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完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性超越。中國實現了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歷史跨越。十年間,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奮發向上,從“科技創新”到“專精特新”,從“專精特新”再到“單項冠軍”,爲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大支撐。十年間,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厚積薄發,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從“成果轉化”到“賦能應用”,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原始創新和賦能發展譜寫了宏偉畫卷。

一、革故鼎新,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十年成就

(一)產業實力大幅提升,企業創業熱情空前高漲

產業規模顯著增長,產業增速高於全球水平。十年來,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已經初步構建完成。2012-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關鍵技術不斷突破,科技成果日益豐富,短短五年,中國人工智能完成了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的原始創新階段,又用了五年時間,中國人工智能實現了從“成果轉化”到“賦能應用”的產業化發展階段,2016-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實現了迅猛增長態勢,從2016年的493.9億元增至2021年的1809.6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9.7%。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人工智能基礎層產業規模增速最快,2016-2021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40%以上;應用層產業規模佔比最大,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應用層產業規模爲926.5億元,佔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總規模的51.2%,近六年佔比均高於50%。

企業數量4975家,佔全球比重24.9%。截至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4975家,佔全球比重24.9%,位列全球第二。從單年企業新增數量來看,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新增企業數達到歷史峯值,單年新增企業1214家。從主營業務來看,中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聚焦在智能機器人、計算機視覺和智能語音領域。其中,智能機器人企業數超過1500家,佔比38.3%;計算機視覺企業數超過970家,佔比19.6%;智能語音企業數超過700家,佔比14.6%。從區域分佈來看,北京、廣東、上海三地彙集了全國61.1%的人工智能企業。截至2021年,落地北京的人工智能企業有1256家,佔全國比重的25.2%,位列全國第一;其次是廣東,擁有人工智能企業1014家,佔全國比重20.4%;上海人工智能企業共計772家,佔全國比重15.5%。

(二)技術創新數量顯著增加,多項成果位列全球第一

專利申請量佔全球比重70.9%,位列全球第一。從近十年專利申請量來看,自2012年開始,得益於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全球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出現爆發式增長。這十年來,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產出獲得了顯著發展,從2012年的7968件增長至2021年的80785件,佔全球比重70.9%,位列全球第一。從專利區域分佈來看,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分佈存在明顯的集中現象。中國人工智能的專利申請量主要集中在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等地區,2021年五省市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全國佔比73.9%。這主要得益於上述五個省市是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政策引導力度與研發投入力度最密集的地區,其中北京人工智能產業政策頒佈總數全國最多,佔比全國25.3%;研發投入佔比最大,佔比全國18.7%。另外,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的主要申請者大部分分佈在上述五省市。比如,北京擁有國家電網、百度、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等,廣東擁有華爲、騰訊、華南理工大學和大疆科技。

論文發表數佔全球比重26.5%,位列全球第一。隨着核心算法的突破、計算能力的迅速提升及海量數據的支撐,人工智能的研究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巨頭積極搶佔發展先機,努力增強自身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大量人工智能領域論文相繼發表。近十年來,從論文產出量來看,中國人工智能論文發表數已從2012年的3423篇增長到2021年的2.6萬篇,佔全球比重26.5%,位列全球第一。從論文細分領域來看,中國人工智能論文主題主要集中在決策系統、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智能機器人、專家系統、故障診斷和神經網絡等領域。2021年,決策系統論文發表2453篇,計算機視覺論文發表1969篇,深度學習論文發表1818篇、智能機器人論文發表1617篇、專家系統論文發表1305篇、故障診斷論文發表1237篇和神經網絡論文發表1019篇,以上各項論文發表數均位列世界首位。

