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經營網

文 劉戈

自騰訊減持京東後,騰訊系的下個“被拋棄”對象是誰就一直被坊間猜測,美團拼多多當然是被談論最多的對象。近期,美團被減持的消息雖然是虛驚一場,但不少觀察者都相信,減持美團,對騰訊來說只是個早晚問題。

去年12月,騰訊從京東大撤退,持股比例由17%縮水至2.3%。7年多前的2014年3月,騰訊以2.14億美元獲得京東IPO前的15%股份。在此前後,騰訊投資步步精準,成功投資了零售、生活服務領域的衆多互聯網公司,其中不少成長爲行業獨角獸甚至成爲具備一定壟斷性的平臺。截至目前,騰訊投資比例超過10%的上市公司仍有6家,分別是美團17.2%股份,拼多多15.5%股份,貝殼11.5%股份,快手21.49%股份,B站12.4%股份,知乎12.02%股份。

儘管當前投資版圖在調整,但並不意味騰訊的投資策略完全轉向保守,其投資觸角已經伸向硬科技相關產業。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騰訊重點投資領域向雲服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醫療健康、自動駕駛等硬科技賽道轉移。而其中幾乎看不到互聯網公司的蹤影。

騰訊投資的一出一進,顯現的邏輯十分清晰。也就是互聯網公司天然是科技企業的前提已經發生變化。很多打着互聯網旗號的創業公司,本質上已經不具備科技企業的基本特徵,大量互聯網公司的發展前景已經越過高點,今後將成爲普通企業,而不再是高增長的科技企業。

騰訊這些年一直在堅持它所營造起來的一個生態體系,京東、美團都是騰訊最得意的投資。以互聯網爲工具和手段,京東對中國零售業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對效率進行了全面的提升。同樣,美團,通過互聯網也對生活服務領域的運營效率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通過互聯網,美團讓生活服務領域的效率大大提升,無論是市場佔有率還是服務水平,美團在行業中都屬於老大。但美團在經營效益上卻較爲慘淡,甚至還揹負了盤剝商戶的惡名。究其原因,並不是美團在技術或者管理方面的問題,而是互聯網對其商業模式的支持程度臨近邊界。

以美團最主要的外賣業務爲例,當其APP完成了用戶、餐館和外賣小哥的三方溝通後,這次服務在完成過程中還有多項“工作”待完成,包括且不限於,菜品的製作、打包、外賣小哥取貨、配送、客戶拆驗、進食。這個過程要比普通商品完成配送服務要複雜得多,時間約束嚴格得多,可能產生的服務質量問題也更多。這些涉及服務業基本水平的問題,互聯網技術並不能發揮進一步的作用。而隨着勞動力短缺,外賣小哥的成本會越來越高,普通餐廳的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每一單送餐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在未來的高人力成本社會中,一份價格便宜的快餐由一個人專程送一趟,這樣的商業模式過於低效,也顯得奢侈,因此外賣點餐的場景將逐漸萎縮而不是擴大。美團發展的瓶頸十分明顯。

在互聯網進入中國服務業之前,從零售到餐飲再到生活服務等各個方面,工業化程度是非常低的,遠遠落後於製造業、金融業的發展。近十幾年來,互聯網對服務業的全面覆蓋極大地改變了服務業的運營效率。

但現在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是互聯網從高科技日趨成爲一種基礎設施和日常工具。這與20世紀前20年電力開始在歐美髮達國家普及,完全改變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生產方式有很強的相似性。從事電力傳輸的公司自然成爲當時風頭最勁的科技企業。例如西屋電氣、通用電氣等一批大公司,研發生產發電機、變壓器等關鍵設備,成爲電力發展最關鍵技術的提供者。在那個時候掌握電力的技術就等同於掌握了世界發展最關鍵的技術。

在21世紀的前20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成爲技術含量最高、對人們生活和工作改變最大的企業。在最近的十年,互聯網大廠成爲中國最具活力、最具創新能力、員工薪酬最高的企業。而不論在哪個領域,只要沾上互聯網這三個字也必然風光無限,成爲投資者追捧的目標。

