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在2022年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發言表示,在移動支付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需要打破支付工具之間的壁壘,爲實現數字時代的“錢同幣、幣同形”,要加快推進數字身份、二維碼制等方面的標準化建設,實現數字人民幣與傳統電子支付工具的互聯互通,讓消費者可以“一碼通掃”。

據範一飛介紹,目前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雙層運營”架構是構建開放型數字人民幣生態的最優方案,也被各國央行廣泛借鑑。

“數字人民幣和傳統支付方式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不能完全照搬實物現金和電子支付那一套,我在多個場合都提到過‘該打破的打破,該約束的約束’。”範一飛這樣說道。

範一飛還指出,分散決策、風險分擔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制度安排,與激勵機制相輔相成。數字人民幣要運用好這個規則,在“雙層運營”架構下堅持權責對等,一方面強化激勵約束,避免權責不對稱引發的各類機構行爲扭曲和低效,另一方面還要實現自主決策、自擔風險,提升數字人民幣生態的穩健性。

關於數字人民幣創新應用,範一飛指出,數字人民幣作爲央行貨幣支付體系的重大創新,一個突出方面就是可編程性,通過加載智能合約實現定製化支付。事實上,智能合約的概念早在1994年就已提出,但在此後20多年並沒有服務實體經濟的應用落地。隨着金融科技快速發展,智能合約的技術運行條件不再是障礙,其廣泛應用更多依賴於可信、開放的生態體系。

範一飛指出,未來在具體推進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要在支撐數字經濟發展、服務營商環境建設和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方面切實發揮作用;其次,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要堅持開放包容、公平競爭,要在央行中心化管理和“雙層運營”架構的原則下統籌推進,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壁壘;最後,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要注意制度銜接和剩餘風險防範。

關於統一受理標準,範一飛指出:“在移動支付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更加需要打破支付工具之間的壁壘,提升資金管理效率和消費者支付體驗。”在推進數字人民幣生態建設方面,受理環境和應用場景拓展亟待破局,其中標準的統一十分關鍵。爲了實現數字時代的“錢同幣、幣同形”,要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體系的標準化建設。

具體來講,要推動數字身份、報文規範、二維碼制、藍牙和NFC等方面規範和標準的統一,實現數字人民幣體系與傳統電子支付工具的互聯互通,讓消費者可以“一碼通掃”,商戶也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類支付工具。此外,爲避免用戶信息泄露,消除數據安全隱患,也需要統籌組織各方對相關技術進行升級加固,提升安全防護水平,保障支付的安全便捷。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