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姚洋:中國經濟增長韌性依舊,但短期需求問題亟待解決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週二表示,長期來看,由於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持續增加以及世界和中國的聯繫依舊緊密,中國經濟仍具有很強的韌性和潛力。不過,針對當前經濟面臨的消費需求不足,房地產市場疲弱問題,他認爲政策端需要繼續發力支持。

姚洋在當天的北大國發院公開課上指出,回顧中國經濟過去四十年的發展,可以發現經濟具有周期性,每十年是一個週期。1980年是高增長年代,這是在很低的水平下實現高增長。1990年經濟非常難,幾乎所有重要的改革都在上世紀90年代完成,特別是企業改革。正因爲這樣徹底的改革,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迎來了十年的超高速增長。

他表示,過去10年是結構調整期,比如處理產能過剩問題,而在經歷了過去十年的調整之後,中國企業開始從外延式擴張的態勢轉向內涵式發展,很多從事投資、互聯網的企業在過去十年開始投資實業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是中國經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在當天的公開課上,姚洋強調,目前中國在很多領域都衝到了世界第一,甚至是引領世界,比如人工智能(AI)、新能源、電動車等領域。

以中國的電動汽車爲例,他判斷,中國電動汽車十年之內將會重複日本上世紀80年代發展路徑,形成大面積出口。原因在於,一是技術彎道超車。二是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在世界上存在絕對優勢。這兩方面結合就是中國電動汽車的優勢。

同時,在姚洋看來,中國與世界的連接不斷加強也是中國經濟有韌性的表現,2022年一季度以來,歐洲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元器件增長了一倍以上。另外,2020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穩步上升,並沒有下降的跡象,唯一有影響的是技術脫鉤,比如在芯片領域,但也不要誇大這一影響,因爲中國市場太大,美國很難放棄。

儘管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存在很大潛力,不過姚洋強調,不能忽視短期經濟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是消費需求不足,二是房地產市場的疲弱。

疫情的反覆以及對居民收入的影響對消費產生較大沖擊。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僅爲2.7%,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1-7月累計來看,增速同比下降0.2%。仍未擺脫負增長局面。

從央行公佈的儲戶問卷調查來看,居民消費意願較弱。6月29日,央行發佈2022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23.8%,比上季增加0.1個百分點,而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高達58.3%,比上季增加3.6個百分點。

“目前中國經濟的瓶頸主要在消費,生產端目前的產生是比較富餘的,靠投資來拉動經濟難度比較大,地方政府的動力也不是很足,所以要把注意力集中要提振消費上來。”姚洋說。

對於如何提振消費,姚洋強調,政府要拿真金白銀來,可以考慮發行1.4萬億消費特別國債,由各省市來認購。

“消費的好處是可以直接進入GDP,發放1.4萬億消費券,都用掉就是製造1.4萬億的GDP,還有連帶效應,比如說乘數效應,如果是兩倍的話就是2.8萬億,這也就意味着GDP會增長2%左右,而且不太可能有通脹,因爲生產端富餘產能太多,漲價漲不上去。”他表示。

談到房地產行業,在姚洋看來,應該(對房地產行業)有清醒的認識,目前外界過於關注房地產的負面作用,這對政策制定有一定影響。

他表示,房地產行業不光是建築業,後面產業鏈條上還有裝修業、家電業、家居業,房地產業增速下滑後,消費增速上升難度也很大。

此前部分地區出現了針對爛尾樓的停貸風波,一時間,是否應該取消商品房預售製成爲外界討論的焦點。

姚洋認爲,針對這個問題要深入分析,爲什麼在中國預售制那麼流行。“我們的銀行對於房地產企業的信貸是不足而不是太多,預售制下,開發商拿了錢是要去提供流動性,這是房地產企業得到流動性的一個辦法,要取消(預售制),一定要讓銀行把 ‘口子’打開。“他說。

針對爛尾樓問題,目前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國家和地方層面都設立了房地產紓困基金。姚洋認爲,應該拿這筆錢去買上市房企的股份,這意味着政府給房地產行業投一個贊成票。如果政府對中國經濟未來有信心,銀行看到了就敢給開發商貸款了,老百姓的信心也就恢復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