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北交所審覈發行加速,多家高質量的“專精特新”企業衝刺北交所IPO。日前,6個北交所公開發行並上市項目的註冊申請於同一天獲證監會通過,北交所高質量擴容成爲了市場共識。

與此同時,北交所上市“後備軍”也在持續壯大。全國股轉公司2022年第四批擬調入創新層的掛牌公司(以下簡稱“擬進層公司”)初篩名單顯示,42家公司擬調入創新層。本批次調層結束後,新三板2022年進層實施工作將全部完成,創新層公司數量超1700家,較北交所設立前增加三成,層級規模創歷史新高。

北交所審覈加速

近期北交所的最快過會紀錄不斷被打破,這得益於提升後端上市審覈效率的“領航計劃”。以近期上會的華嶺股份、中科美菱、天馬新材爲例,3家企業從受理到上會分別用時37天、37天、52天。華嶺股份、中科美菱雙雙刷新了北交所最快過會紀錄。同時,這也是A股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快上會速度。

同時,6個北交所公開發行並上市項目的註冊申請於近日同一天獲證監會通過。新芝生物、億能電力、硅烷科技、天馬新材、華嶺股份、海能技術6家公司9月上旬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的註冊申請獲證監會通過。其中,從上市申請獲受理到完成註冊,華嶺股份、新芝生物、天馬新材、海能技術4家公司分別用時72天、79天、87天、93天。

業內人士表示,北交所加快審覈的背後,也體現了資本市場大力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決心。“領航計劃”主要針對尚未掛牌企業,北交所IPO審覈端口前移至企業新三板掛牌後,從掛牌到上市13個月,這將是資本市場上市最快,預期最明確的板塊。

在上市審覈中,北交所發揮存量監管優勢,通過流程再造打通掛牌審查、持續監管、上市審覈各環節,共享監管檔案,對申報上市的公司提前梳理,逐家形成有針對性的審覈預案。新三板和北交所通過加強掛牌准入、持續監管、上市審覈等各環節的內部協同,夯實前端審覈監管基礎,提升後端上市審覈效率,幫助優質企業上市預期“更明確”、上市時間“更快速”、上市過程“更順暢”,真正實現優質企業掛牌12個月後可以12+1、12+2“直通北交所”。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表示,只有北交所形成足夠大的規模,才能吸引足夠的投資者和資本,北交所要積極上“量”,擴大規模,與此同時,也要牢牢把握住嚴格控“質”,監管到位。

儘管北交所在加速擴容,審議會議提速,但是並未放鬆要求,8月份出現了1個“暫緩審議”的案例。在8月15日北交所上市委召開的2022年第36次審議會議上,曙光數創遭暫緩審議。不過,在隨後9月2日召開的2022年第40次會議上,曙光數創二度上會成功過會。

自北交所開市至今,有30餘家企業被終止上市審覈,大部分在上會前的問詢階段主動“撤退”。財務數據真實性、持續盈利能力和公司的創新性或是新股上市“折戟”最大的攔路虎。

“後備軍”持續壯大

第四批擬進層公司初篩名單于近日公佈,42家公司擬調入創新層。本批次調層結束後,新三板2022年進層實施工作將全部完成,創新層公司數量超1700家。

根據今年新修訂的《分層管理辦法》,創新層進層頻次由每年1次調整爲6次,上半年2月至6月逐月實施,下半年9月實施一次。其中,對於通過下半年分層調整進入創新層的公司,要求公司中期報告應當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並且營業收入、淨利潤不得同比下滑。

數據顯示,42家擬進層公司今年上半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1.68億元,較現有掛牌公司整體水平高五成;平均實現淨利潤1211.04萬元,是現有掛牌公司整體水平的近三倍;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平均達9.56%,體現出較好的盈利能力;近半數公司獲得國家或省級“專精特新”“單項冠軍”等認定。

從今年分層實施情況來看,創新層培育和遴選功能增強,對優質企業的吸引力不斷提升。374家新進層和擬進層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財務條件,佔比67.15%,96家新進層和擬進層公司已提交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材料,35家公司在進入創新層後提交北交所上市申報材料。北交所董事長周貴華日前在2022年服貿會“資本市場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論壇上表示,新三板是北交所的根基,新三板好,北交所才能好,要發揮創新層、基礎層作爲北交所“腹地”的作用,向北交所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上市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