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 蘭素英    

每經記者 李孟林 孫宇婷

微軟創始人、世界首富,這是比爾·蓋茨給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

但對於蓋茨本人而言,他如今更喜歡以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聯席主席的身份,作爲全球衛生和發展問題的行動者和思考者,出現在公衆視野之中。

近年來,蓋茨既通過基金會的平臺推動全球健康和發展領域的進步,也喜歡通過寫作和接受採訪,分享他對氣候變化、貧困與不平等、新冠大流行等人類共同問題的思考。

在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之際,突然爆發的俄烏衝突和持續不退的高溫熱浪,對全球糧食供應造成了劇烈的衝擊,蓋茨將今年的思考投向了非洲的糧食安全問題。

爲什麼一場發生在東歐的危機會使6000英里以外的數百萬人陷入飢餓?”

在9月13日蓋茨基金會發布的一年一度的《目標守衛者報告》(Goalkeepers Report)中,比爾·蓋茨發出這樣的疑問。

大多數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都是農民。如果任由他們失敗,就會發生食物短缺和動盪,孩子因此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糧食體系至關重要。”比爾·蓋茨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

曾一手創立全球最大科技企業之一的比爾·蓋茨,在他的慈善工作上依然保持了對技術的信心。他認爲,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如抗旱的“魔力種子”和人工智能加持的農業生產條件預警系統,非洲有希望擺脫對外部援助的依賴,實現糧食的自足。

“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提供更多的糧食援助,而是確保最終沒有援助的必要。”蓋茨坦言。

在疫情、衝突和氣候變化種種風險疊加的挑戰之下,如何加大對非洲農業科技的投資?怎樣促進非洲內部糧食貿易?中國在推動非洲糧食安全上發揮了什麼作用?近日,《每日經濟新聞》採訪了比爾·蓋茨和蓋茨基金會的專家,對這些關鍵問題展開了探討。 

初心 

9月13日,蓋茨基金會發布了一年一度的《目標守衛者報告》,對聯合國2015年制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17個關鍵指標做了最新評估。

“距離這些目標的制定已經過去七年,全球幾乎無法如期實現任何一個目標,”比爾·蓋茨和梅琳達・弗蘭奇・蓋茨在報告中直言不諱,“按目前的情形來看,我們需要將進步的速度加快五倍才能實現大部分可持續發展目標。”

就在上述報告發布的同一天,第77屆聯合國大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開幕。接下來的兩週時間裏,成員國代表將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展開討論,因衝突和氣候變化而加劇的糧食安全問題成爲焦點話題之一。

將時針撥回至1997年。彼時,蓋茨夫婦(兩人於2021年離婚)在飛機上讀到《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輪狀病毒”每年在非洲地區造成了數十萬兒童死亡。這篇報道令兩人驚愕萬分,因爲這種病毒造成的疾病早已在發達國家絕跡,而非洲卻仍在承受這種完全可以避免的死亡。

在這篇報道的刺激下,比爾·蓋茨和梅琳達・弗蘭奇・蓋茨開始思考自己能做點什麼——這成爲了兩人慈善事業的起點。

2000年,蓋茨基金會成立,而提高非洲的醫療衛生水平、推動非洲農業發展,自基金會誕生以來,就一直是其工作重心。

作爲全球最大私人慈善基金的聯合創始人,相比財富捐贈,蓋茨更願意深挖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求根本的問題解決之道。在2021年和2022年,比爾·蓋茨接連出版了《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和《如何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兩本書,就應對氣候變化和預防公共衛生危機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今年,當公共衛生危機、地區衝突和氣候變化的多重影響在非洲交匯之際,比爾·蓋茨再次因這片大陸而陷入思考。

“爲什麼一場發生在東歐的危機會使6000英里以外的數百萬人陷入飢餓?”比爾·蓋茨在今年的《目標守衛者報告》中發出這樣的疑問。

“非洲有14個國家從烏克蘭和俄羅斯進口一半左右的小麥。糧食發貨取消,供給震盪導致小麥價格飆升至40年來的最高水平。價格最終從5月開始下跌,但之前差點引發了現代饑荒。”這個答案讓比爾·蓋茨提出——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全球飢餓的問題。

“藥方” 

對於非洲乃至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在比爾·蓋茨看來,國際社會的援助是“很好且必要的事情”,但俄烏衝突的現實表明,僅靠援助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飢餓問題,而是應該轉換思考方式,從援助轉向加強區域的糧食自給能力,“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提供更多的糧食援助,而是確保最終沒有援助的必要”。

提高自給能力的關鍵在於加大對農業科技的研發,對於非洲地區而言,適合該區域農業生產條件的種子就變得至關重要。

種子領域已經湧現出了大量創新,比如中國的水稻、巴西的大豆和美國的玉米就是成功典範。“比爾·蓋茨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特別提到,在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中國改良的水稻品種已經在西非紮下了根,使每公頃產量提升超過30%。另外,由於中國的農業並非資本密集的大農場模式,中國經驗對於以小農戶形態爲主的非洲而言也更具有借鑑價值。

