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財經

今年3月以來,爲應對油價、食品價格和其他生活成本的普遍飆升,美聯儲已四次加息,加息幅度累計達225個基點,但美國通脹水平仍未出現明顯下降。不少經濟學家指出,通脹高企是美國政府對內和對外一系列政策共同作用的惡果。

大量印鈔、濫施制裁…美國通脹“高燒不退”,原因幾何→

不顧專家警告 美國大量印鈔

首先,美國政府不顧專家警告,大量印鈔。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美國政府不顧輿論對通脹的擔憂,出臺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法案,大量增發美元。僅從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的一年的時間裏,美聯儲發放了近5萬億美元。當時包括美國前財政部長薩默斯在內的許多專家均發出警告稱,刺激力度過大可能會引起經濟過熱。然而美國政府卻對此置若罔聞。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大量的貨幣進入流通。對美聯儲縮表的預期造成了美元大量回流,疊加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也進一步推動美國的通貨膨脹。

美煽動俄烏衝突並濫施制裁反遭通脹反噬

其次,美國政府不斷拱火澆油,導致了俄烏衝突的爆發,美國及其盟友還對俄羅斯濫施制裁,衝擊全球的能源市場和糧食市場,導致全球能源、糧食和其他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到頭來對美國國內通脹推波助瀾。

美國揮舞貿易制裁大棒 推動本國通脹

再次,從上屆美國政府開始至今,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然而,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商品供應國,美國民衆的生活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有着極大的需求。美國多家智庫和研究機構曾做過測算,如果美國取消全部對華加徵關稅,將使美國通脹率下降約一個百分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中國的出口商品關稅,也是推動美國通貨膨脹整體水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治標不治本 《通脹削減法案》淪爲政治秀

受高物價和金融環境緊縮等多重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連續下滑,已陷入技術性衰退。通脹已成爲美國民衆最關注的經濟議題之一。美國總統拜登今年8月16日簽署《通脹削減法案》,法案雖以抗擊通脹爲名,但實際作用受到多方質疑。分析人士認爲,該法案治標不治本,是民主黨爲中期選舉拉票之舉,很難真正緩解美國當前的高通脹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