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通信產業網

9月4日下午,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劉烈宏,應邀出席在北京大學舉行的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22年開學典禮,並做致辭演講,與參加開學典禮的北大光華師生、觀禮嘉賓分享觀點體會。

劉烈宏在致辭中指出,縱觀歷史,世界科學中心的週期性轉移規律表明,大國要成爲世界科技強國與科學中心,必須培育形成“科學、技術、經濟”正相關、強融合的互動循環與驅動合力。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世界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與經濟的理論創新、融合創新成爲大國角逐的“關鍵招”和“勝負手”。

劉烈宏認爲,北大是創新的沃土,光華是思想的高原,在這樣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科技與商業跨界的舞臺,更有希望通過學業與產業的融通成爲新產業經濟理論的創新策源地,更有能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貢獻更多時代之問、科技之問、產業之問的光華智慧、中國答案。

作爲北京大學工商管理教育的主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亞太地區最優秀的商學院之一。學院成立三十七年來,以“創造管理知識,培養商界領袖,推動社會進步”爲使命,不斷爲中國經濟社會輸送棟樑之材。

劉烈宏表示,作爲一名ICT從業人員,也有機會參加過北大的學習和培訓,每一次都能分享到光華的知識和智慧。

劉烈宏結合自身實踐,在致辭演講中,與北大學子們探討了三點思考。第一,科技創新不只是理工科的事,需要文理相融、文理相促,實現技術革新和經濟理論的共同領航。第二,產業發展不只是產業界的事,需要紮根實踐、厚植理論,實現產業實踐與產業經濟理論的同頻共振。第三,研究突破不只是學術界的事,需要校企聯動、產教融合,推動產學研用的創新聚合。

在致辭中,劉烈宏還讚揚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所成立至今取得的驕人成績,以及對中國的創新發展所做出的積極貢獻,認爲光華聚焦時代熱點、瞄準國家戰略,體系化地開展數字中國、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重大課題研究,創新實施“沃土計劃”等新模式,充分彰顯了光華的格局和擔當。

他在致辭中期待光華學子能深蓄創造管理知識的底氣、砥礪成爲商界領袖的志氣、淬鍊推動社會進步的骨氣,以“敢當”的責任情懷,從實踐中萃取經驗,再反哺理論創新,以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突破產業發展的卡點、難點、堵點問題,在追尋國家之光華進程中,彰顯自我之光華!

劉烈宏向學子們傳遞了對未來堅定的信心。劉烈宏最後強調,再過42天,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啓更加充滿希望的新徵程。他表示,因思想,而光華。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祝願你們,珍惜光華的平臺,奮鬥人生的舞臺,在磅礴的大時代書寫更多的光華精彩!

以下爲致辭全文:

讓思想的光華照亮產業未來之路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劉烈宏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來到北京大學,參加光華管理學院的開學典禮。剛纔聽了新生和老師代表的發言,真切感受到了北大光華人的蓬勃朝氣和思想光華。我想,正是這種蓬勃的朝氣和思想的光華,照亮了大家探索未知的奮進之路、成長成才的向上之路。

北大建校120週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大時指出,“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爲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爲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召喚,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新使命。縱觀歷史,世界科學中心的週期性轉移規律表明,大國要成爲世界科技強國與科學中心,必須培育形成“科學、技術、經濟”正相關、強融合的互動循環與驅動合力。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世界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與經濟的理論創新、融合創新成爲大國角逐的“關鍵招”和“勝負手”。北大是創新的沃土,光華是思想的高原,在這樣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科技與商業跨界的舞臺,更有希望通過學業與產業的融通成爲新產業經濟理論的創新策源地,更有能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貢獻更多時代之問、科技之問、產業之問的光華智慧、中國答案。我們新一屆同學既是數字化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光華Z一代,又適逢大時代新徵程,充滿機會,大有可爲。我作爲一名ICT從業人員,也有機會參加過北大的學習和培訓,每一次都能分享到光華的知識和智慧。這裏,我想結合自身的學習和實踐,與大家探討幾點思考:

第一,科技創新不只是理工科的事,需要文理相融、文理相促,實現技術革新和經濟理論的共同領航。

當前,以數字、能源、生物等新技術爲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推動生產要素、生產函數、組織形態、商業模式等發生深刻改變。無論是宏觀經濟理論,還是中觀產業理論、微觀企業理論,都需要從研究範式、基礎理論、演進規律上與時俱進,讓經濟管理的研究與突破,跟得上技術革新的步伐,直至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常爲常新。比如摩爾定律50多年來一直引領着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每18個月集成度翻一番,信息技術隨之迭代升級一次,最終引發了今天全球的數字革命浪潮。

我們很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在包括光華在內的各方努力下,中國的創新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進步。根據《科學》雜誌8月份更新的數據,全球引用次數前1%的頂尖論文中,中國首次超越美國、躍居第一,在發表論文總數、研究者數量上,繼續保持世界第一。與此同時,我們還有一些面向產業的中觀和微觀理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與時俱進。比如,目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穩居全球第二,成爲全球信息通信科技創新最主要的策源地和部署地之一。但我們目前常用的數字經濟三大基本定律,不僅都來自西方,而且都是上個世紀提出的。其中,1965年提出的摩爾定律說明算力能力的變遷帶來數字規模的增長,1993年提出的梅特卡夫定律表明更多的聯接帶來萬物互聯的價值躍升,1992年提出的達維多定律說明技術產品迭代革新的必然性緊迫性。我們有理由相信,數字經濟的第四大、第五大定律很有可能出現在中國,很有可能出現在北大光華以及在座各位中。我們正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我們還將面臨諸多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我們期盼,置身全球數字經濟最具活力“土壤”的北大光華,能率先搭建覆蓋宏觀、中觀、微觀,具有中國氣派的數字經濟創新理論、話語體系,共同爲全球數字化浪潮貢獻中國智慧!

