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9月底,華晨中國即將停牌滿18個月。如果屆時仍未達到復牌要求,華晨中國將面臨摘牌風險,同時港交所也可能給予該公司短時間補救期限。

華晨中國復牌迫在眉睫,但是母公司華晨集團財務狀況不明,導致進度一再拖延。

按照港交所復牌指引,華晨中國在去年已委託羅申美諮詢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獨立調查,並在2021年11月和2022年8月分別發佈了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從2019年起,華晨集團高層繞過上市董事會,直接指示華晨中國六家子公司進行未授權擔保、存款質押擔保,導致華晨中國與華晨集團及外部企業有高達526億元的未準確入賬財務往來。因這些違規操作,華晨中國預計總受損金額爲82.5億元。

儘管華晨中國已經逐項完成復牌要求,並在近期補發了2020年和2021年年度業績報告,但能否通過還是未知數。

據財新報道,參與獨立調查的羅申美表示,獨立調查存在部分限制條件,例如訪談沒有覆蓋全部涉及到事件的銀行,華晨中國一些子公司文件也存在缺失。獨立審計師對華晨中國2020年綜合財務報表不發表意見;對2021年財報綜合財務表現及綜合現金流不發表意見。

華晨中國自身業績狀況也不明朗。從連續發佈的三年業績報告來看,華晨中國營收在逐年下滑。

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華晨寶馬營收分別爲31.23億元、21.42億元和5.58億元,同比下滑19.13%、31.42%和63.46%。

華晨中國過去的收益來源有三部分:一是通過華晨寶馬和華晨雷諾金盃銷售汽車;二是華晨東亞汽車金融提供金融服務;三是寧波裕民和綿陽瑞安兩家子公司的零部件銷售。

對於今年營業收入的大幅下滑,華晨寶馬在財報中解釋,華晨雷諾金盃汽車有限公司正進行重整,華晨中國已喪失對該公司的控制權,故沒有將華晨雷諾金盃財務報表綜合入賬。另受上半年上海疫情影響,華晨中國子公司華晨東亞汽車金融的收益也有所減少。

華晨雷諾金盃前身爲瀋陽華晨金盃汽車有限公司,後由華晨集團和雷諾汽車成立的合資公司,主要生產銷售輕型商用車。但成立四年時間裏,合資公司先後暴露出管理混亂、產品銷量銳減、後續產品規劃停滯、經銷商退網、零部件斷供、人才流失等諸多問題,最終在2021年末申請破產重組。

界面新聞此前報道,鑫源集團或將接手華晨集團所持有的金盃汽車股權,成爲金盃汽車第一大股東。但最新消息顯示,華晨集團重整草案未獲債權人會議通過,金盃汽車前路仍撲朔迷離。

華晨中國最主要的盈利來源是合資公司華晨寶馬,但自今年2月,華晨中國向寶馬集團出售25%股本權益的協議正式生效,華晨中國所獲得的利潤大幅縮減。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華晨寶馬爲華晨中國貢獻的純利從81.39億元下滑至23.80億元,同比減少70.8%。

華晨中國的母公司華晨集團也深陷泥沼。據《證券時報》統計,截至2022年6月1日,共計6029家債權人向華晨集團管理人申報了債權,金額合計577.18億元。此外,還有債權人未申報債權(賬本記錄在案)132.94億元,以及無須申報的7.86億元的職工債權,三者合計負債達到717.98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