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9月19日訊(編輯 瀟湘)在俄烏衝突和歐洲能源危機的影響下,近幾周來有關歐洲製造業“大遷徙”的報道已屢見報端,而身爲“世界工廠”的中國,無疑也有望從中“分得一杯羹”……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本月初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德國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高達100億歐元,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本月早些時候,德國化工集團巴斯夫在湛江啓動了一個巨型綜合體生產項目;而更早之前,默克也宣佈中國首個OLED材料生產基地正式在上海浦東金橋落成並投入運營。

這些大型製造業企業橫跨歐亞大陸的佈局,顯示出在疫情和地緣局勢導致的全球供應鏈衝擊下,越來越多的歐洲公司正嘗試加大中國供應鏈本土化的投資。那麼,歐洲企業當前的對華投資環境變化,究竟呈現出哪些新趨勢呢?

研究機構Rhodium上週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就顯示,歐洲的投資眼下正變得更加集中,無論是從參與投資的企業、它們所經營的行業、還是投資來源地來看,皆是如此。

巨頭加大籌碼

Rhodium對過去10年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核心趨勢進行了回顧,得出了一個明顯的趨勢變化:歐洲少數大企業正佔據了越來越多的對華投資份額,尤其是幾家德國巨頭……

例如,在過去四年裏,每年在華投資最多的十大歐洲巨頭,已經佔到中國所有歐洲直接投資總額的近80%。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大衆、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以及化工集團巴斯夫集團,在中國的投資處於領先地位,從2018年到2021年,僅這四家公司就佔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34%。

這一趨勢在今年很可能變得更加明顯。德國巴斯夫集團近期在中國廣東湛江啓動了一項價格100億歐元的巨型綜合體生產項目,目標是建設一座世界級化工一體化基地。這是迄今爲止巴斯夫在中國最大投資規模的項目,也是國內首個達到6萬噸級塑料化合物生產規模的綜合體。

聚焦五大行業

歐洲的投資也正開始變得更加集中於少數幾大行業,尤其是高端技術製造產業。

汽車、食品加工、製藥/生物技術、化學品和消費品製造在內的五大行業,目前佔到了所有歐洲對華直接投資比例的近70%,較前幾年65%的份額進一步提升。

在這些行業中,汽車行業的表現尤爲突出。該行業近兩年一直佔所有歐洲對華直接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今年上半年,這一比例甚至要更高,因爲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已將其在中國合資公司——華晨寶馬的股份從50%增加到75%,其他歐洲汽車製造商也紛紛將資金投入到中國新的設施建設中,以趕上電動汽車的轉型浪潮。

四國搶佔蛋糕

最後,就投資來源國而言,歐洲對華直接投資也已變得更加集中。過去4年,德國、荷蘭、英國和法國這四個國家,就平均佔到了歐洲對華投資總額的87%,而在過去10年,這一比例爲69%。

其中,德國是增長速度最爲突出的投資國,過去4年佔歐洲對華投資總額的43%,而在過去10年這一比例僅爲34%。2018年,德國企業在歐洲對華投資中的佔比一度超過了五成。

這一趨勢是由多重因素推動的:德國企業較早進入中國市場,它們在中國的存在幾十年來得到了中國政府部門的積極鼓勵和幫助;德國企業通常分佈於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和工程行業,這意味着更容易出現大額固定投資;在過去10年裏,它們已頻繁活躍於那些中國增長最爲強勁的行業,近水樓臺先得月。

對華投資究竟有何吸引力?

Rhodium指出,歐洲始終保持穩定的對華投資規模增長,主要是出於三個方面的考量。

首先,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創造了巨大的利潤,並相信儘管可能有着經濟和地緣政治方面的阻力,中國市場仍然將有利可圖。

其次,這些公司認爲它們必須繼續維持在中國投資和產品開發,以保障過去投資的價值,並在與日益具有創新性的國內對手較量時保持競爭力,例如在電動汽車等領域。

第三,這些公司正試圖通過加大中國本地化投入,來使其在中國的業務免受不斷上升的全球風險的影響,這一做法也得到了中國當局的積極鼓勵。

當然,Rhodium也提到了目前歐洲對華投資中幾個不太好的現象。例如,儘管部分歐洲巨頭仍然受益於中國的增長需求,但在歐洲對華投資中,服務投資明顯缺失。此外,小規模的歐洲企業對華投資以及歐洲企業對中國企業的收購出現顯著減少。

根據中國商務部早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98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3%。其中,來自德國的投資在這七個月期間同比增長了23.5%。

此外,今年1-7月,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32.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長33%,全國吸收高技術產業外資增速是外資平均增速的1.9倍,充分顯示中國外資行業結構的優化、外資質量的提升。

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所 (MERICS) 首席經濟學家Max Zenglein表示:“儘管存在增長風險,但不應低估中國市場仍然能提供的重大機會。看起來歐洲企業還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所提供的機遇,爲供應鏈多元化付出代價。

德國聯邦議院前副議長、前聯邦內政部長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也表示,德國企業對在華經營感到“很舒服”,希望參與到蓬勃發展的中國市場中去。“德中兩國如果脫鉤,不可能不對雙方造成經濟損失,兩國也沒有任何理由脫鉤!”他同時表示,當下德國政壇和社會對中國最大的誤解就是“試圖把中國納入到一個歐洲中心視角的世界”。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巨大的市場規模、相對低廉的製造成本優勢,對全球尤其是歐洲企業而言本身就具有着巨大優勢,尤其是在眼下歐洲面臨歐洲能源危機的大背景下,誰又能真正忽視這樣一個誘人的聚寶盆呢?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