蓋茨認爲,理想情況下,每年投入20億美元用於種子研發,小農戶纔有可能將產量提高到足以抵禦更加惡劣氣候的水平。

目前有關種子研究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此前,慈善史上曾有基金會資助了諾曼·博洛格(注:美國生物學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等人來提高農業生產力,讓數億人擺脫饑荒。現在我們需要重現這樣的偉大事蹟。但這一次我們需要考慮非洲和那裏獨特的天氣,以及小米、高粱、鷹嘴豆等作物。這些在世界其他地方非常普通的作物,恰好能滿足非洲農民的需要。” 在採訪中,比爾·蓋茨向每經記者直言當前問題所在,“全球農業面臨的問題是對貧困國家的幫助不夠……我們需要爲最貧困的人口爭取更多資源。慈善組織和政府可以提供相應資助,降低這些(農業科技)工具的價格,並確保把它們交付到農戶手中。”

非洲之角 

俄烏衝突暴露了非洲糧食供應體系的脆弱性,而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使得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更加艱鉅。

蓋茨也坦承,除了農業技術之外,非洲的農業生產力低下也與非洲農民的耕作條件息息相關。

氣候變化是農業發明以來對糧食生產的最大威脅,特別是在非洲,那裏的環境惡化速度比地球任何其他地方都快。”比爾·蓋茨在報告中寫道。

但客觀環境的挑戰並不是放棄的理由。“大多數生活在赤道附近的都是農民。如果任由他們失敗,就會發生食物短缺和動盪,孩子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糧食體系至關重要,我們需要在上游環節就努力克服因爲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比爾·蓋茨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氣候變化對非洲東北部的“非洲之角”區域的影響尤爲嚴重。世界氣象組織8月底預測稱,在即將到來的10月至12月,該地區將迎來連續第五個降雨不足的雨季。

非洲之角是非洲東北部向阿拉伯海延伸的半島區域,因吉布提、索馬里、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等國組成犀牛角的形狀而得名,人口超過一億。該地區對俄烏的糧食依賴度非常高,如索馬里對兩國小麥進口的依賴度超過90%,厄立特里亞則更是高達100%。

“氣候變化導致乾旱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上升。非洲之角地區本來就已經處於四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之中,造成了連年的糧食歉收和超過900萬頭牲口的死亡,農業從業機會銳減,大量人口流離失所。”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亞利桑德羅·科斯坦蒂諾(Alessandro Costantino)通過郵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着連續第五個乾枯雨季的到來,糧食安全問題只會進一步加劇,估計到2023年春季將有2600萬人無法果腹,而在2020年年中這一數字還是500萬人左右。”

科斯坦蒂諾在採訪中特別提到,索馬里海灣地區的拜多阿和布爾加博兩地即將在10月到12月之間陷入饑荒的絕境,人道主義援助需立即加大規模。 

信心 

在捐贈上,蓋茨一向是最慷慨的人之一。今年7月13日,蓋茨宣佈向基金會再捐資200億美元,並承諾最終會將自己的全部身家(約1180億美元)捐給基金會,自己將從富豪榜上退出。蓋茨基金會同時宣佈,計劃到2026年將年度贈款支出提高到每年90億美元,較新冠疫情之前提升50%。

對於“非洲之角”的難題,蓋茨基金會的農業發展部門代理主任伊諾克·奇卡瓦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直言,“除非在非洲之角大規模發展灌溉工程,否則要保障這一地區的食物生產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奇卡瓦提出了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雖然非洲之角很乾旱,但是再往東走、往南走,(農業生產條件)要好很多,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工作還是把非洲的潛力充分開發出來。”

奇卡瓦進一步解釋稱,非洲國家內部的貿易額只佔總額的15%。假如非洲整體能夠大幅提高糧食產量,同時進一步打通內部貿易的運輸體系,非洲中部生產的糧食就能很快地運到非洲之角去,而不再高度依賴歐洲等外部供應。

“非洲大部分貿易都是和外部展開而不是在內部展開,主要的原因就是基礎設施。我認爲中國在這方面也有機會。中國對修鐵路很在行。”奇卡瓦對記者表示。

當前,在疫情、衝突和氣候變化的合力作用下,全球在醫療衛生和可持續發展上艱難取得的進步陷入停滯,甚至部分領域還有所倒退。

在談到如何看待世界面臨的挑戰時,比爾·蓋茨坦言,我們的確有很多需要擔憂的事情,也必須參與和關心這些問題。

我相信,只要有創新,即使是再困難的事情——比如根除瘧疾,都非常有希望實現。我認爲未來20年就會有相應工具,幫助我們實現這一目標。在氣候創新方面,我也看到很多很棒的創意,我們接下來需要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推廣和應用。我認爲,今天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而且還會繼續改善。”

封面圖片來源:蓋茨基金會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