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航母正式服役,這對於印度國防工業和海軍而言都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

當地時間9月2日上午,印度政府在科欽爲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舉辦了服役儀式。印度總理莫迪出席了服役儀式並檢閱了印度海軍儀仗隊。莫迪在儀式上表示,“維克蘭特”號證明了我們對於推進“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的決心,是每一個印度人的驕傲,它的服役將鼓舞印度的民心,如今,印度已經成爲全球範圍內少有的幾個建立了最先進國防技術的國家之一。

讓印度驕傲的航母性能如何?

印度是二戰後亞洲國家最早開始發展航母的國家,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尋求自行建造航空母艦,但直到2003年,印度在俄羅斯、意大利等方面的技術支持下,其國產航母計劃才得以推進。當年印度政府撥款7億美元,批准海軍建造第一艘中型航母。2005年4月11日,印度國產航母的第一塊鋼板在南部科欽造船廠被切下,當時的“維克蘭特”號還被稱爲“藍天衛士”號,此舉標誌着印度海軍“折騰”了近20年的國產航母計劃終於進入建造階段。

和印度許多國產武器發展之路類似,“維克蘭特”號在研製建造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進度拖拖拉拉。四年之後的2009年2月28日,“維克蘭特”號鋪設龍骨。又過了三年,“維克蘭特”號首次出塢下水。但本次下水是爲了把船塢讓給其他船舶的建造。原計劃2012年中期完成內部工作和舾裝作業,再回到幹船塢安裝推進和動力系統。不過由於科欽造船廠缺乏航母建造經驗,航母的建造進度遠遠滯後於計劃,期間還發生一系列事故。2012年下半年,航母再次回到幹船塢,安裝齒輪箱、發電機等設備。2015年5月,“維克蘭特”號第三次正式下水,但舾裝工程仍然緩慢。當時的印度議會防務委員會指出,“維克蘭特”號航母的成本已經超過28.1億美元,比最初的預算增加了6倍。2022年7月10日,航母完成了第四階段海試任務,返回克欽母港,基本達到“交付”的狀態。

根據印度海軍公佈的信息,“維克蘭特”號航母艦長252米、寬58米、喫水8.4米,排水量達4萬噸,動力系統爲4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特許生產的美國通用電氣的LM 2500燃氣輪機,總功率80兆瓦,可保證航母航速達到28節以上,續航力7800海里/18節,自持力45天,人員編制1350人。艦首甲板上設有一條上翹12°~14°的滑躍起飛甲板。該艦可搭載各型飛機30架,原計劃搭載12架“米格”-29K戰鬥機、8架印度自行研製“光輝”輕型戰鬥機和10架直升機。航母配備了類似美國“宙斯盾”系統的四面陣相控陣雷達和垂直髮射防空導彈以及近防炮,具備較強的自衛能力。

從上述的紙面數據來看,“維克蘭特”號航母的技戰術性能在全球中型航母來說還是比較強的,進一步提升印度海軍的遠洋戰力,畢竟在世界上能玩轉中型航母的國家屈指可數。

印度自稱76%的航母部件由本國國產,但這其中鋼材佔了絕大部分。像主機系統、攔阻系統、飛機升降機、雷達、防空武器系統這些關鍵設備都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意大利、以色列等多個國家,系統集成令人眼花繚亂。再加上部分指定由印度企業研發生產的關鍵設備一直拖延遲遲不能交付,所有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維克蘭特”號工期一拖再拖,服役時間先是從2014年推遲到2018年,接着推遲到2021年,最後一直推遲到2022年9月。

即使臨近服役,“維克蘭特”號航母的艦載機仍舊未確定。在最初的設計中,因“維克蘭特”號升降機是俄羅斯提供的,所以計劃使用米格-29K作爲艦載機,但是在另外一艘“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的運作中,米格-29K的可靠性和完善率非常差。因此印度打算另起爐竈,重新尋找艦載機。之前的備選機型有美國的F/A-18E/F、法國的“陣風”M,以及印度國產的 “光輝”輕型戰鬥機。在最近的試驗後,法國的“陣風”-M戰鬥機和波音公司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正在接受進一步評估。

難圓“三航母”之夢

印度因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6083公里,地處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海上交通要衝,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印度海軍前身是英國殖民僱傭軍東印度公司的海戰隊。因此英國人的海洋思想在印度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其中包括對海洋的理解。英國人認爲要利用海洋來控制世界,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19世紀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提出的“封鎖+決戰”的理論,深深影響了印度海軍。而著名的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也有一句名言:“不論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印度把馬漢這一觀點奉爲圭臬。

上世紀50年代印度海軍儘管引進了航空母艦,但是在經濟實力和“近海防禦”思想的指導下,航母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到了上世紀80年代,印度提出了“威懾與控制”的戰略思想,該戰略的核心是印度在印度洋上並非要戰勝超級大國海軍,而是使印度對於超級大國保持一定的抗衡能力,使其不敢貿然侵犯印度的海域或支持某個國家對印度採取敵對行動。因此印度需要的是具備較強制空能力的中型航母,因此,從俄羅斯引進“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中型航母后,還啓動了國產中型航母計劃。

進入新世紀後,隨着國力和海軍實力的增強,印度海軍戰略也在逐步調整,爲了加強對印度洋的控制,印度海軍後來確定3艘航母才能滿足需求:一艘控制印度洋東面的孟加拉灣;一艘控制印度洋西面的阿拉伯海,第三艘控制作爲機動力量,根據需要馳援東部或西部。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印度一方面從俄羅斯引進“維克拉馬蒂亞”號航母,並對“維拉特”號進行延壽,另一方面開工建造國產首艘航母“維克蘭特”號。但“維克蘭特”號建造進度屢屢拖延,沒有在原計劃時間服役(2012年服役),而“維拉特”號進入2010年後基本處於不可用狀態,於2017年正式退役,三航母之夢破碎。

“維拉特”號不堪使用後,印度開始醞釀建造第二艘國產航母——“維沙爾”號,該航母排水量比“維克蘭特”號更大,達到約6.5萬噸,而且可能採用核動力和電磁彈射器,艦載機數量進一步增加,甚至有可能配備固定翼預警機,作戰能力比“維克蘭特”號有大幅提升。但由於印度國內對於是否建造“維沙爾”號航母存在很大爭議,該航母項目推進非常緩慢,連是否確定建造都還未有定論,更遑論進入開工建造階段。

受制於印度工業能力的制約,印度建造更加排水量更大的核動力航母面臨更多的困難。航母的研製和建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對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考驗,不只造船工業,還涉及其他衆多工業門類和相關領域,在這方面印度是十分缺乏的。即使樂觀情況下,“維沙爾”號在5年內開工,其建造時間和形成戰鬥力時間需要往後再推10年左右,印度分析人士認爲,第二艘國產航母可能在2040年左右纔有希望服役,而“維克拉瑪蒂亞”到2030年就接近退役時間了,除非中途再向其他國家購買二手航母,不然印度難圓“三航母”之夢。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