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哲 北京報道

在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術成爲業界關注的焦點,衆多能源、化工企業紛紛將CCUS作爲減碳的重要方式加以應用。

9月9日,霍尼韋爾與中國中化旗下聖奧化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奧化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中國經營報》記者從霍尼韋爾方面獲悉,霍尼韋爾將爲聖奧化學清潔煤制氫及碳捕集利用示範項目提供先進的工藝技術及服務,共同推動清潔煤制氫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和經濟性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及商業化推廣。

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劉茂樹表示:“此次合作是霍尼韋爾碳捕集技術在中國的首次佈局。霍尼韋爾正在與很多其他企業探討推廣類似的技術,並在鋼鐵、水泥和電力等領域推動技術嘗試。”

市場空間巨大

在碳中和推動下,CCUS技術迎來蓬勃發展。CCUS是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集提純,繼而投入新的生產過程進行再利用和封存。

在碳中和進程中,清潔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當前我國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爲主,因此,CCUS技術的出現具備相應的歷史必然性。

8月29日,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正式注氣運行。項目正式投產標誌着我國CCUS產業開始進入技術示範中後段——成熟的商業化運營。

通過運用CCUS技術,該項目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00萬噸,相當於植樹近900萬棵。中國石化方面表示,項目投產將爲我國大規模開展CCUS項目建設提供更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技術數據,有效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作爲減碳固碳技術,CCUS已成爲多個國家碳中和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發佈的《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現狀2021》中提到,全球CCUS項目連續四年呈向上趨勢,總捕集能力增長了32%。2021年新增71個CCUS商業項目,使全球CCUS商業項目增加到135個。其中27個項目已進入運行,每年捕集能力達4000萬噸。

從國內情況來看,2021年,陝西燃燒後捕集CCS(碳捕集封存)項目、珠江口盆地的中國首個離岸封存項目已投入運行,中國首個百萬噸級二氧化碳驅油項目齊魯石化-勝利油田CCUS項目開工建設,長三角首個20萬噸級CCS驅油示範項目完成建設。

全球碳捕集封存研究院首席執行官傑拉德·丹尼爾斯(Jarad Daniels)曾預測,到本世紀中葉,CCUS年產能將從4000萬噸增長至數十億噸。預計未來30年,該產業需要6550億美元至1.28萬億美元的投資。各國氣候政策的提出、各大企業零碳戰略的制定、全球CCUS技術網絡的強化、藍氫能源的發展、負碳技術的商業前景等因素,爲CCUS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強大動力。

談及CCUS,中國石化方面表示,CCUS可以實現石油增產和碳減排雙贏,是化石能源低碳高效開發的新興技術。實踐證明,發展CCUS可以較大幅度提高低品位資源開發利用率,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撐。

記者注意到,2022年6月,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科技支撐碳達峯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中提到,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爲重點,開展CCUS與工業過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術研發及示範;着眼長遠加大CCUS與清潔能源融合的工程技術研發,開展礦化封存、陸上和海洋地質封存技術研究。

面臨諸多挑戰

事實上,碳基燃料在使用過程中,想要實現碳中和,就會伴隨碳捕捉。煤炭仍是當前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也是最主要的碳排放來源。

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受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條件、能源資源稟賦及消費結構等因素影響,CCUS技術將成爲中國履行應對氣候變化責任、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控制總體減排成本的重要技術路徑之一。”

當前,我國CCUS正處於工業化示範階段,部分關鍵技術仍與國際先進水平有所差距,不同地區的陸上封存潛力差異較大,面臨諸多挑戰。

同環保設備一樣,對於企業而言,加入CCUS設備對其成本的增加是毋庸置疑的。此前,亞洲開發銀行以600兆瓦常規粉煤發電廠測算,安裝CCUS設備之後,電廠初投資增加24%。

同時,記者注意到,當前CCUS項目面臨着應用成本高、技術不成熟和封存安全性不足等問題。

劉茂樹坦言,當前對於CCUS技術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經濟性。

劉茂樹建議,隨着我國“雙碳”目標的提出,包括化工行業在內的碳密集產業對低碳減排解決方案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多種創新技術不斷湧現。其中,可將煉油廠或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從源頭上捕獲並進行儲存的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成爲助力實現行業低碳轉型的選擇之一。鑑於CCUS技術目前的較高成本,將該技術納入清潔能源技術範疇統籌考慮,並率先運用在清潔能源等相關領域,是實現CCUS技術落地的方式之一。例如將制氫技術與CCUS技術有機結合,在制氫過程中增加碳捕集和封存應用,在擴大氫能產能的同時,促進CCUS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記者瞭解到,目前主要的CCS/CCUS技術路線包括燃燒前、燃燒後以及富氧燃燒捕集技術。而這三種路線在應用過程中的成本效益優劣並不明確。由於受到地殼特徵影響,如何規避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的泄露風險也是一大難題。

此外,CCUS的適用性和安全性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由於地質限制,有些地區不適合做大規模碳封存。國內一些適合做碳封存的地區,比如中國西北,相比國內其他地區工業佈局比較少。而南方地區工業佈局多、發展快,相對來說更需要推進CCUS技術應用。”劉茂樹說道。

縱然面臨諸多挑戰,我國碳中和大勢已經不可阻擋。《實施方案》中提到,聚焦(CCUS)技術的全生命週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力爭到2025年實現單位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比2020年下降20%,到2030年下降30%,實現捕集成本大幅下降。

同時,巨大的市場空間讓多家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CCUS領域。

2022年9月9日,霍尼韋爾與聖奧化學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記者從霍尼韋爾處獲悉,霍尼韋爾將爲聖奧化學清潔煤制氫及碳捕集利用示範項目提供先進的工藝技術及服務,共同推動清潔煤制氫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和經濟性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及商業化推廣。劉茂樹向記者講道:“此次合作是霍尼韋爾碳捕集技術在中國的首次佈局。我們也正在與很多其他企業探討推廣類似的技術,並在鋼鐵、水泥和電力等領域推動技術嘗試。”

2022年6月,中國石油發佈的《中國石油綠色低碳發展行動計劃3.0》中,將其綠色低碳發展行動分爲三個階段。而在中國石油綠色低碳發展行動“三步走”過程中,CCUS貫穿始終。按照計劃,2035年中國石油埋存能力將超過1億噸,2050年形成引領CCS/CCUS產業發展的能力。

中國石化同樣聚焦於CCUS。2021年,中國石化捕集二氧化碳量已達到152萬噸。記者從中國石化方面獲悉,“十四五”時期,中國石化將加大建設力度,實現CCUS產業化發展。截至目前,中國石化已實施二氧化碳驅油項目36個,爲CCUS技術快速發展規模應用奠定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