但這一情況正在改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2020年和2021年可以看成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發展的最高點。疫情初期居家時間的大量增加,帶來互聯網公司最後一輪的高速增長,而目前全行業明顯已經進入到下行區間,頭部大廠也開始進行裁員。

今後,帶着互聯網標籤的企業的發展前景無疑將發生巨大的分化。

從30多年前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往海外開始,互聯網已經完成了對中國社會從生產到生活到娛樂的全方位覆蓋,這種覆蓋已經很難找到死角。從信息的獲得和傳遞到資金的支付,互聯網首先從PC端對辦公室白領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進行了第一次覆蓋和改造,緊接着由於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所有的成年人都獲得了網民的稱呼,移動互聯網對所有普通人的生活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和干預,連兒童也被智能手錶和平板電腦捲入了互聯網世界。

互聯網滲透到了幾乎每一箇中國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滲透到每一筆交易當中,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覆蓋密度甚至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中國互聯網的滲透、覆蓋水平遠遠超出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

在服務業,幾乎所有能想到的領域都被互聯網公司佔領。最近幾年,互聯網從業者不得不把他們的創業邊界向外延伸。從事咖啡零售的瑞幸咖啡、從事租房業務的蛋殼以及從事生鮮零售的每日優鮮叮咚買菜是其中代表性最強的幾家企業。這些企業或遭遇重創,或已經命懸一線,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已經超越了互聯網公司商業模式的邊界,這些行業,互聯網給它帶來的效率增長已經不再明顯。

互聯網通過信息溝通顯現出的高效,並不能無限制地體現在所有的商業領域當中,在很多服務領域,很難再通過互聯網本身的使用,能夠讓這個行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那些依然宣稱帶着互聯網的基因對傳統行業進行降維打擊的創業企業,等到他們真正進入到這些行業的時候就會發現,互聯網並不能覆蓋經營的大部分環節,只能被迫進入自己既缺乏認知更缺乏經驗的領域。

從人類工業化的進程來看,一旦某項科技成爲通用工具和基礎設施以後,就意味着高速發展階段的結束,從事這一領域工作的企業也很難被稱作科技企業。所謂科技企業實際上就是在某一個階段能夠快速發展,快速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公司,這樣的企業才能被稱爲科技企業。

如何衡量哪些公司算科技企業,哪些不算?可以用兩個標準來衡量,第一個標準就是總的人力成本佔全部成本的比例,如果公司對土地、房屋、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投入大於人員的工資那麼就不是科技企業。第二個標準就是研發人員在公司總的員工人數中的比例,如果研發人員在員工總數中佔比少於50%,就很難稱作科技企業了。用這兩個標準衡量,騰訊、阿里、百度等公司目前依然是標準的科技企業,京東、美團作爲科技企業的特徵就較爲勉強。而瑞幸咖啡、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公司已經完全不具備科技企業的基本特徵。

騰訊、阿里、百度等企業之所以依然保持着強烈的科技企業特徵,在於他們不斷努力向信息技術領域的上游延伸,不斷強化其科技企業的特徵,無論是人力成本還是研發人員數量佔比都超過了60%。

當然那些已經不再具備科技企業資格的互聯網公司並不一定沒有發展前途。但如果依然試圖按照以往互聯網公司的創業模式去發展和經營,這種邏輯混亂帶來的問題就會層出不窮。如果你進入的領域決定了你不再是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那麼在投資、融資、估值、管理、發展速度和路徑上就不能再按照科技企業成長的邏輯來計劃,而是要回到傳統行業創業發展的邏輯上。

當然,互聯網在工作、生活和其他領域仍然會有大量空間,但是這種高速的發展階段已經徹底結束,互聯網在所有領域的利用更多的是存量的應用。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互聯網公司仍然可以成爲優秀的企業,仍然是可以主宰着各種交易和溝通的平臺,但已經不再是投資者投資的重要對象。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