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跡 ·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撰稿:賽艇隊長

策劃:賽艇隊長

責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3500字 閱讀約10分鐘

如何養老,現已成爲壓在廣大社畜頭上的新大山之一,畢竟兩個獨生子女要供養4個老人,若是家裏有點長壽基因還要供養更多。

◇ 一個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近在眼前

當代社畜經常會因此忙的腳打後腦勺,不過諸位遇到這事也別過多埋怨,就當是攢人品了,畢竟誰都有老的那一天。而且綿延了上千年的養老傳統,在這一代斷了也屬實不太合適。

相傳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有了養老的觀念。

根據《禮記》記載:“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這裏的“序”和“學”,既是老人住的地方,也是學生上課的場所,不過有資格住進去的老人不多,都是百裏挑一的知識分子,普通百姓只能養兒防老。至周朝,《禮記》有云:“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

如果家中有80歲以上的老人,兒孫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家中有90歲以上的老人,則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另外朝廷還給老人分成四個類型,“三老五更”,即公民道德模範;“家中之老”,又名烈士家屬;“致仕之老”,俗稱退休老幹部;還有最多也是最常見的“庶人之老”。

◇ 圖源於網絡

自漢朝開始,老人們得到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可以參與基層管理。漢高祖劉邦規定,凡是年滿五十,有德行有能力帶領大家向上向善的,就可擔任 “三老”,是鄉鎮級幹部,主管民風建設,督促民衆及時交稅。

平時縣令丞尉要是有什麼工作不到位的地方,三老也有權力提意見,相當於縣政府高級顧問。其實這還不算什麼,最讓老人們有獲得感和尊嚴感的當屬“王杖”制度,賜予七十歲老人一根手杖,"玉杖長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劉邦以此祝願各位老人喫好喝好。

有了這跟手杖,老人們的社會地位就跟六百石官員一樣,同時家人還能免除一部分徭役,另外享受種地免租,做生意免稅,還有賣酒的特權。當時酒是國家專賣,普通人賣酒就是死罪。同時明確規定,不論是什麼官府,都不得對高齡老人擅自徵召、系拘,不準辱罵、毆打,違者"應論棄市"。

◇ 四川成都出土漢畫像石中的持鳩杖老者

◇ 武威漢墓出土鳩杖

這一把王杖可以說給了老人們相當大的權威,而且漢朝對虐待長者這一行爲的確採取的是零容忍態度,史籍中還記載了一些遭遇棄市之刑的具體案件。

“汝南郡男子王安世,因爲“擊鳩杖主,折傷其杖,棄市”。

汝南地區雲陽白水亭長張熬仗勢欺人,不僅給持有鳩杖的老人兩個大逼鬥,還拉他去修路。此時被一圍觀的公民記者全程記錄,並上報官府,這件事影響非常惡劣,太守無所適從,廷尉也難以斷決,只好奏請皇帝定奪。皇帝毫不猶豫:“對照詔書,就該棄市。”張熬因此曝屍街頭。

此外,南郡亭長司馬護、長安東鄉嗇夫田宣、隴西田子張湯都因爲毆打辱罵持有王杖的老人而被判死刑。

爲了號召全民敬老,漢朝還提出“以孝治天下”,漢文帝有云,"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將養老作爲至純至孝的代表行爲。

 《漢文帝親侍母病》

漢文帝爲薄太后親嘗醫藥傳爲美談,獨尊儒術之後更是大力提倡孝道,舉薦人才有一科就是“舉孝廉”。盡孝與入仕聯繫起來,極大地推動了養老、敬老風氣的盛行。當然這種制度也讓敬老走向了一定程度的跑偏,比如我們熟知的《二十四孝圖》,有一個算一個都是24K純神經病。

到南北朝時期,各王朝走馬燈一樣的換,人口都被當成兩腳羊成爲另一部分人口的盤中餐,中國人丁銳減。因此等南北方暫時穩定下來之後,皇帝開始想辦法增加人口,其中改善養老也是鼓勵生育的方式之一。

北魏孝文帝首創“存留養親”的制度,具體來說,除過一些重刑犯外,朝廷都會讓他們先回去奉養雙親,等到雙親贍養結束後,再對他們實行法律處罰。

南朝梁武帝時期由政府出資所創辦的養老機構—孤獨園,他說:“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鹹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於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髮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養老機構。

唐朝建立後,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王朝,李世民爲了免去父親“到底立誰爲太子”的苦惱,斬殺大哥和三弟,事畢“世民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

