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韻    

往年三季度,集運市場已進入繁忙的聖誕備貨期。但今年,時至8月底,歐美海上運價仍跌跌不休。這似乎透着一些不尋常的信號。

“從我個人感受來看,貨量的確下降了,船東不滿艙,所以會降海運費來收貨。”一名中遠海運下屬的貨代經理在微信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比高峯時期,歐美航線的海運價格已經少了五分之二。

截至8月25日,德魯裏(Drewry)世界集裝箱指數(WCI)連續第26周出現下降,最新一週綜合指數較前一週下降4%至5985.53美元/FEU,比2021年9月的峯值低了42%。最新一期的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較前一週下跌8.03%,創下疫情以來最大單週跌幅。

市場上船舶供不應求的現象有所改善,或許是運價從高位回落的主要原因。但在船公司看來,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貨運量其實一直是比較平穩的,沒有出現非常大的滑坡。今年公司的運價還是相對穩定,也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更何況今年的長協價同比翻了2~3倍。”在中遠海控(SH601919,股價14.41元,市值2318.79億元)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上,記者聽到了另一種聲音。

這樣的分歧從何而來?經過長期調查,記者發現,海運價格下跌主要受貨代報價走低影響,國內貨代主動調低運價爲行業回血提供了時間窗口。與此同時,釋放有關“現價擊穿長協”的“叫賣聲”,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的悲觀情緒,這其中存在着隱祕的價格鏈博弈。

海運價格還在跌

7月的上海外高橋碼頭酷熱難耐,穿梭於集裝箱碼頭與堆場間的貨車,來來回回,發出隆隆的鐵架碰撞聲。

有“集卡小鎮”之稱的高橋鎮,每天有數萬集裝箱來自全球的貨物流通。港城路沿線的十餘家大型物流堆場和集裝箱倉庫裏,層層疊疊的重箱等待進港,貨車一過,揚起的塵埃許久未散。

“收款240元。”張揚堆場辦單處的收款機每隔幾分鐘便會發出一次語音提示,收款金額意味着這些暫落櫃的停放天數大約在一週以內。

辦單員告訴記者:“4、5月的時候,箱子動不動就放一兩個月,現在滯留箱都已經出去了,6月後的貨量流動挺平穩的,每天有上百個集裝箱進出。”

8月30日,上港集團(SH600018,股價5.39元,市值1255.02億元)在2022年半年報中談到,受三月開始的新冠疫情影響,上海港的生產經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6月,公司母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254.5萬標準箱,同比下降1.7%。

隨着長三角企業復工復產的全面推進,上海港已逐漸補上了因疫情而落下的課。7月,上港集團母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430.3萬標準箱,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16.2%,環比增長13.5%,日均吞吐量接近14萬標準箱。1-7月,全港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實現正增長。

另一方面,8月2日,上海航運交易所在最新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從航線來看,7月,中國出口至美西、美東航線運價指數平均值較6月均出現下跌。

上海航運交易所就近期運價下跌現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了書面解讀:“近期,市場(船舶)供不應求的現象有所改善,市場運價高位回落。”其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班輪公司繼續加大運力投放,而境外港口嚴重擁堵現象部分時段略有緩解,釋放了些許有效運力;另一方面,俄烏衝突造成的大宗商品及能源價格上漲,推高了歐美等主要國家通脹水平,貨運消費需求低於市場預期。

不過,航運巨頭馬士基在最新的市場報告中指出,亞太到北美7月下旬和8月的出口量預計將呈現上升趨勢。在8月10日的一場線上直播中,馬士基亞洲市場部負責人Norlyn表示,進入7月,大多數亞太出口貿易迎來到了夏季高峯期,工廠生產正在恢復,需求正在反彈,爲運價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

據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我國商品貿易進出口總值23.60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出口總值13.37萬億元,同比增長14.7%,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總值均同比增長超10%。單月來看,7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6.6%,延續了5月份以來的外貿增速持續回升態勢。

中遠海控副總經理陳帥此前也在2021年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運價方面,市場供需關係整體穩定,裝載率仍保持較高水平,市場運價依然堅挺。隨着疫情得到控制,國內出口恢復疊加跨太平洋航線新年度合約開啓,預計後續運價將逐步回升。

船東“技術性”調節運價?

再看上海航運交易所上月披露的完整數據,7月,反映即期運輸市場水平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平均值爲4061.29點,較上月平均下跌3.8%。反映總體運輸市場(含即期協議和長期協議)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平均值爲3239.69點,較上月平均上漲0.4%。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長協價格爲當期市場運價下跌起到了兜底作用。

不過,中遠海控口中的“需求穩定”、“運價堅挺”似乎與上海航運交易所反映的數據並不相符。記者向雙方瞭解原因,得到的答覆是:SCFI編制所需運價信息採自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編委會成員公司,有22家班輪公司委員和26家貨主貨代委員提供運價信息。CCFI則由22家商譽卓著、航線市場份額大的中外船公司提供編制所需的運價信息。

這意味着,7月向下浮動的運價主要來自貨主貨代的報價。上海航運交易所提到,航運市場存在着一定的牛鞭效應,相對而言,船東運價比較穩定,貨代運價波動更爲劇烈。

最新數據顯示,8月26日,SCFI爲3154.26點,較上週下跌8.03%,CCFI爲2904.00點,較上週下跌3%。船公司對高運價的堅守似乎正在節節敗退?

