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付樂 冉學東 北京報道

2022年9月,我國“雙碳”目標提出恰滿兩年。作爲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工具,金融業的作用不可估量。2022上半年中國綠色金融市場的整體規模已突破20萬億元大關。

在綠色金融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消費金融機構在線上化層面開啓了綠色信貸的初步實踐。其中,中信消費金融於近期發佈了ESG報告,這也是消費金融行業的第三份ESG報告。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9月20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消費金融公司披露的ESG報告中,綠色信貸成爲業務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節能減排、鄉村振興、普惠金融、消費者保護等方面成爲了企業內部治理與戰略規劃的關鍵詞。

線上化成切入點

隨着企業對ESG評級的愈發重視,已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開啓了綠色低碳實踐,中信消費金融、馬上消費、捷信消費金融相繼披露了ESG報告。

中信消費金融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中信消費金融打破地理區域限制,拓展全線上化服務,構建起以數據和數字技術驅動的綠色低碳輕資產模式。”

截至去年底,中信消費金融累計爲830萬人提供全線上無紙化服務,僅2021年全年使用電子簽章及電子合同2000餘萬份。

馬上消費披露的ESG報告顯示,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技術,在客戶服務方面累計減少碳排放量1182.70噸,在貸前、貸中、貸後各個環節中實現無紙化、線上化服務,累計減少碳排放量52.73萬噸。

捷信ESG報告顯示,當前,捷信80%的業務均通過移動端開展,併成功爲15萬零售合作伙伴提供O2O業務服務。到2025年,捷信將通過其綠色能源轉換項目將1300萬千瓦時的電力轉化爲綠色能源,相當於減少碳排放10205噸。

此外,在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方面,中原消費金融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通過爲消費者提供全線上的信貸服務,推動全業務流程無紙化,推廣自助辦單、電子簽單,摸索符合實際需求的低碳數字化業務模式。二是通過各種活動,不斷向用戶普及綠色金融理念,開發綠色產品,推出首次借款用戶可享“7天無理由還款”權益,鼓勵用戶適度消費,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王遙表示,消費金融機構可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化的運營經驗,搭建風險可控的產品體系,結合消費觸點、消費內容、消費場景等要素,爲個人用戶打造多場景、全渠道、全方位的小額消費貸款服務。

消費金融ESG想象空間巨大

當前,消費金融公司通過金融科技等手段,加大對節能低碳、清潔環保等產品的信貸服務力度,將綠色信貸作爲業務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金融科技和數據創新爲綠色數據採集、環境風險預警與流程管理、環境信息披露等場景提供支撐。”王遙表示。

在踐行綠色金融層面,消費金融公司出臺針對受疫情及自然災害影響羣衆的延期還款、息費減免、徵信保護、停止催收等系列方案,採取多種措施緩解還款壓力。同時,消費金融公司推出鄉村消費金融產品創新,並藉助金融科技線上引流的方式,幫助農戶解決部分農產品在特殊疫情時期的滯銷問題,對推動我國鄉村全面振興起到了助力。

行業普遍認爲,線上化只是一個開始,通過數字化推動消費金融行業的變革升級,將催生更大的想象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金融的場景呈現出零星、分散的特點,如何將用戶的個人消費行爲與綠色金融服務掛鉤,是消費金融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

在王遙看來,未來消金機構可考慮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爲用戶搭建“個人碳賬戶平臺”,尤其針對小微企業、農戶等普惠金融重點羣體構建合理的碳排放覈算機制、完善碳覈算方法,使碳減排和碳匯效應可計量、可跟蹤,以解決普惠金融普遍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今年以來,包括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在內的數十家銀行開始試水個人碳賬戶,激勵用戶踐行綠色行爲。例如,利用綠色行爲兌換綠色權益,通過步行或單車出行積累“綠色能量”,以綠色能量兌換單車或公共交通優惠券。

此外,王遙還建議,也可以將用戶節能減碳行爲量化爲碳積分並配置相應權益,基於此提供貸款額度升級、分期福利等激勵機制,解決消費者難點。

有觀點認爲,目前推進ESG信息披露無疑意味着消金公司經營成本的增加,所以做好成本與效益的協調成爲當下一大痛點。

馬上消費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我國在ESG層面存在信息披露標準及評價體系尚未統一規範的問題,而境外機構的信息披露和評價標準在有些方面不太符合我國國情,難以直接滿足我國的可持續投資實踐需要。“建議進一步完善ESG評價體系頂層設計,推動量化可比的ESG信息披露框架指引性文件出臺。”上述負責人稱。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日前表示,可持續信披可以根據發展需要進行漸進性的安排,在不同的披露要求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對於一些影響力較大的企業,應該做好帶頭作用,促進可持續信息的披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