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論:金融科研產業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國家高新區示範引領作用

金融、科研、產業深度融合是一個完整體系鏈條。

日前,科技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十年來國家高新區總體發展情況。截至目前,國家高新區總數達到173家,較2012年增加84家,爲創新發展貢獻了“高新力量”。

“貢獻”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很多,但高速、高效、高智體現了其基本特徵。從高速上說,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至2021年的15.3萬億元,增長1.8倍。從高效上說,2021年,國家高新區以全國2.5%的建設用地創造了13.4%的GDP。從高智上說,國家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預計今年年底可達40萬家。截至7月31日,今年科創板上市企業新增64家,累計達到442家。

正如科技部相關負責人在發佈會上所說,十年來,國家高新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持續支撐國民經濟健康良性發展。

近期,國務院相繼批覆建設長春、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信陽、克拉瑪依、遵義、滁州4家省級高新區升級爲國家高新區。到“十四五”末,國家高新區數量將達到220家左右,實現東部大部分地級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級市基本覆蓋。

國家對高新區寄予厚望,其示範引領任務更重。要承擔起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業、力爭開闢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等責任。

首先,國家高新區要充分發揮科研資源集中的優勢,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創新突破。

目前,國家高新區聚集了84%的國家重點實驗室、78%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由此帶來的是科研人才的聚集。這種科研創新高地效應催生了很多重要的科研創新成果。十年來,國家高新區在量子信息、高速鐵路、北斗導航、國產大飛機、5G通信等國家戰略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參與蛟龍號研製、神舟十四號發射、新冠疫苗研發等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國家高新區以後還有更多的突破空間,目標要瞄準我國現在在高新技術領域存在的短板,也就是“卡脖子”領域,比如集成電路、生物製藥等。無論對高新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專門科研機構,還是對高新區的重點企業來說,找準方向、奮力突破都十分重要。

其二,要更加充分調動各方面科研創新投入的積極性,讓同頻共振效應產生出更多的實際成果。

除了國家的持續投入,企業投入成爲重要基礎。數據表明,十年間,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了3.7倍,2021年首次超過1萬億元,佔全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的48.2%;國家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十年增長了6.4倍,從2012年的不足2萬家,增至11.5萬家。這麼高的研發經費投入增長速度,這麼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實現資源高效整合一定可以煥發出更大活力。

其三,要實現科研創新成果的快速轉化,爲國家高新區產業發展提供動力。

在這個方面,金融、科研、產業深度融合是一個完整體系鏈條。沒有金融的支持,科研創新就沒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除了基礎研究等之外,科研部門產出的成果如果沒有市場價值也就會被束之高閣、成爲廢紙;沒有有效的成果轉化機制,上述兩個方面也就缺少了重要基礎。

今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定向支持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並首次單列預算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來自科技部上述新聞發佈會的信息表明,現在,國家高新區集聚了9469家創業風險投資機構和6759家科技金融服務機構,是我國天使投資、風險投資最活躍的地區。這些都是金融科研產業深度融合的體現,也是國家高新區繼續貢獻“高新力量”的途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