(三)核心產品不斷湧現,企業競爭能力顯著增強

科技巨頭全面構建人工智能的商業版圖。近十年來,以華爲、百度和阿里巴巴爲代表的科技巨頭不斷加強關鍵技術創新,爲搶佔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創新高地,不斷強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佈局、技術突破和產品孵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華爲率先突破,截至目前,華爲已經完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一體化人工智能算力網絡,在全國20多個城市和地區規劃和建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其中,武漢、西安、南京、成都、杭州和深圳等多地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已相繼上線運營。一張適用於產學研用的自主研發的新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算力網絡正在徐徐鋪開,爲中國數字經濟乃至智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方面,百度擁有網絡搜索引擎核心業務積累的海量數據,重點發力於人工智能的自主研發,先後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和硅谷智能駕駛團隊,開展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自動駕駛等各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研究。近十年來,百度先後建立了“智能雲”,創立了“百度大腦”等產品,建立了世界領先的完整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在商業場景構建方面,阿里巴巴早在2012年開始構建人工智能研究院,2015年推出集成阿里巴巴核心AI算法庫的可視化AI平臺DT-PAI。同時,阿里巴巴還推出了虛擬助手“阿里小蜜”和ET機器人。此外,近十年來阿里巴巴嘗試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現有電商平臺、大數據、雲計算等原有業務相融合,推出了倉儲機器人、城市大腦、電商大腦、工業大腦、阿里綠網和醫療大腦等智能生態產品。

獨角獸企業培育成效顯著,企業數量佔全球比重90%。近十年來,不僅中國科技巨頭們紛紛佈局人工智能,通過構建人工智能應用生態版圖來贏得企業未來核心競爭力,技術型科技企業也紛紛佈局,培育了許多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當前,中國擁有206家獨角獸企業,佔全球AI獨角獸企業比重90%。其中,商湯科技已成長爲世界級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2018年商湯科技與麻省理工學院宣佈成立人工智能聯盟,共同探索人類與機器智能的未來。深蘭科技專注於人工智能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憑藉人工智能、智聯網、人機交互、人工智能芯片等領域所建立的聯合實驗室,發明了數十項原創算法技術,當前深蘭科技利用深度學習框架、機器視覺、生物智能識別等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無媒介支付等核心技術,在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生物智能、智慧零售、智慧城市等領域深入佈局,成效顯著。曠視科技立足於原有深度學習算法引擎“Brain++”,佈局金融科技、智能安防、智能商業等領域。曠視科技的人臉識別技術“Face++”曾被美國著名科技評論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定爲2017年全球十大前沿科技。

(四)AI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工智能算力網絡不斷優化。近十年來,中國堅持人工智能區域協同創新,強化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佈局。從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網絡佈局來看,中國已構建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工智能算力網絡集羣,已建成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有8個,分別爲鵬程雲腦II、橫琴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南京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南京鯤鵬·昇騰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西安未來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和成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其中,2019年在廣東省珠海市建成的橫琴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2022年6月由鵬城實驗室聯合華爲共同打造的“中國算力網-智算網絡”則是中國首個人工智能算力網絡,標誌着“中國算力網”計劃的全面開展,全球規模最大的一體化的人工智能算力網絡版圖已初步完成。

先導區與試驗區雙劍合璧,區域佈局日益完善。從區域創新發展來看,中國已經完成建設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1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其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分佈在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北京、天津(濱海新區)、杭州、廣州和成都;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分佈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杭州、合肥、浙江德清、重慶、成都、西安、濟南、廣州、武漢、蘇州、長沙、鄭州、瀋陽和哈爾濱,區域版圖遍佈中國華東、華北、東北、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區,已形成產業區域覆蓋面積最廣、應用場景最多、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區域協同發展體系。其中,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四地人工智能產業規模佔全國比重高達76.2%。北京因技術積累強,產業要素集中度高和產業滲透率強等優勢,2021年北京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501.3億元,位列中國第一。

