。即便在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企业还是愿意去提升他们的云计算支出,因为从中长期来看,企业会看到他们在云方面投资带来的经济价值。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王玮则表示,尽管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云计算能够把企业的IT支出从一次性固定支出转换为运营成本,且不需要短期上有比较大的资金要求,以IT计算能力消费额度定价付费模式在资金支出上更为灵活,在当下经济环境下应更是有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