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企業將業務向線上遷移,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線上問診等都獲得了大規模試水的機會,所有云廠商均受益頗多。而在後疫情時代,中國雲計算市場格局將如何變遷?下一波推動雲計算浪潮的因素何在?

8月26日,全球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的《雲端中國,展望2025》報告顯示,中國雲計算的遷移速度突飛猛進,已成爲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未來,中國的公有云市場規模有望再增長一倍以上,從2021年的320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900億美元。同時,由消費者業務驅動的增長仍將成爲中國雲計算普及重要動力,但中國下一波雲遷移浪潮可能會由工業和製造業等產業引領。

私有云在中國仍將佔據主導地位。報告顯示,未來幾年,中國的雲遷移速度將與世界其他地區基本保持一致,2021年至2025年間,將有19%的1T工作負載轉向雲端。但中國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的區別在於私有云佔比很高,到2025年有望達到42%,屆時公有云佔比約爲36%。

在被訪談的278位企業IT、數字化和雲計算高管中,只有11%的受訪企業計劃以使用公有云爲主。其餘受訪企業將會繼續搭配使用私有云與傳統服務器,或者使用混合雲。調研顯示,選擇私有云的情況主要有三種:一是企業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安全地配置公有云,二是企業來自金融服務等受到監管的行業,三是企業希望將數據存在自己手上。

在雲計算應用中,包括電商和教育等行業,已將絕大多數IT工作負載轉移到雲端,但以勞動力密集型的工業和製造業等其他領域還處於落後狀態。報告認爲,在最新的國家政策引導下,這種情況很快就會改變。

在“十四五”規劃期間(2021年~2025年),中國將推動工業和製造領域的轉型,通過提升數字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來抵消勞動力成本上漲和人口增長放緩的不利影響。“十四五”規劃擬將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的普及率從15%提高到45%,並在產品研發、製造執行、內部運營、維護服務和類似的流程中,將管理和運營的數字化比例從55%提高到68%。因此,工業領域正在轉型,預計到2025年,32%的本地IT工作負載將遷入雲端。緊隨其後的旅遊、運輸和物流業則有望達到26%,雲遷移規模僅次於工業領域。

從企業內部來看,營銷銷售、服務等面向消費者的職能部門平均雲普及率最高,分別達到69%和64%,而物流、製造和風控等運營和內部職能部門普及率最低,意味着企業內部和非直面消費者的職能及領域雲普及缺口最大。

報告調研發現,遷移的成本和難度是雲計算普及的最大障礙,其他阻礙因素還有來自安全性和監管合規考量,表明企業尚未完全認識到雲計算在幫助自身提高工作生產效率和捕捉商業價值方面的潛力。如果能清晰地闡述雲計算如何幫助企業提高收入和利潤率,雲服務和技術提供商會更能說服企業進行遷移。

“全球雲計算的價值超越了IT,其規模預計超過1萬億美元。”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Anand Swaminathan稱,想要加速雲遷移並在超過1萬億美元的潛在價值中分一杯羹的企業需要確保措施得當,關鍵因素也要落實到位 。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步驟包括重點投資可用雲計算提高收入和利潤率的業務領域,制定有助於IT和業務部門相互協作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雲原生運營模式以統一和規範基礎設施管理與技術交付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70%受訪企業顯示出對本土雲服務商的強烈偏好,顯示本土雲廠商在中國雲計算領域的主導地位。選擇原因包括對網絡安全和數據合規、性能和技術要求、大客戶和運營支持等。對應的是,仍有30%受訪企業對全球化雲服務提供商持開放態度,這意味着到2025年,全球化雲服務提供商的潛在雲計算市場總規模可達到300億至700億美元。

根據報告定義,“全球化提供商”是指中國市場份額排名前兩位的跨國雲服務廠商。報告預計,跨國雲服務商實際可以在中國挖掘的潛在公有云市場規模與德國市場相當。作爲全球第五大市場,德國的公有云市場規模達250億美元。

然而,隨着全球經濟進入疲軟階段,企業的雲計算支出是否會有所降低?對此,Anand Swaminathan回應界面新聞記者稱,從成本和投資回報角度來看,在接下來3到5年中,雲計算的成本已經變得非常低了。即便在價格降低的情況下,企業還是願意去提升他們的雲計算支出,因爲從中長期來看,企業會看到他們在雲方面投資帶來的經濟價值。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王瑋則表示,儘管經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但云計算能夠把企業的IT支出從一次性固定支出轉換爲運營成本,且不需要短期上有比較大的資金要求,以IT計算能力消費額度定價付費模式在資金支出上更爲靈活,在當下經濟環境下應更是有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