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有序實施,人民幣國際化深入推進,我國銀行業在國際競爭中迎來了黃金機遇期,取得了歷史性發展成就,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全球化之路。

當前,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程度不斷加深。多數受訪專家認爲,這必將開啓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開啓中國銀行業穩步推進全球化經營、“從大到強”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近日,《金融時報》記者對中國銀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世界金融論壇高級研究員宗良,中國銀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聖鈞兩位專家進行了專訪,回顧銀行業全球化發展取得的歷史性跨越,展望中國銀行業在不斷擴大開放過程中將迸發出怎樣的新活力。

《金融時報》記者:截至2021年底,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從2012年底的1085家增長至1286家,覆蓋範圍從2012年的42個國家和地區增至62個,其中包括4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本形成了遍佈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網絡。從這組數據能看到怎樣的變化?您對此如何評價?

宗良:海外機構佈局是衡量全球化經營的重要標準,也是建立和優化全球服務體系的基本保障。順應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對外經貿快速發展的態勢,緊隨經濟全球化發展浪潮,中國銀行業積極通過自設機構、海外併購、擴大代理行網絡等方式,實現海外機構快速拓展。同時,中國銀行業海外佈局持續優化,基本完成了在國際金融中心和亞太地區等成熟市場的佈局,並向非洲、南美、東歐和中東等新興市場延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爲首選區域,實現了由重點式佈局向以點帶面、連點成片的全球性佈局轉變。

曾聖鈞:值得關注的是,近十年來,中資銀行海外業務的發展態勢不僅表現爲數量上的增加,更表現爲質量上的提高。一是中資銀行海外佈局會更加重視零售銀行業務,加快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業務的國際化發展;二是銀行境外機構擴張模式會呈現建立分支機構與海外併購並行的趨勢;三是佈局的目標區域存量方面繼續鞏固歐美地區市場地位,增量會重點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機遇;四是綜合化經營依然是銀行業海外發展的主流模式。銀行需要加強境內外分支機構的跨境聯動,藉助豐富的海外代理行渠道、完善的跨境結算服務體系、全球化的現金管理系統,爲客戶提供集國際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現金管理、跨境人民幣業務等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全面服務客戶的外匯結算、融資及避險需求。

《金融時報》記者:可以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僅中資銀行“走出去”成績斐然,而且外資銀行“引進來”展現新氣象。在華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佔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連年上升。您認爲,這對於中國銀行業在競爭中不斷迸發新的活力有着怎樣的意義?

曾聖鈞:自1982年1月第一家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開業以來,在華外資銀行持續發展壯大,已成爲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大組成部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4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919家,在華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已超過3萬億元,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左右。特別是近十年,平均每年增長率接近10%。外資銀行在華機構數量不斷提升,促使中國銀行業在競爭中不斷迸發活力,產品和服務體系不斷豐富。

具體來看,在財富管理方面,外資銀行參與我國第一批QDII、“跨境理財通”等業務試點,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金融,爲境內個人居民客戶提供了更多理財產品選擇和便利服務體驗。截至2022年7月末,外資銀行辦理“跨境理財通”資金匯劃量佔比達11.08%。

在供應鏈金融方面,外資銀行積極與國內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爲中國企業提供多元化、場景豐富的供應鏈金融服務,通過整合融資、提升流程效率及信息透明度來改善產業生態的運作,助力實體經濟締造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圈。

在科創金融方面,外資銀行發揮對接境外資本市場的優勢和經驗,與境內風險投資、產業基金加強合作,推動構建多元化、跨區域、國際化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打通與境外金融服務資源的連接,支持更多國內中小型科創企業成長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標杆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以來,銀保監會已經宣佈三輪共34條新的開放措施,並主動回應外資銀行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優化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環境。目前,我國銀行業外資股權比例限制已經全部取消,外資准入數量門檻也大幅降低,業務範圍持續擴大。支持在華外資銀行高質量發展符合我國總體經濟發展佈局,中國市場未來仍是外資銀行的戰略重地,外資銀行也將會是我國跨境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

《金融時報》記者:隨着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國際貿易穩健增長,銀行業的跨境金融業務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您認爲在此期間主要有哪些亮點?

曾聖鈞:一方面,跨境金融基礎設施佈局逐步完善優化,區域建設亮點紛呈。隨着我國金融基礎設施日趨完備,爲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效應對外部風險衝擊提供了平臺、築牢了根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跨境金融區塊鏈服務等數字平臺的推廣,豐富了金融科技在跨境金融服務領域的應用場景,便利了銀行獲取企業關單信息、貿易背景資料,提高了匯款及融資效率,也提升了銀行風險控制能力,有助於建設良性的跨境金融信用生態環境。伴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發展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區域也將加速成爲我國對外開放的樞紐和窗口。同時,也是重大改革政策的試驗基地,銀行業機構可以爭取先行先試機會,探索創新產品,積累更多經驗,成熟後輻射全國。

另一方面,跨境金融產品推陳出新,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再次提速。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2021年,中國外貿依舊保持強勁走勢,進出口規模再次打破歷史紀錄,這些成果離不開銀行跨境金融服務的支持。疫情防控期間,銀行業在支持我國外貿企業紓困解難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依託線上化交易平臺,爲進出口企業提供即期、遠期、掉期、期權等全品類匯率、利率風險管理工具,有效降低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匯率風險。此外,銀行業還積極與出口信保公司聯動,在支持中小微外貿企業、“一帶一路”項目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創新特色金融產品,共同助力涉外經濟高質量發展。

《金融時報》記者: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對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經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我國銀行業的高質量全球化經營將邁出怎樣的步伐?

宗良:“十四五”時期中國銀行業全球化仍處於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持續向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RCEP、“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爲中國銀行業參與國際經貿金融合作與競爭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俄烏衝突加劇,全球貿易摩擦頻發,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依舊曲折,銀行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銀行業要準確把握新使命,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全球化經營向更高層次、更廣範圍、更深領域闊步邁進。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銀行業國際化發展要以服務國內實體經濟發展爲根本、以經濟對外開放的需求和推進節奏爲依據,堅持服務金融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區域戰略協作的主基調,完善國際化發展梯隊建設,全面參與全球金融競爭與合作,持續豐富境內境外、商行投行、線上線下立體化全球服務體系,合理高效配置資源,暢通內外循環渠道,助力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爲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更大的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