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92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衛生健康與工業科技創新服務大會召開,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進行。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開幕式現場表示,衛生健康與工業科技創新服務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當前,我國醫工融合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表現在前沿領域原始創新還不足,產學研協同創新體制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等。

“需要政府部門、研發單位、生產企業、技術服務與推廣機構等形成合力,構建完善醫藥科技創新體系。”曾益新強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大會現場注意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詹啓敏等人對我國新冠疫苗、科技創新與醫學發展等提出了各自的思考與建議。

各國新冠疫苗接種率與死亡率呈顯著負相關性

關於醫藥工業在疫情防控中起到的作用,曾益新指出,正是由於醫藥工業體系的不斷完善,國家傳染病防治專項的持續創新,我國可以在短時間內分離新冠病毒,公佈基因組序列,並快速研發出各種檢測試劑。

在疫苗產能方面,曾益新表示,當前我國疫苗年產能已超70億劑,爲抵禦病毒的肆虐築起了一道道屏障,使我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發病率、死亡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鍾南山圍繞我國疫苗研發及對新冠疫情的預防做主題演講時指出,中國在兩年多抗擊新冠的過程中,一開始是阻擊戰,之後是非常穩定的外防輸入和內防反彈。

鍾南山表示,2021129日,首例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國內出現。在奧密克戎發現以前,全國累計確診9萬多人。奧密克戎出現後,約8個月的時間,確診人數增加到24萬多人,比原來兩年增加的還多。

鍾南山通過全球主要國家及地區每百萬人口的患病比例、死亡比例的數據比對分析後介紹,全球各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與新冠肺炎死亡率成顯著的負相關性。他強調,跟全球比,中國感染人數只有全球1/113,而每百萬人死亡數,全球是818人,而我國是4人,美國是3087人。

另一方面,從疫苗對感染後的保護效果來看,鍾南山表示,未接種疫苗者中發展爲普通型以上的佔比分別是完成加強免疫接種7天以上者、完成基礎免疫接種14天以上者、未完成基礎免疫或完成基礎免疫不足14天者的6.4倍、4.4倍、2.6倍。未接種疫苗者中發展爲普通型以上者佔比是所有疫苗接種者的5.1倍。

我國健康事業面臨的挑戰是醫學創新能力不足

詹啓敏認爲,今天的健康跟過去的健康在概念上已經不完全相同,過去的健康主要是從疾病診斷和治療來講的,但今天除了把生病的人治好以外,從國家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政策來看,是希望讓更多的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和生小病,生了病之後能夠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也能看得好病,這是當前的大健康的概念。

在科技創新與醫學發展方面,詹啓敏表示,我國的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已經獲得國際廣泛認可,25年間,中國醫療可及性和醫療質量指數上升了24.7,在195個國家中排名第48位,是醫療質量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

詹啓敏認爲,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挑戰是醫學創新能力不足,體現爲大部分臨牀藥物最初專利來自國外、大部分大型醫療設備由外國進口、大部分臨牀標準指南借鑑國外。

關於支撐醫學發展的前沿科技,詹啓敏表示,生命組學、基因編輯、人體微生態、精準醫學等都是醫學發展的前沿科技,很多疾病的治療已經觸碰到天花板,一定要通過科技創新才能突破,一定要有新的裝備、藥物、技術參與進來。

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在詹啓敏看來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現代醫學對科技進步的依賴性增強,二是現代醫學更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三是現代醫學發展與醫學人文密不可分。

“不管科技創新對醫學發展多重要,一定不要忘記醫學人文,因爲醫學從產生的第一天就關係到人文,在這裏面怎麼融入醫學人文情懷,這也是現代醫學發展過程當中值得思考的問題。”詹啓敏強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