“我聽到的說法是,船東用撤船來控制運價,讓貨主簽訂長約,這樣可以延長他們的增長期。”在一家光學設備企業負責進出口事業部工作的沈姓負責人說,他在2016年做過關務,那個時候船期超準,後來換了一個同事做,運價天天漲,船期老不準。“我當時不能理解,去年再次接手關務後才發現,海運市場已今時不同往日。”

8月26日,Drewry披露的最新空白航次報告顯示,在今年第35周~39週期間,747個預定航班中將有65個航次被取消,佔比達9%,有55%的空白航次將發生在跨太平洋東行航線上。其中,2M、THE Alliance、Ocean Alliance三大聯盟將分別取消22個、23個、8個航次。

有船東背景的海運公司高管黃海達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希望能消除一些外界的誤解:“這不是撤船,業內叫空班,因爲班期亂了,索性在港口多停幾天對準下一個班期,以保證集運相關業務的正常開展。”

“若是2018年,大多數頭部班輪公司的準班率都可以在90%以上,到今年,準班率達30%的班輪公司已經算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了。”黃海達補充說,所以各個公司對班期調度在所難免,這並非完全意味着市場供求關係已經發生變化,“若是通過船東這種常規行爲進行市場解讀未必準確”。

不過,也有一些貨主認爲,由於北美地區通脹率高漲、失業率飆升,該市場貨運需求不得不開始降溫。隨着有效運力不斷釋放,供需將逐步平衡,運價將面臨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船東們一定會採取行動”。

黃海達向記者表示,船東端的供求關係和航線設置是根據長年以來的貿易流向決定的,如果單看歐美通脹影響,的確對全球總體運輸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集裝箱運輸是歐美人日常所需,庫存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運輸需求便會止跌回升。

船東與貨代,博弈高運價

有歐地線(歐洲-地中海)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爲,船公司現在屬於“家醜不外揚”,貨量下滑有目共睹,前期是因爲上海疫情,後期是因爲歐美市場需求放緩,現在運價下跌就是最好的證明。

近日,沃爾瑪宣佈取消數十億美元訂單,沃爾瑪CFO約翰雷尼在第二季度電話會議中表示,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處理積壓的庫存。

有船東方則直言,從貨代供求關係的視角,可以感知到的是訂艙量與攬貨量,一旦手中的貨運訂單變少,就會向市場傳遞“貨少箱多”的信號,並開始大幅降價。這相當於告訴船公司,“你們提供的艙位多了”,從而倒逼船公司降價。

這是船東與貨代長期存在價格博弈的底層邏輯。

按照前述沈姓負責人的說法,“7月的船期基本穩定了,運費也有可以談的空間”。記者諮詢了多位貨代專員及高管,他們都一口咬定:“報價是隨着船公司漲而漲,跌而跌,實際上就是船公司效益差了。”

但船東不服:“實際情況是,由於貨代市場的價格下滑過快,貨代與船東之間的價差被無限縮小,導致出現運價下跌的情況。”

記者翻閱了各大國際航運公司2022年第二季度財報發現,報告期內,馬士基、ONE創下業績歷史新紀錄,分別實現淨利潤86.21億美元與54.9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0.1%、115%。馬士基上調了全年盈利預期,公司首席執行官施索仁在財報中表示,受海運長約合同運價強勁、物流業務利潤快速增長以及碼頭業務持續穩健表現的推動,第二季度取得了不俗業績。

有關長約,中遠海控副總經理陳帥在股東大會上表示,今年供應鏈持續受到衝擊,使得貨主更看重未來供應鏈的穩固,而非以前只看簽約價高低。選擇籤長約的客戶,認可船公司的服務和價格,也理解船公司成本在明顯上漲。公司總經理楊志堅則表示,2022年長約價格爲2021年的2至3倍。

以記者從一線瞭解到的真實情況爲例,去年,每標箱2萬美元的天價海運費其實是終端貨代的報價,而船公司同期給大客戶的運價爲2000美元~5000美元不等。到今年,船公司將美線長協價從2000美元提高到了5000美元,歐線長協價從4000美元提到了8000美元。而貨代的美線報價卻從1.5萬美元攔腰砍到7000美元,歐線報價從2萬美元跌到1萬美元,導致市場上出現“即期運價擊穿長協”的熱議聲。

黃海達向記者說明了其中的門道:“中遠海控的長協價是之前的2倍至3倍,這個數據涉及兩種客戶,對於長期合作且保證雙向物流的大客戶而言,長協價是之前的2倍;對於初期合作且貨量較小的客戶,可能給到的長協價就是之前的3倍,所以翻3倍的長協價更接近於即期運價,而大客戶的簽約價其實還遠遠低於現價。”

籤長約,一個僞命題?