二、知一萬畢,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寶貴經驗

揭榜掛帥激活市場主體研發創新。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不僅是產業智能化發展的源動力,更是中國是否能在未來智能時代取得戰略性關鍵地位的奠基石。然而在人工智能產業突破的道路中,科研單位獨立攻關缺乏充裕的要素支撐、企業的自主研發缺乏專業的科研力量、政府的直接參與無法負擔起龐大的建設需求,只有將產業要素有機凝聚,進行市場化專業分工,才能實現核心理論的突破、重點產品的打造以及基礎能力的建設。爲充分激活各產業主體創新活力,2018年工信部辦公廳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工作方案》,面向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創新課題,以揭榜掛帥的機制開展揭榜攻關,能者上、智者上,徵集並遴選一批掌握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科研院所等。英雄不問出處,揭榜掛帥的機制有助於激發市場創新活力,促進新型科研組織的形成。通過明確具體的需求任務,以共同的目標爲導向,融合多方主體力量,實現科研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揭榜掛帥工作有助於突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短板瓶頸,樹立領域標杆企業,培育創新發展主力軍。

學科建設實現智能產業人才蓄能。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初期,中國亟需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參與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建設,相關領域人才供給高度短缺。2009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牽頭組織,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提出設置“智能科學與技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的建議。爲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經過深入研究探討,教育部於2018年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對加快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建設進行了部署。在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35所高校獲得教育部首批資格,開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實現政策的及時響應與創新行動的快速部署。在全球產業從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的大趨勢下,人工智能專業化人才培養隊伍不斷發展,2018-2021年,國內共440所高校獲得人工智能本科專業開設資格,爲把握未來智能時代先機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2020年,爲培養和匯聚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推動“雙一流”建設高校着力構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

先導示範打造深度融合創新生態。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人工智能也是帶動全行業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旨在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產業融合性的特點,推進國家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同時,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饋迭代,以實現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爲加強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進程,打破由於算法應用不足導致的技術水平制約,國家先後批覆上海(浦東新區)、深圳、濟南-青島、北京等8個地區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結合各地區產業環境特點,加強人工智能的應用創新、探索和示範。通過開放性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創新應用,摸索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成功經驗;通過應用牽引加快智慧化項目落地,促進形成智慧產業新的增長點;通過因地制宜的開發打造區域特色化智能經濟,加速形成特色融合產業集羣。除此之外,國家針對車聯網等人工智能相關重點領域,進一步支持國家級先導區的建設,豐富具體領域技術應用場景,構建開放融合、創新發展的產業生態,逐漸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規範倫理構築人工智能道德準則。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將會帶來變革性的社會影響,簡單地強調技術先行將會在未來產業發展中蘊藏倫理和安全隱患。機器如何不侵犯人權、如何應對虛擬仿真度提升所引發的社會信任危機、人工智能算法數據資產如何確權等一系列問題將帶來國際安全和治理雙重挑戰。爲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倫理道德,2019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成立併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動指南,該文件的編制經過網上建議徵集、專家反覆研討、多方徵求意見等環節,最終形成社會共識。2021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專業委員會進一步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範》,旨在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週期,爲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倫理指引。同時,全國人工智能發展較快的省市在實踐層面共同加強人工智能倫理保障。北京市針對人工智能的研發、使用和治理三個方面發佈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識》,上海市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安全專家諮詢委員會併發布了《人工智能安全發展上海倡議》。人工智能倫理體系有效引導產業發展,提前防範倫理風險,成爲實現“科技向善”邁出的關鍵一步。

烈風雷雨,五嶽羣牧。站在新一代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上,我們不畏浮雲遮望眼;站在下一個百年奮進的起點上,我們而今邁步從頭越。擘畫未來,我們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爲重點方向,發展智能經濟,建設智能社會,構築人工智能知識羣、技術羣、產業羣互動融合,人才培養、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相互支撐的生態系統。始終保持以科技引領、系統佈局和開源開放爲原則,兼顧當前產業需求和長遠經濟發展,全面爲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科技支撐。

(本文作者:賽迪顧問人工智能產研中心)

(作者:賽迪顧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