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據日本放送協會8月30日報道,日本著名實業家、京瓷公司名譽會長盛和夫於8月24日在京都市的私宅中去世,終年90歲。在這之前,大多數人聽到稻盛和夫的名字可能都停留在“機場成功學”,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是唯一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

稻盛和夫浮沉的一生,也是日本經濟騰飛與衰退的一生。作爲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稻盛和夫完整地經歷了日本經濟從戰後恢復到創造奇蹟,直至泡沫破裂的完整過程。商海沉浮數十年,穩定、持續的成功究竟靠什麼? “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季羨林曾如是說。

“稻盛神話”

和大多數偉人一樣,稻盛和夫的人生開局並不順利。稻盛和夫1932年生於日本鹿兒島市,年輕時一點也沒有展現出會成爲商業奇才的跡象。相反,他的希望屢屢落空,幹什麼都不順利。

他自幼身體不好,患上了當時被稱爲絕症的肺結核;求學路上同樣屢次碰壁,中學、大學、就職考試接連落榜。好不容易大學畢業,然而恰逢經濟大蕭條,大學畢業即失業。

他覺得自己似乎被命運捉弄了,一度想過索性加入黑社會,甚至還真的實地考察過。在一位大學教授的幫助下,他最終進入京都一家絕緣瓷瓶工廠松風工業工作。可這家企業面臨着倒閉的危機,管理層內鬥不斷,工資遲發是常事。

在大多數人看來,繼續留在公司,就像手握一塊燙手山芋。稻盛和夫也有過一走了之的想法,但由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擺在稻盛和夫眼前的只有一條路:繼續待在公司。

無路可走,稻盛和夫只能逼着自己接受現狀,他把鍋碗瓢盆搬進了實驗室,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稻盛和夫的研究取得了成果,實現了在日本首次成功合成鎂橄欖石。這一突破,給快要倒閉的公司帶來了一線生機,松風工業收穫了大量訂單。

這激發了稻盛和夫的創業心態,離開松風後,他創辦了京瓷。彼時,稻盛和夫只有27歲。十年後,京瓷成爲世界500強公司,還創造了幾十年從未虧損的奇蹟。

挽狂瀾於既倒

稻盛和夫沒有止步於京瓷。上世紀80年代,日本政府決定實行通信自由化,允許新企業加入通信領域。然而日本企業都無法輕易進入市場,因爲要與壟斷通信事業的巨頭NTT一決勝負,風險太大。

但稻盛和夫站了出來。於是,稻盛和夫開始着手設立DDI公司,也就是後來的KDDI。1984年6月,DDI還有其他兩家公司加入了通信競爭。輿論認爲,三家企業中DDI的條件最差,因爲其缺乏通信事業的經驗和技術,銷售代理店的網絡建設也得從零開始。

然而,DDI很快脫穎而出。後來,第二電信成長爲日本國內排名第二、世界前十的綜合電子通信公司。至此,稻盛和夫已經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白手起家的他,最終讓兩家公司實現約5萬億日元的產值。

類似的故事,在稻盛和夫78歲時又上演了一回。2010年,日航揹負2兆3221億日元的負債宣佈破產重建。當時社會輿論普遍不看好重建,認爲誰也救不了日航,日航終會二次破產。

日本政府決定請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來拯救這家公司。時任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想到了稻盛和夫。此時的稻盛和夫早已退居二線,在京都的寺院裏靜修。接到邀請後,他立即重歸經營一線。

此前一直虧損的日本航空公司,重建開始後的第二年度就取得了1884億日元的營業利潤,變身爲世界航空領域收益最高的企業。2012年9月,日航在宣佈破產後僅僅用了2年零8個月就實現了重新上市。

工作之餘,稻盛和夫很樂意對外輸出自己的經驗。生前,他共出版了20餘部著作,曾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幹法》《稻盛和夫自傳》《追求成功的熱情》等書籍中探討經營之道與商業感悟。2020年,88歲的稻盛和夫出版了收官之作《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

值得一提的是,稻盛和夫生前還致力於日中友好。稻盛和夫和京瓷公司通過中日友好協會捐資設立西部開發獎學基金,促進中國西部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表示,作爲一名日本的企業經營者,他可以稱之爲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海外第一人,而且是把哲學思想和經營實學融會貫通的“老外”,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陽明心學還有佛教文化結合到企業經營管理之中並加以踐行,甚至將中國式的經營哲學文化還輸出到了美國、巴西、韓國等多個國家。

穿越經濟的週期

隨着稻盛和夫去世,日本“經營四聖”全部離世。日本“經營四聖”,是指在日本創造“經濟奇蹟”時代的4位優秀企業家。除了稻盛和夫,還有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的“黃金年代”似乎也一去不復返了。

曾經的日本,牢牢掌握高端製造業,以“Made in Japan”橫掃天下,日本製造的產品充斥全球,同時也是全球奢侈品店商品的主要購買者。索尼買下了美國娛樂巨頭哥倫比亞公司,松下買下了美國電影業的旗幟環球影業,三菱甚至買下了美國國家的象徵洛克菲勒中心。

然而,不斷捲土重來的新冠疫情、難以抑制的債務危機以及日益加劇的老齡化現狀都將本土經濟推上了風口浪尖。位於日本本州島西南的東大阪市作爲製造業重地經歷過日本製造業最紅火的時光。但現在,這裏的企業處境艱難,紛紛探索轉型之路。

據路透社報道,東大阪目前約有6000家企業,其中87%的企業僱員不到20人。數十年間,這些企業爲火車座椅、圓珠筆筆芯等五花八門的產品生產金屬部件,依賴夏普、松下等大品牌訂單。近年來,日本很多大品牌開始走下坡路,爲它們生產零部件的東大阪市小企業的生意隨之蕭條。

今年以來,日本的債務危機更是愈演愈烈。在日元連續貶值超過20%的情況下,截至2022年5月,日本已經連續10個月出現貿易逆差,而逆差意味着進口,就要消耗大量美元外匯。業內人士預計,如果不能有效扭轉這種局面,不出意外,日本外匯儲備估計5-7年就會枯竭。

困境之下,人們似乎更需要一些“雞湯”。財經評論員張雪峯表示,稻盛和夫是很多企業家的信仰,其年輕時候日本經濟正處於大蕭條時期,後來其“開掛”般的人生經歷無疑給很多人以激勵和鼓勵作用。當前全球的經濟形勢也較爲嚴峻,當下正值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面臨的經濟狀況、人生困境和那個時代之下的稻盛和夫面臨的狀況極爲相似,他面對困境時的心境以及其經歷會給很多人帶來希望的曙光。

經濟蕭條對企業而言是最困難的考驗之一,但稻盛和夫反而提出“蕭條正是企業發展的良機”這一觀點。事實上,稻盛和夫把每次的經濟蕭條都當作動力,促進了公司的成長髮展。在石油危機中,他在訂單減少、生產下降時全力進行技術開發,全員展開營銷活動,並致力削減各方面的經費,把蕭條當作飛躍的跳臺。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趙天舒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