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若瀛 面對今夏的高溫乾旱、山火洪澇,加之地緣衝突引發的能源不足,世界各國的低碳轉型之路走得異常艱難。這樣的背景下,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的有效抓手是什麼?可行的方向和路徑又有哪些?

9月7日(北京時間),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盟中國貿易協會聯合主辦的2022第八屆歐洲論壇於布魯塞爾和上海雙會場連線同步舉行。“中歐雙碳合作:開放共享,奔赴淨零未來”的本次論壇,通過探討“碳中和”、全球環境治理、綠色金融、可持續復甦等領域的合作,試圖回答上述疑問。

其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Pascal Lamy)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和歐盟在碳排放水平和趨勢、能源和碳定價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但雙方仍可求同存異。

在差異層面,拉米分析認爲,首先,歐盟和中國的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排放水平不同。歐洲排放量約爲3.2千兆噸,中國爲14千兆噸;歐洲的人均排放量爲8.6噸,中國則爲9.7噸。

其次是排放趨勢,中國的排放趨勢還處在上升階段,特別是在過去三十年間,約漲了4倍;而歐盟的排放是下降趨勢,下降了35%。兩者的能源結構也不同,中國還需要大量依靠煤炭,而大概有70%的能源產生來自於化石能源。

其中一個關鍵點和經濟、工業、農業、服務業相關,當前工業在中國經濟的佔比非常高。但農業方面,中國是正面的,農業現在仍是中國碳匯的基礎,可以去吸收中國的碳排放;而歐盟的農業現在纔剛剛開始面對排放的問題。

爲應對氣候變化,二氧化碳定價成爲非常重要的市場機制,歐盟和中國也存在兩個差別。一是二氧化碳的價格,中國的價格約爲每噸8歐元,歐盟大概是每噸15-18歐元。此外,歐盟碳的定價範圍也比中國要大。單定價低、範圍不大與中國碳定價2021年纔剛開始有關。

在拉米看來,理解兩者間的差別是接下來雙方能進行更好對話、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儘管存在差異,中國和歐盟加深合作仍會讓彼此從中獲益。雙方可以在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貿易、科技、金融、海洋和森林六個領域展開合作。”

首先是碳排放權交易系統(ETS),整個系統需要雙方共同定價,雙方可以使用這樣的政策工具進行減排。中國不斷增加定價的覆蓋範圍,其中會產生很多合作機會。歐盟也有很多經驗可以分享。

在貿易領域,拉米此前提出過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機制背後也是中國和歐洲一起討論探索的結果。對歐盟來說,因碳價非常高,需要邊界上的調整,以避免歐洲的碳泄漏到世界其他地方,比如上海。這個系統主要針對化肥行業、、鋼鐵、發電行業,現在這些領域還是需要歐洲議會進行最終決策。而中國主要針對鋼鐵和氧化鋁行業,非常重視碳足跡的問題,一些工廠的碳足跡做的比歐盟的平均值還要好,“從這個意義看,中國和歐盟進行貿易更加划算。而歐洲的碳邊界調整機制有利於中國,前提是中國要把碳足跡做得更好的鋼鐵和氧化鋁運到歐洲。”

此外,拉米認爲,在技術(碳捕捉和存儲、太陽能、核能)、綠色金融、海洋等環境保護、植樹造林、甚至是對南極洲的保護方面,歐盟和中國都有很廣闊的合作空間。他強調,儘管俄烏戰爭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會限制歐洲當前的國際合作,但歐盟要確保和中國的合作途徑不會受到影響;更重要的是不能只看眼前,要立足長遠,要避免因區域戰爭,可再生綠色能源、減碳等方面合作就可以緩緩的做法。

“中國和歐盟要有長遠眼光,因爲我們在減碳領域都是具有公信力的國家和地區,只有我們努力才能夠有更多國家參與進來。”拉米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