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1年優良天數達到87.5%,中國成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國家

202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介紹,10年來我國空氣質量發生歷史性變化,PM2.5全國平均濃度從2015年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30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去年達到87.5%,比2015年增長6.3個百分點,我們已經成爲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

黃潤秋介紹,從北京來看,2013年PM2.5平均濃度是89.5微克/立方米,而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北京的重污染天數也從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爲止只有2天,所以說,從‘APEC藍’,到‘閱兵藍’到今年的‘冬奧藍’,如今藍天白雲在北京幾乎是常態,不再是奢侈品。”黃潤秋說。

“北京的變化只是我國家空氣質量變化的一個縮影,實際上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國各地,這10年空氣質量都顯著改善。”黃潤秋介紹,10年來,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了51%。

對於空氣質量改善的原因,黃潤秋介紹,首先是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1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增量有2/3來自於清潔能源,全國燃煤鍋爐和窯爐從50萬臺減少到現在的10萬臺。我國大力實施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2700多萬戶農村居民告別了過去煙熏火燎的冬季取暖方式,不僅在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上明顯提升,而且也顯著改善了空氣質量,因爲少燒了6000萬噸以上散煤。

黃潤秋表示,這十年,我們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也從68.5%下降到了56%。這十年,我國淘汰落後和化解過剩產能鋼鐵達到了3億噸、水泥4億噸、平板玻璃1.5億噸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潔煤電體系,有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我過大力推進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6.3億噸粗鋼產能目前正在或者已經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

此外,我國大力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這十年,我國淘汰老舊和高排放機動車輛超過3000萬輛。目前中國新能源車保有量穩居世界第一,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油品質量標準也都實現了從國四到國六的“三級跳”,油品質量、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強度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黃潤秋介紹,我國大力優化城市環境治理結構,把揚塵治理納入重點領域,扭轉了過去施工工地砂石骨料開採等“暴土揚塵”的局面,城市降塵量明顯下降;建立網格化監管制度,打通“最後一公里”,過去春天燒荒、夏天露天燒烤、秋天燒秸稈、冬天燒散煤、一年四季燒垃圾的“五燒”頑疾得到了有效遏制。

不過,黃潤秋也指出,我國大氣環境質量同人民羣衆的期盼、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還有差距。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爲總抓手,加強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突出抓好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和區域聯防聯控,紮實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堅持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因爲這兩者具有相同的前體物,可以使PM2.5和臭氧協同降低。這兩年我們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年PM2.5和臭氧初步實現了協同降低。”黃潤秋表示。

中國推進生態環境部治理中,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黃潤秋表示,此前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公開曝光了262個典型案例,受理轉辦的羣衆生態環境信訪舉報28.7萬件,已辦結或者階段辦結了28.6萬件,第一輪督察共問責了1.8萬人,可以說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經濟效果、環境效果和社會效果。

此外,這十年也是監管執法力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顯著的十年。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21年,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是新環保法實施前的1.6倍。2013—2021年,人民法院審理的以污染環境罪定罪案件年均超過了2000件。新環保法實施以來,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行政拘留和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等五類案件已達17萬多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