儘管各執一詞,但現實是,運價可以大漲,但似乎不會大跌,因爲市場化競爭早已教會企業如何讓賺錢變得可持續。

6月2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參加華貿物流(SH603128,股價9.22元,市值120.73億元)股東大會時,曾與公司董祕於永乾有交談,他的觀點是:“我一直認爲籤長約是個僞命題。”

“你覺得協議之所以能夠履行,是咱倆講誠信還是什麼原因?”於永乾問。

“運價太高才籤的。”

“不是,是因爲雙方都有履約的能力。”於永乾說,價格是根據貨量供需關係來定的,“要是運價降到2000美元還會有公司履約嗎?”

於是,運價一跌,市場上就出現了“大量客戶開始考慮重新談判合同,甚至不惜違約”的聲音。

一位航運上市企業投關代表在電話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實際上客戶不太會毀約。“非常多的客戶與我們有十幾二十年的合作歷史了,不會糾結於一年的約價要求毀約,而且現在撕毀合同,到了聖誕前的運輸旺季時,艙位誰給他?運價怎麼批?”

上述人士表示,對於與船公司緊密合作的大客戶,雙方合作建立在互惠互利、互相諒解的基礎上。在上海疫情期間,公司也儘可能幫助貨主免去了滯留箱的堆存費,所以商業中也有友誼,不是冷冰冰的一紙合約。

如今,全球客戶都對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月11日,安永大中華區數字化供應鏈與智能製造諮詢服務合夥人陳嘯風在視頻會議中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供應鏈的韌性強調的是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敏捷度和柔性。貨代和航運是離不開的,行業中的領軍者已經在推動貨代行業的數字化標準和行業生態平臺的建設。

退一步說,航運界網副主編馬暉告訴記者,其實大客戶不在乎是否擊穿,他們更看重船公司服務的可靠性,因爲現在的準班率很差。“比如去美西,還是要選擇大公司,跨太平洋航線的新玩家、小船公司靠泊都費勁,只能排隊,而大公司,在不同的碼頭都有持股,相對等待週期會小一些。

如此說來,中遠海控是否被市場錯估?

今年上半年,中遠海控實現淨利潤約647.16億元,其中二季度再創單季度盈利峯值,與之相背的是,其股價表現自年初起持續疲軟,跌去了約30%。

或許是海運景氣度將要見頂的預期,讓中海遠控的股價同比表現疲軟。“如果我們將運價的觀察時間拉長,節節創新高的運價的確不可持續,現在海運價格也不是按照成本來定價,各大公司處於全球範圍內的市場競爭之中。歸根到底,問題的核心是運價迴歸正常需要多久。”黃海達表示。

下半年,客觀環境更復雜

現階段,通脹與罷工,更像海運市場的兩個“定時炸彈”。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6月指責船公司是美國通脹刷新40年紀錄的元兇時,總部在丹麥的馬士基立刻就美國港口擁堵問題隔空“回懟”。

8月1日,達飛向法國所有客戶降費750歐元/FEU,原因是他們也受到了法國政府施壓,被要求利用部分利潤幫助法國消費者應對通脹。黃海達表示,

其實達飛這一做法的背後原因是避免被徵收暴利稅,法國政府爲了降低人們的生活成本,只能讓貨運的中間環節降價。

陳嘯風預測,2022年下半年,供應鏈的壓力會比前幾個月更加持久,供應鏈的複雜度在增加,地緣政治的影響似乎在進一步放大這些壓力。

根據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最新數據,7月集裝箱船的港口擁擠指數創下新高,全球集裝箱船隊約有37.9%在港,相當於37.9%的集裝箱船運力滯留在港口。“這一現象與歐美港口的罷工潮是有關係的。”陳嘯風認爲,7月,洛杉磯、奧克蘭、長灘的美西三大港口連續爆發了客卡車司機大規模罷工抗議事件,“這增加了集裝箱在港口的停滯時間,使擁堵情況日益惡化”。

在8月10日的直播中,馬士基亞洲市場部負責人Norlyn也提到,在跨太平洋地區,北美港口擁堵狀況仍在惡化,導致一些航次錯班,預計這將使有效的運力繼續受損。

對於後市的判斷,上海航運交易所也表示,境外港口的嚴重擁堵現象並未得到解決,集裝箱運力損耗仍將是影響航運市場供求關係與市場運價波動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新冠疫情形勢複雜多變、俄烏衝突的地緣政治,能源、糧食供應格局調整下的通貨膨脹壓力等,都對外貿貨運需求造成較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方面,下半年,在傳統聖誕貨運旺季期間,我國外貿出口集裝箱運輸量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對航運市場運價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下半年,在班輪公司繼續增加運力投入的情況下,主要航線市場運價較大可能出現高位震盪回落的現象,但不排除突發事件影響對市場造成異常波動。”上海航運交易所指出。

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下,陳嘯風做了一個並不樂觀的預期。他以海運物流爲例,這種外部環境對國際貿易甚至全球供應鏈帶來的影響在短期內難以平復,“會延長到2022年底,甚至到2023年”。陳嘯風人物,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外部環境變化的蛛絲馬跡,全面審視國際因素帶來的影響,以及相應的次生影響,從新市場、新客戶、新產品、新資源等角度尋找一些突圍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