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海 創未來|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以“精準數字監管”驅動前海破解大灣區雙體系銜接障礙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胡天姣 深圳報道 去年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方案》)正式發佈。

如今,《前海方案》公佈滿一年。一年間,區域優勢疊加政策紅利,前海合作區在連接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中,釋放出了乘數效應,也成爲跨境金融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前海在引進香港市場內理財、保險等金融產品、促進深港風投等領域內合作具有優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肖耿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稱,前海有能力培養出一套深港合作的可持續、安全且互利雙贏的機制。

推動深度合作協同發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開發建設前海合作區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你認爲進一步釋放大灣區經濟活力的關鍵是什麼?

肖耿:粵港澳大灣區是創新的沃土,內部卻存在着兩套市場體系,包括九個內地城市的“在岸市場”及港澳的“離岸市場”,兩個市場體系間的法律、監管、外匯管制等存在顯著差異,難以實現常規意義上的規則直接接軌。

雙體系銜接中的障礙是影響大灣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人才跨境流通、數據和信息跨境使用與監管、跨國企業跨境運作與合規、資本項開放與外匯管制等方面均需要逐步突破障礙,提高銜接度。深港未來合作面臨的挑戰是在滿足兩地不同制度要求與監管約束的同時,將深圳與香港納入一個互補、共贏、多元、和諧的大灣區經濟、金融、社會發展生態體系。

爲此,需考慮通過“特事特辦”的方式探索制度創新,內地城市可與香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度合作、互補短板,利用比較優勢來釋放潛在的生產力、競爭力。

南方財經全媒體: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你認爲深港在制度銜接等方面還有哪些潛力?

肖耿:在大灣區在岸與離岸市場分隔下,可考慮通過雙體系並行和相互嵌入,推動深度合作協同發展。這需要從頂層設計方面進行突破。

例如,建立深港深度合作的“經濟特區”銜接帶,“特事特辦”促進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前海合作區等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允許合資格的香港離岸企業與深圳在岸企業在對方設立跨境營運第二總部,提升跨境業務的效率、規模與安全性,超越按行政區劃或者地理空間來監管的傳統與習慣,以“精準數字監管”確保跨境運作的市場主體在合規的同時可以利用兩地優勢來發展。深港跨境營運的第二總部與其註冊第一總部實際爲一家企業,雙總部企業的稅收與GDP應該並表在註冊地繳納,之後由兩地共享,以確保兩地地方政府有積極性推動深度合作。深港雙方可在一個監管沙盒的框架內選擇一些合格企業進行嘗試並總結經驗。實際上,很多企業在深港兩地均設有總部,如央企華潤、招商局以及深圳一些地方國企。

這一模式的優勢是,深港兩地在雙總部的框架之下,可以共同吸引優質的企業與人才落地大灣區。企業可以主動地選擇需要運作的地點與監管環境,並在企業層次上真正掃除對跨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障礙。

南方財經全媒體:企業跨境運營,如何對企業進行精準的數字監管?

肖耿:以往的經濟與金融監管通常是在從物理空間和行政區劃的角度展開,在這種守土有責的傳統思維下,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的跨境流動受到限制。

隨着數字技術發展,“數字金融”與“數字監管”已經是常態,監管可以物理空間和行政區劃爲基礎,演變到以市場主體的法人單位爲基礎,進行精準監管,並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

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監管手段的發展進化,這爲兩個不同的體系的並行、重疊、相互潛入及更好地銜接創造了很多的機會。例如,有些離岸的業務,企業和人其實不一定要限制在香港本地,可以放在前海合作區等平臺,並對資金與信息通道進行安全高效精準監管。

全面提升前海國際化水平

南方財經全媒體:前海在深港合作、體系銜接等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肖耿:首先,前海在引進香港市場的保險等金融服務方面,享有合作區一些政策優勢,港資企業可以便利化地向內地居民提供金融服務。

其次,前海在促進深港風投等方面的合作已經有了一些實質性突破,9月2日深港兩地官方機構共同公佈了兩地在風投創投聯動發展方面的18條措施,便利雙向跨境投資。這些新措施和未來的體制機制創新有潛力形成一套可持續、安全且互利雙贏的深港深度合作機制,而這也正是前海的定位。

再次,前海以往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建設硬件基礎設施。未來前海的營商環境將進一步升級,在制度層面縮小與香港的差距,特別是需要全面提升前海國際化水平。從企業、機構的跨境運作角度看,前海就是一個很好的探索“雙總部”機制、掃除雙循環銜接障礙、構建深港合作國際化平臺的試驗區。

南方財經全媒體:爲更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前海內部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強?

肖耿:前海的定位是深港在現代服務業方面的合作,關鍵是如何將香港與內地兩個不同體系有效銜接來促進兩地的優勢共享及短板互補。

前海吸引了不少香港知名金融機構進駐,但他們的離岸金融服務優勢在目前雙循環背景下面臨很多限制與障礙,不容易發揮,需要更大膽的制度創新,包括進一步落實兩地“雙總部”運作及稅收共享等更深層次的制度建設。

依靠“內循環”優勢,前海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方面表現非常突出。前海還有背靠深圳的科技創新實力優勢。前海還需要更充分有效利用香港與國際接軌的創新制度生態環境,以及與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相關的國際人才,與香港一起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與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

(作者:胡天姣 編輯:辛繼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