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美國玉米收成要創三年來最低水平?CBOT玉米期貨已創兩個月來新高!

昨日,CBOT玉米期貨連續第二個交易日上漲,刷新兩個月來最高水平。隨着減產炒作的持續發酵,CBOT玉米期貨持續走強,八個交易日之內七日上漲,累計攀升9.02%。

此前,美國作物巡查Pro Farmer估計減產,加深了市場對全球玉米產量的擔憂。Pro Farmer預計美國玉米單產料爲每英畝168.1蒲式耳,玉米產量預計爲137.59億蒲式耳,這將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且低於美國農業部8月供需報告預測的每英畝175.4蒲式耳的單產預估和143.59億蒲式耳產量預估。

Pro Farmer作物巡查持續釋放美國新作減產信號,由此引發的熱議讓市場人士紛紛對新作單產以及最終產量擔憂增加。對此,格林大華期貨玉米分析師張曉君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今年6月以來,美國中西部玉米主產區持續遭遇高溫乾旱天氣,導致美玉米生長優良率處於偏低水平,截至8月21日當週,美玉米優良率爲55%,低於去年同期以及過去5年平均水平,併爲2012年乾旱年以來第二低水平,市場對新作單產以及最終產量擔憂增加。

同時,FSA報告顯示,有314.8萬英畝玉米“棄種”。“雖然主產區有降雨預報,或將改善當前土壤墒情,但在接連調研巡查數據面前,市場更偏向更認同美玉米供需趨緊的觀點,美玉米最終呈現偏強運行,存在較強支撐。”東興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孫陽說。

“減產炒作的持續發酵,推動CBOT玉米期貨持續走強。”張曉君表示,CFTC最新報告顯示,截至8月23日當週,基金持有的CBOT玉米期貨淨多倉爲263243手,較前一週增加43114手,連續第四周增加,創下8周最高水平。天氣升水推動CBOT玉米攀升至兩個月高位,進口成本持續抬升。據中國糧油商務網數據顯示,8月29日美國玉米進口到岸價382美元/噸,進口成本價爲2982元/噸,帶動廣東蛇口港今日成交價上漲30元/噸至2880元/噸。

CBOT玉米上行帶動,國內玉米期貨也開始走強,但漲幅卻不及CBOT玉米。據孫陽介紹,國內玉米產區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天氣的影響。與美國乾旱不同,國內則是降水頻繁、降水量大,導致部分區塊出現籽粒不飽滿,植株倒伏等現象。這一因素雖對連盤玉米利多,但是形成持續性強支撐的動力尚且不足。理論上目前屬於傳統的“青黃不接”時期,但實際上現貨市場陳糧仍有充足供應,東北餘糧在持續消耗。港口收購停滯,市場收購謹慎,貿易商持糧心態較強,實際成交有限。

“事實上,國內華北、內蒙等產區的玉米豐產可能抵消部分減產影響,考慮玉米、大豆複合種植推廣下的種植面積擠佔,新作產量仍有微減預期,而農業部8月的供需報告分析則幾乎未調整2022/2023年度玉米產量。在進口與替代的補充下,國內玉米市場供應無虞。”弘業期貨農產品分析師陳春雷分析稱,目前需求端呈現分化,生豬養殖盈利回升,禽類持續盈利,存欄回升,整體飼料生產形勢偏強。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7月份,全國工業飼料產量2458萬噸,環比增長5.4%,同比下降6.8%。而深加工方面,深受疫情影響,行業開機率持續低迷,下游需求恢復較慢。

陳春雷認爲,整體來看,美國玉米的減產預期比國內要強,國內玉米由於產區天氣分化受災影響較小。在市場供應充足,且需求分化的情況下,新作季節性收割壓力令內盤玉米上漲承壓,因而呈現外強內弱的局面。

“內外盤玉米期貨聯動上漲,目前呈現出外盤強於內盤的現狀,未來CBOT玉米方面主要看降雨是否會對產量品質有實質性的改善,而國內玉米除產量形成外,需求端能否有明顯改善也是要點。”孫陽稱。

在張曉君看來,雖然CBOT玉米持續上漲帶動國內玉米期貨被動跟漲,但國內玉米市場階段性供給仍維持相對寬鬆格局。上週200萬噸定向稻穀拍賣成交不到10萬,疊加多地春玉米陸續上市且上量加大,階段性供給相對充足。同時,下游企業持續消化庫存,建庫意願平淡,維持剛性採購,下游消費短期難有起色,或限制盤面反彈幅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