李淵十子李元禮晚年臥病在牀:姬趙有美色,茂逼蒸之,元禮切責,茂恚,屏侍衛藥膳,曰:"爲王五十年足矣,何服藥爲?"以不食薨。李元禮有妾趙氏,其子淮南王李茂見趙氏貌美,李茂逼迫欲奪之。李元禮叱責李茂,李茂憤恨,屏斥李元禮的侍衛,斷絕了父親的藥膳。說:“既得五十年爲王,更何煩服藥?”李元禮最終餓死,李茂後襲封父爵。

 《孝經》書影

家庭和睦至此,大唐社會也在引導家庭養老,皇帝推崇《孝經》,把《孝經》列爲必考科目,唐玄宗還曾兩次親自注解《孝經》,作爲欽定教材讓百姓和學子學習,以此來號召全國人民都要孝順。

此外,法律還對不孝行爲有着嚴厲的懲處規定,比如家中有老人而子女不陪在身邊,判處監牢三年。孔子曾經對弟子論孝,說道“色難”,即長久的贍養父母之後難免會出現厲色,這是很難做到的。而唐朝規定贍養父母時需要“怡吾色,柔吾聲”,臉色得好看,說話得和聲細語,以示對父母的尊重和關愛,此謂“色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精神贍養,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在號召孝順的同時,唐朝也重視養老院的問題,建立了多種規格的養老院,除了照顧老人外,對貧困家庭和病重家庭也有一些照顧。

◇ 范仲淹創設的範氏義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度完備的宗族慈善組織。改朝換代中,範氏義莊曾一度損毀或暫廢,但總是頑強地恢復起來,並一直延續到清代。

宋朝並把進養老院的年齡放寬到50歲。同時政府還鼓勵民間開設公益性質的養老機構,比如說范仲淹就在自己的家鄉設立了“範氏義莊”,每月對家族裏的貧苦老人發放錢糧,如果有老人去世,子女還可以到義莊領喪葬費。範氏後裔多有熱心義莊事務、事業者。

南宋寧宗慶元、嘉定年間,范仲淹五世後裔範之柔與兄弟範良器等重新整頓義莊,極力經營,恢復了義莊原來的規模。如明末範允臨捐助田地100畝,清初範瑤捐助田地1000畝等。歷代當地官府也多有積極參與義莊之重整者,監督義莊規矩的貫徹實施。歷代朝廷也都特別下詔,免除範氏義莊所應承擔的差役和部分賦稅。直到清末宣統年間,義莊仍然有田產5300畝,運作良好。

元朝繼續沿用了宋朝的養老制度,而且規定,如果有資格的老人沒住進來,而沒資格的老人進來了,相關人員都要受到處分。

一些野史傳聞會提到元朝對老人很殘忍,比如老人活到60歲就要住進墳裏,子女每天過來加一塊磚,直到老人在裏面被困死餓死爲止。這種事只在最早期的少數民族裏出現過,比如說東北的肅慎人,“若秋冬,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則多得之”。在中原王朝能大規模虐待老人,您就權當一樂,沒有任何正史記載。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千叟宴上深情緬懷奶奶

到明清時期,養老政策基本上都是對前朝政策做一些小修小補,沒有什麼大的變動。只是清朝兩位皇帝,在善待老人的問題上有了新玩法,1713年趕上康熙爺六十大壽,皇上一高興下了一道聖旨,在故宮舉辦千叟宴,凡是65以上的老人都可以進京參加宴會,整場活動辦的是熱鬧非凡。

康熙的孫子,也是他的粉絲乾隆皇帝有樣學樣,心想我要是到這個歲數也得辦一場典禮,於是在乾隆50年和他剛退位的嘉慶元年,也請一大批長者過來喫飯。

◇ 《千叟宴圖》清·汪承霈繪

不過這爺孫倆選日子選的比較缺德,四場宴會要麼是隆冬要麼是早春,全是大冷天開的,皇上在屋裏邊烤火,老頭全在外面等的直哆嗦。等到酒席喫完,皇上重視養老與民同樂的好名聲傳出去了,外面的老頭們陪皇上折騰累死不少,天寒地凍的凍死不少,宴會上消化不良撐死不少。

一直以來養老這個問題表現的都是國家對於弱勢羣體的態度,越有人情味的朝廷,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就越重視養老問題。

如果統治者對這個問題撒手不管,任由老人自生自滅,那這樣的社會和崇拜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原始社會又有多大度別?

據我所知,倡導社達的只有蘇俄“不勞動者不得食”的荒誕時代,因此它被現代文明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公衆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後臺聯繫刪除

(END)

    

★歷史大咖正在進駐循跡曉講ing,我們將幫助您成爲百萬UP主,講自己的漫聊,闡述您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


★想成爲我們的合作伙伴嗎?想成爲循遊線下領隊嗎?想加入循跡大家庭嗎?有錄製過的小片,Volg,寫過的講稿,歡迎給我們投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