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一直有專家做出預測,到2050年印度將成爲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而中國將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則被逆轉緊隨中國之後位列第二。更有意思的是,印度總理莫迪最近也宣佈了自己的目標,即到2025年讓印度經濟體量達到5萬億美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肆虐所帶來的長期破壞和經濟減速,這一目標受到外界質疑。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的韌性和經濟復甦的基調下,世界銀行等機構預測印度有可能將成爲今年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預計GDP增速將在7%至8%之間。在躋身世界最大經濟體行列的問題上,近年來也有專家表示,印度已經超過了其前帝國主義宗主國英國,成爲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根據對最新的經濟發展狀況推算,印度很可能在今年最終實現這一成就。

由於有了這種新的希望和信心,莫迪首次正式宣佈他的願景——到2047年,讓印度成爲發達國家。在今年8月15日印度“獨立日”慶典當天,莫迪在德里建於17世紀的紅堡城牆上發表年度演講,勾勒出他呼籲所有印度人在未來25年裏該有的五個決心。

顯然,成爲發達國家的這個想法一直在醞釀之中。從2021年3月12日開始,莫迪將接下來的25年稱爲印度的“甘露節”。這讓人想起了聖雄甘地1930年3月發起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丹迪遊行”,當時該遊行旨在反抗大英帝國的鹽稅。不過,莫迪只是到了這次“獨立日”演講中才闡述了自己的願景,提出了五個決心,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在2047年印度獨立100週年時,即“甘露節”結束時,讓印度成爲“發達國家”。

其他四個決心,只是進一步闡明瞭他對“什麼是發達國家”的願景。這些包括:尋求從屈從心態中徹底解放,爲印度的文明遺產感到自豪,確保國家統一,最後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的公民義務,無論其地位或權力如何。莫迪尤其希望培養民衆對腐敗和裙帶關係這兩大罪惡的同仇敵愾,他認爲這些“毒瘤”削弱了印度的才能,削弱了印度的體制。從積極的方面來看,莫迪重申了讓印度自力更生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國防、電力和全面數字化等關鍵領域。

對於印度之外的一些人,尤其是中國民衆來說,這可能會讓他們想起習近平先生2012年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的諸多重要講話。印度和中國分別將在2047年和2049年迎來各自的百年慶典,有趣的是,儘管印度在提出類似願景方面落後中國10年,但從時間上看,印度計劃比中國提前兩年實現這一目標。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印度和中國是對自己成爲發達國家有着不同的想象,還是對實現這種雄心有不同的策略?兩國經濟規模的差距也引發了人們的一個疑問,印度最終如何創造這樣一個奇蹟?

要尋求相關問題的初步答案,可以從將國家分爲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標準開始。到目前爲止,發達國家的標準主要集中在物質或經濟成就上。這通常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化水平來衡量。發達國家通常也被稱爲工業化國家。最近,這一標準受到了質疑。例如,人類發展指數試圖將物質繁榮與教育、預期壽命、治理等指數結合起來。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尋求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國家財富,其不受美元特權地位的影響。而作爲人口僅約75萬,國土面積只有約3.8萬平方公里的不丹,卻提出了國民幸福指標。

那麼,何謂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有不一樣的標準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機構設計的體系標準的根本侷限,仍然在於衡量物質資產的不平等分配,沒能將人類在物質上的滿足與認知及情感上的滿足結合起來。“發展研究”作爲一門學科可能是嶄新的,但哲學家已經討論這些問題幾千年了。從亞里士多德到亞當·斯密,“幸福”和“富裕進步”等概念,已經認可了能夠在公共場合討論而不感到羞愧的社會價值。

如果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文明國家開始主動闡明什麼是發達國家,這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就變得尤爲關鍵。考慮到兩國的人口規模,這也提出了物質追求的可持續性問題。難道發展必須被矮化,要用物質增長的總量來衡量嗎?隨着中國和印度開始各自明確成爲發達國家的時間表,或許現在是時候共同討論一下這一進程的基本概念、並探索兩國復興的共同願景了。(作者是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