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愛範兒

拍照正變得‘簡單’。

初始,相機沒有一絲電子結構,拍一張照片你需要熟背‘陽光十六法則’,還得會根據光影確定光圈與快門,以及合適感光度的膠片,一切準備完成之後,纔會按下快門。

隨着膠片向數碼時代轉變,相機也不再是個不用電的鐵疙瘩。

測光電路,自動對焦技術紛紛塞入機身內,但這個時候你仍然需要根據相機的測光,來調整‘三要素’,以接近你想要記錄的狀態。

智能手機引發的計算攝影時代,你可以把‘三要素’‘陽光十六法則’統統拋諸腦後,掌握好構圖和亮度,摸一下屏幕上的按鍵就好。

甚至,在當下主打‘影像’的旗艦產品上,你可以無腦的按下快門,讓手機裏的 AI 來決定怎麼拍、怎麼計算曝光、用什麼色彩。

智能手機的拍照性能已經遠超我們的預期,已經漸漸的從‘拍得到’開始轉向‘拍得好’。

並且,在硬件上手機廠商們也大開腦洞,瘋狂的吸納傳統相機行業之中的一些技術。

近年來,也出現了伸縮鏡頭、變焦鏡頭以及近來又熱起來的‘可變光圈’。

可變光圈並不是新技術

在計算攝影成爲大趨勢前,智能手機相機的發展路徑與傳統相機相差不大,就是在硬件上堆料。

更大的傳感器、更大的光圈以及更好的暗光性能。相機鏡頭上光圈可調整也早就出現在手機上。

13 年前,正處於巔峯的 Nokia,在 N86 上就引入了‘可變光圈’的概念,甚至還配備了機械快門(最高 1/1000s),幾乎就是標準的卡片機配備。

Nokia N86 的主攝擁有 800 萬像素,光圈可調範圍則是 F2.4~F4.8,支持 F2.4、F3.2、F4.8 三個可調整檔位。

N86 的光圈可調實際上爲的是中和 1/1000s 不那麼高的機械快門,以保證強光下不會過曝。

而下一部支持可調光圈的智能手機則是 9 年後的三星 Galaxy S9 和 Galaxy S9+。

但它只有 F1.5 和 F2.4 兩個檔位,根據 AndroidPolice 的猜測,三星之所以選擇可變光圈,也並非是爲了進光量,而是在強光下保證畫質。

F1.5 的光圈值實際上已經相當大(現在主流爲 F1.8),在逆光、側逆光時,Galaxy S9 會有明顯的眩光,縮小光圈能夠減弱或者避免此類情況。

暗光之下,F1.5 則會帶來更多的進光量,成爲‘夜視儀’。

不過,在 Galaxy S10 之後,三星也放棄了‘可變光圈’的設計,節省機身空間的同時,也依靠算法來彌補了硬件缺陷。

最近採用可變光圈的則是索尼 Xperia Pro-I,光圈與三星類似,只有 F2 和 F4 兩檔可選。

索尼對 Xperia Pro-I 的定位就是一臺有着 α 相機血統的智能手機,可變光圈或許更像是爲了彰顯 Pro 特色。

可變光圈的配置其實一直存在於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中,但效果並不突出,以及會額外佔據機身體積,它並沒能成爲主流技術。

智能手機上的可變光圈用處其實不大

‘可變光圈’在傳統相機裏算是一個標配,它是曝光三要素之一,而在大光圈(F1.2、F1.4、F1.8)鏡頭裏,適當的調整也能夠控制景深,突出主題。

但這前提是傳感器的尺寸足夠大(全畫幅或者 APS-C),相同條件之下,大光圈纔會有着足夠明顯的景深效果。

另外,距離被攝物體足夠近,即便光圈沒有 F1.4,依然會有明顯的‘虛化’。

這也是在用傳感器沒有那麼大的手機拍照時,獲取淺景深的竅門之一。

目前智能手機的主攝傳感器普遍在 1/1.56 英寸(IMX766)、1/1.28 英寸(IMX707),1/1.12 英寸(GN5),接近於 1 英寸。

即便是小米 12S Ultra 的 IMX989 一英寸尺寸(F1.9),在虛化能力上仍然與相機差距明顯,等效全畫幅的 F5.13 光圈值下的景深。

倘若換算到 IMX766 則是 F7.56 的全畫幅等效景深,在日常大部分拍攝場景下,繼續縮小光圈,效果甚微。

在傳感器尺寸沒能突破一英寸下,智能手機可變光圈顯得有些多餘。

尤其是在計算攝影大潮之下,多幀合成的夜景、HDR,以及計算模擬出的景深效果已經足夠以假亂真。

更別說光圈葉片這種機械結構會額外佔據空間,以及增加成本與組裝難度。

只以實用角度出發的話,‘可變光圈’有些許高投入低產出的意味。

華爲 Mate 50 系列要的其實是‘專業性’

在華爲的預熱視頻以及此前曝光出的專利來看,華爲 Mate 50 系列的主攝會搭載六片光圈葉片。

且鏡頭光圈有着 F1.4~F4 的調節範圍,是會像 Nokia N86 般有多檔位切換,還是與索尼一般,只支持 F1.4 和 F4 兩個檔位,暫時還未知。

不過可以斷定的是,F1.4 的光圈值是近年智能手機中最大的光圈。

另外,Mate 50 系列的主攝選擇了 IMX766 這枚頗受好評的傳感器,等效到全畫幅標準的話,主攝的規格大約是 23mm F5.88~F16.8。

在一些題材下(近攝物體),可能會有較爲明顯的景深區別。

常規的半身人像或者風景照裏,與此前的 Galaxy S9、Xperia Pro-I 類似,感知沒有那麼明顯,也沒必要手動控制景深範圍。

另外,現在的智能手機幾乎都配備的是電子快門,可以達到相當的速度(1/8000s),大光圈並不會影響到強光下的成片。

反而,想要單純的減少進光量,不如內置 ND 濾鏡更行之有效(理光 GR3、富士 X100 系列均有配置)。

至於視頻上通過控制光圈來限制快門速度,以達到一些特效,其實也可以通過軟件模擬帶來,不過這些需求都是一些專業創作者的專業需求,大衆用戶幾乎用不到。

‘光圈可變,硬核掌控’,是華爲給‘可變光圈’技術的一則宣傳。

在許多人心中,傳統相機其實就等同於專業器材,而‘光圈可變’也是專業鏡頭所擁有的一個特性。

Mate 50 系列配置‘可變光圈’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就是爲了彰顯影像的專業性。

不可否認,華爲 Mate 系列一向是華爲技術的集大成者,相對於 P 系列也更爲全能。

在華爲開始成立自己的影像品牌 XMAGE 之後,華爲的產品影像性能一直標榜着專業、高端。

在 Mate 50 系列亮相之前,‘可變光圈’實際上就是個宣傳意義大於實用意義的技術配置。

當然,華爲產品在影像上總會給人一些意外之喜,比如最初始的Leica,以及 P50 上的計算光學和原色引擎,而此次的 Mate 50 系列或許也會帶來‘可變光圈’技術的新創意和新理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