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看病難問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佈局是關鍵舉措。

衛生健康事業十年征程

在過去這10年,我國衛生健康工作得到長足進步,其中一個關鍵數據就是人均預期壽命由74.8歲增長至78.2歲。在這背後,既有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5.4億增加至13.6億的影響,也有全國醫療機構數增長8%、牀位數增長83%、衛生人員數增長62%的推動。

但是,新的時期,衛生健康事業面臨新挑戰。其中一個關鍵是,國內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未來,中國人如何迎來一個更健康的老齡化社會?(陳潔)

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闖過了重重“難關”,“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加速破解。

一組數據,勾勒出衛生健康事業十年間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首先,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由74.8歲增長至78.2歲,人民羣衆健康獲得感不斷增強。

其次,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5.4億增加至13.6億,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所佔比重由34.34%下降爲27.7%,醫藥負擔顯著減輕。

再次,全國醫療機構數增長8%,牀位數增長83%,衛生人員數增長62%,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數從343.7萬人增加到443.2萬人;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醫療服務的便利性與可及性進一步提升。

最後,我國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國家消除瘧疾論證;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從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15.3%;重點地方病區縣總體控制,消除率達到99.9%;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25元提高至84元,公共衛生防護網築牢織密。

在“十四五”期間,圍繞“看病難、看病貴”兩大痛點,國家將再出實招。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將覆蓋全國所有省份,遴選建設120個左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推動實現“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疾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藥品耗材帶量採購、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跨省異地就醫結算等舉措將往縱深邁進,切實減輕人民羣衆看病就醫的經濟負擔。

福建三明醫改操盤手詹積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建設新時代健康保障體系,重在明確政府辦醫責任、發揮醫保基礎槓桿引領作用、建立以緊密型醫共體爲代表的健康管護組織、完善健康效益考評監督機制。

破解區域醫療資源分佈不均

“大城市的大醫院人滿爲患,小醫院門可羅雀”,曾幾何時,這是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城鄉、區域之間分佈不均衡的直接寫照。

解決看病難問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佈局是關鍵舉措。圍繞“大病不出省”的目標,國家層面正在積極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副司長孫志誠此前在發佈會上介紹,截至2022年6月,3批共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實施,覆蓋20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0個項目共規劃設置牀位超過6萬張,有效緩解了優質醫療資源緊張的局面,填補了有關地方在腫瘤、心血管、呼吸、兒科等專科能力方面的短板弱項。

在2017年,北京兒童醫院與鄭州市政府正式共同託管河南省兒童醫院。創建我國首個“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自成立以來,該院在河南省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53項。2021年,收治兒童罕見病1200多例,同比增長25%,並創下了救治500克體重兒的全省紀錄。

鑑於此舉,跨省就醫的流向得到了初步改善。截至2020年底,整個河南省前往北京兒童醫院就診的門診人數下降63.1%,住院人數下降51.3%。

圍繞省域內的就醫難題,2022年7月,在國家衛健委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曾表示,要進一步發揮地市級醫院的醫療救治主力軍作用,並通過城市三級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實施“千縣工程”等舉措提升縣級醫院能力,努力讓患者在市縣範圍內就能得到比較優質的醫療服務。

基層則是醫療衛生事業的網底。許樹強在上述發佈會上表示,十年來,我國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達到服務能力標準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佔比53%,全國累計建成社區醫院2600餘家,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率超過90%。

“原來看病得到縣城去,往返至少一天,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掛上大夫的號。”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鄣吳鎮的老黃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2019年,經歷了肺腫瘤手術的他與縣人民醫院的王永照醫生結下了深厚情誼。但術後需要定期複診,路途不便給他帶來了一定困擾。如今,隨着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穩步推進,王永照每週定期帶領團隊到鄣吳鎮衛生院坐診,老黃的煩惱迎刃而解。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啓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確定了754個試點縣。在2021年底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聶春雷指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重點是圍繞建設責任共同體、管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實現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人、財、物、事”統一管理,形成縣域一盤棋、管理一本賬、服務一家人。

2022年9月6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則對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作出進一步部署。會議指出,要重點強化縣域內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和佈局優化,合理配置鄉村醫療資源。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統籌解決好鄉村醫生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問題,打造一支專業化、規範化的鄉村醫生隊伍。要提高農村地區醫療保障水平,強化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功能,加強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加快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爲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切實減輕疾病經濟負擔

在破解看病貴問題方面,醫保部門付出了諸多努力。

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已經在我國建成。十年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由5.4億增加至13.6億,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隨着參保規模的擴大,報銷比例也正持續提高。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是新農合建立之初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的兩倍;封頂線達到所在統籌地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居民醫保的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億城鄉居民。

自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藥品耗材帶量採購便作爲重點工作積極推進。2022年7月,在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副司長李淑春表示,目前已密集推進了7批國家組織藥品集採,覆蓋294個藥品,並聚焦心內科和骨科開展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採。

“從改革的成效看,集採有力地促進了藥品耗材價格迴歸合理水平。國家組織藥品的集採平均降價超過50%,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的集採平均降價超過80%,累計節約費用在3000億元左右。”李淑春說。

2022年9月8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通知,要求由四川省醫保局牽頭組建種植牙耗材省際採購聯盟,各省份均應參加,且劃定了4500元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控目標。羣衆普遍關注的種植牙正式被納入集採範圍。

集採擠壓的水分,也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鋪設了空間。在國家衛健委2022年7月召開的發佈會上,許樹強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指出,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重在解決水平、結構、來源、分配方式四大問題。要大力推廣福建省三明市醫改經驗,完善公立醫院外部經濟政策,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路徑,常態化、制度化推進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採購,騰出的空間用於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支持醫院優化收入結構,爲薪酬制度改革拓寬經費來源渠道。

隨着集採深入推進,醫保藥品目錄的動態調整機制亦逐步完善。2018年以來,四年累計調入507種,調出391種,目錄內的西藥和中成藥數量增加至2860種。其中將250種新藥納入目錄,平均降價超過50%。2022年的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將向罕見病患者、兒童等特殊人羣適當傾斜,已有344個藥品通過初步形式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間,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將全面啓動。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與DIP(按病種分值付費)兩種支付方式將實現統籌地區、醫療機構、病種分組、醫保基金四個方面全覆蓋。

在過往,醫保支付機制以按項目付費爲主,診療過程中產生的實際費用由醫保基金與患者“被動買單”,醫院使用的藥品耗材越多、開具的檢查越多,其收入就越高,容易誘發過度醫療行爲。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以病組或病種爲單位的醫保支付方式將設定支付“天花板”,使醫院在傳統時代的收入轉變爲成本,既能倒逼醫院提質控費增效,又能提升醫保基金的使用效能,同時減輕患者的疾病經濟負擔。

另外,針對羣衆跨省就醫報銷不便的問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基本實現每個縣至少有一家定點醫療機構能夠直接報銷包括門診費在內的醫療費用的目標。到2025年,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率將提高到70%以上;普通門診跨省聯網定點醫藥機構數量要達到50萬家左右;基本實現醫保報銷線上線下都能跨省通辦。

除卻破解看病難、看病貴兩大問題,十年來,以人民健康爲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加突出。9月7日下午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一級巡視員朱洪彪表示,國家以大健康理念爲引領,把預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體系,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開展醫養結合,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斷創新。

“醫改的最終目標,是要讓醫務人員從過去的希望病人越多薪酬待遇才能越高,轉變到希望病人越少越好,羣衆越健康收入反而越高,真正實現以健康爲中心。”詹積富說。

(作者:尤方明 編輯:陳潔)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