第二,產業發展不只是產業界的事,需要紮根實踐、厚植理論,實現產業實踐與產業經濟理論的同頻共振。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產業規模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正處於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的關鍵時期。根據最新統計,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中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電子信息產業和信息通信網絡規模持續保持全球第一。我國5G標準必要專利全球佔比超過40%,5G設備供應量全球第一,建設了全球60%以上的5G基站,擁有全球70%的5G用戶。5G融合應用已在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多個領域發揮賦能作用,覆蓋國民經濟40個大類,應用案例數超過2萬個,遙遙領先世界各國,取得了5G的系統性領先優勢,實現了從“1G空白、2G追隨、3G突破、4G並跑”到“5G領跑”的跨越。我國產業的大發展、大轉型、大實踐,爲產業經濟理論創新提供了大舞臺、提出了大課題。正如劉俏院長(編者注:劉俏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的研究提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邏輯正在發生變化,增長的驅動力正向全要素生產率傾斜,而通過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即“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可以爲全要素生產率帶來新的提升空間。

對這些重大課題的深入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而且有很高的學術理論價值。可以說,中國產業發展轉型的豐富實踐就是產業經濟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和最大風口,誰能率先破解中國產業發展轉型的密碼,誰就能率先搶佔新時代產業經濟學的制高點。最近一段時間,我與地方政府領導、工業製造業的企業領導多次交流。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企業一線,都十分關注產業轉型的新規律新特徵。政府關心如何讓產業政策更加精準,企業關心如何順應產業發展的規律。我們也迫切需要光華這樣的著名商學院,進一步關注宏觀經濟理論和微觀經濟理論的“中間賽道”,加強產業經濟理論研究,幫助解決產業發展轉型的重點、痛點、難點問題。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工信部聘請劉俏院長擔任IMT-2030(6G)推進組經濟社會工作組的組長,爲6G產業實踐與發展,引入產業經濟的視角和智慧。只有實踐和理論同頻同向,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中國千行百業正在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亟需創新的經濟運行與產業發展規律的理論指引。不久前,我們到山西焦煤集團的龐龐塔煤礦,深入800米深的井下綜採工作面,高興地看到中國聯通的5G+工業互聯網幫助煤礦實現無人化、少人化、智能化。礦工們與我們交流,他們更希望未來的採煤人能夠從黑領逐漸變成藍領,甚至有一天變成白領,穿着西裝打着領帶坐在辦公室通過遠程操控來採煤。我們希望通過產業鏈創新鏈的共同努力,讓他們早日實現夢想。

今年大家都普遍感受了極端天氣的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約1.1攝氏度,是12萬年來的最高水平,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和人類發展構成重大挑戰,“碳中和碳達峯”成爲當今世界最爲關切的課題。在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換的能源革命背景下,雙碳既是約束條件,又是戰略機遇,更是一種新的產業經濟形態,迫切需要大家深入研究雙碳戰略“路線圖”“施工圖”涉及的各類重大問題,爲我國實現彎道超車、重塑產業格局與世界經濟格局提供工具箱和方法論。劉俏院長很早就帶領團隊研究碳中和課題,從產業經濟和商業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引領性的觀點。我想,我們光華人才濟濟,又擁有中國經濟和商業實踐研究的頂尖平臺,進一步融入產業發展的澎湃浪潮,就一定能爲產業經濟發展激發更多的創新火花。

第三,研究突破不只是學術界的事,需要校企聯動、產教融合,推動產學研用的創新聚合。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每一次重大理論研究的突破,都離不開與實踐的生動結合。中國同時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工業門類最全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國高校聚集了60%以上的全國高層次人才、40%以上的兩院院士,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是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與此同時,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76%是由企業投入的,2021年企業牽頭或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佔比高達79%,企業越來越成爲應用創新、集成創新的主戰場。這種情況下,全球最大的“主力軍”挺進全球最大的“主戰場”,必將產生巨大的能量!今天我們到北大光華來,就是一次很好的學習和交流。我們希望以此爲契機,大家常來常往。企業可以“多到校園來”,也歡迎大家“多到企業去、多到聯通來”,幫助聯通強化科技和市場“雙輪驅動”,推進以產哺研、以研帶學、以學致用、以用促產,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共同創新“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機制。

一直以來,光華聚焦時代熱點、瞄準國家戰略,體系化地開展數字中國、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重大課題研究,創新實施“沃土計劃”等新模式,充分彰顯了光華的格局和擔當。期待同學們能深蓄創造管理知識的底氣、砥礪成爲商界領袖的志氣、淬鍊推動社會進步的骨氣,以“敢當”的責任情懷,從實踐中萃取經驗,再反哺理論創新,以世界領先的研究成果,突破產業發展的卡點、難點、堵點問題,在追尋國家之光華進程中,彰顯自我之光華!

前浪不息,後浪奔湧。昨天的北大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鑄就了今日北大之輝煌!今天的北大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也必將創造明日北大之榮光。再過42天,我們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啓更加充滿希望的新徵程。因思想,而光華。在這個偉大的時代,祝願你們,珍惜光華的平臺,奮鬥人生的舞臺,在磅礴的大時代書寫更多的光華精彩!

(根據現場錄音整理,略有刪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