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財經 

作者 | 何子維

編輯 | 莫奈

多元化能夠成功嗎?

在商業歷史的長河裏,不斷有勇士挑戰這個命題,但大多數都淪爲該命題之下失敗分母的一份子。

作爲“太極發燒友”,郭廣昌花了30年時間,爲復星帝國的多元化打創了一套剛柔並濟的拳法,也讓他自己在短短6年時間內,從一位名校老師一度逆襲成爲上海首富,算是該命題爲數不多的例外。

如今,例外會不會遭遇意外,現在輪到郭廣昌作答。

01

跑路與出事——它們似乎像一對孿生兄弟,常常一同在財經新聞裏露出。

由於其釋放出的巨大危險信號,比如留下一屁股的爛賬或一家搖搖欲墜的企業,總是惹得投資人、打工人和過路人停下來,皺緊眉頭,持續打量。

尤其是被冠以“某某系”、被當作孿生兄弟的企業時,就意味着,惡性連鎖反應升級了。一旦傳言坐實,坍塌的面積必將擴大,受傷的範圍也必將擴大。

一旦傳言是假的呢?着急的,就該輪到企業經營者了。畢竟,能夠被別人視爲孿生兄弟,那麼,影響企業聲譽,造成市場恐慌,沒一個漏得掉,甚至其級別可能就是災難極的。

最近,沒有人比“復星系”的郭廣昌更瞭解這種苦味。這位“中國巴菲特”罕見發聲,對“兄弟二人”發起反擊。

9月13日下午,郭廣昌先在社交媒體上說自己跑了半個地球,剛出差回到上海,並強調“作爲一家植根中國的企業,中國永遠是復星最重要的根據地”。

事實上,復星講求“中國動力與全球資源”雙輪驅動,佈局上有一半的產業和員工在國外,那麼,企業的經營者去國外出差,這點無可厚非。

跑路?被否認了。

但短短時間裏,復星股價還是經歷了過山車。

截至9月14日收盤,復星系的上市公司股價幾乎全線飄綠。復星國際跌近7%,復星旅遊文化和捨得酒業分別跌超6%和5%,復星醫藥豫園股份等也紛紛跟跌。

等到郭廣昌反擊後,市場也馬上想明白了,股價停止狂瀉,逐漸回彈。

放在平時,這不過是場誤會、是個流言,解釋清楚也就作罷,就像二級市場的表現一樣。但僅僅兩天後,9月15日,郭廣昌發了一條長文,表示要起訴彭博社,稱其一篇有關“監管部門摸底調查復星”的報道,是子虛烏有。

復星官網也似乎在佐證這一點。其中一條信息顯示,9月14日,復星拜會北京市國資委,雙方就有關合作情況進行了工作交流。

出事?也被否認了。

但即便如此,郭廣昌和復星系顯然意識到了,兩篇正能量的反擊沒能止住外界對復星的猜慮。

那是因爲,人們注意到:今年以來,復星減持資產的動作不斷。

據鹽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僅9月份上半月,復星的減持動作就已經宣佈了5筆。如果估算,在這幾筆資本的騰挪中,復星套現總額約百億。

甚至復星醫藥也沒能躲過被減持的命運。要知道,這是自優質的白馬股復星醫藥1998年上市以來,復星高科技作爲控股股東的第一次主動減持。

套現如此密集,人們不得不擔憂復星流動性的壓力。隨着這個擔憂的加深,人們不得不想弄清兩個問題。

一是,復星到底多缺錢,也就是其債務負擔如何?

二是,復星能不能還錢,也就是其償債能力如何?

財報給出一個答案。

根據復星國際發佈的截至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2022年上半年,復星國際的總資產爲8496.85億元,總負債爲6511.57億元,負債率爲76.64%。

面對這個龐大的數字,唱衰復星的論調一度甚囂塵上。

但復星卻另有說法。

9月14日上午,復星國際執行總裁、CFO龔平向媒體解釋道,所謂6000多億的債務,誤解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復星國際中的保險業務,本質是承保,負債率較高,所以合併報表口徑導致總債務較高;

另一方面,復星上市主體報表上體現的總債務,是包括集團所有並表子公司的債務,比如豫園股份、復星醫藥等,這些並表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主體,其債務本不由復星集團承擔。

按照龔平的說法,減掉以上兩個方面,真正歸屬復星國際的負債,其實只有1000億元,而相對應的總資產是2700億元。

短期來看,復星的債務和償債兩個問題,應該是可解的。

那麼,長期呢?

02

在這輪去槓桿的經濟週期裏,放眼整個市場,幾乎找不到高舉擴張大旗的企業。

正如前段時間任正非提出的“寒氣說”,刺破了上半年的市場不再向外舒展,而向內收縮的現實。

對復星來說,多項資產規模減持,可能是一次順勢而爲的調倉。復星國際聯席CEO陳啓宇曾有這麼一個自辯:“不是長期主義的,或者核心能力不那麼強的產業,自然就褪去了,持續調整每一個產業的發展策略,是內部的永恆常態。”

沒錯,持續調整是企業永恆的常態,尤其是對於像復星這樣將多元化做到極致的企業。

關鍵是,調整之後,怎麼幹。

從結果來看,很多企業在砍掉一些項目後,很快會用套現得到的資金再用於擴表、加槓桿,去不同賽道上買買買。

若是做好了,自然有機會博得更高收益。

若是做不好,則充滿風險。

這個風險劇本又是如此相似:初期賺錢-快速擴張-短期資金融通-再快速擴張-資金鍊條緊張-負債-狂賣-潰敗。

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企業經營者看了劇本的開頭,就前仆後繼地上演擴張。

原因很簡單——經不起多元化的誘惑,耐不住專業化的寂寞。

關於多元化還是專業化,要說爭論,有一個繞不過的企業家,“巨人”史玉柱。

1990年代,史玉柱以電腦軟件發了家。第一桶金的成功讓人有些膨脹,史玉柱產生了自己就是“巨人”的錯覺,公司戰略開始向瘋狂的多元化轉移,並一發不可收拾。

一時間,巨人的肚子裏除了電腦相關的軟件、硬件,還不斷塞滿了保健品、化妝品等數十個行業的產品。

巨人被“活活撐死”的結局我們並不陌生,它被寫進企業大敗局作爲典型案例,警示後來者:多元化的雙面性。

就在1977年巨人倒塌前,步步高電子公司的創始人段永平忠告史玉柱不要盲目多元化:“做企業就好像高臺跳水,動作越少越安全。”

這是一個絕妙的比喻。

不可否認,高臺跳水的失敗,有外部的因素在干擾選手。比如當年,國外軟件企業進軍中國,史玉柱的軟件市場份額頻受挑戰。

放在今天,外部的因素也同樣在起作用,比如,疫情導致了部分企業陷入危機。

但近兩年,有關高臺跳水因動作過多、能力過小而失敗的企業,我們見過的還少嗎?它們失敗的原因,是多元化經營戰略沒能奏效。

要知道,多元化,就像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裏,可以幫助企業分散風險;也面臨不確定性增加的風險,等到部分業務的失利、組織管理的混亂等情況出現,企業都將被拖入困境。

不是沒有多元化成功的例子,但是對於企業經營者或者創業者來說,失敗的教訓遠比成功的經驗更值得汲取。

因爲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那些成功的案例裏,暗藏了多少僥倖的機會主義。而那些失敗的案例裏,則充斥了“出事就跑路”的擺爛者。

話說回來,在史玉柱這段悲情故事裏,漏掉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當年,段永平還對史玉柱說:“在中國,多元化的企業除了復星之外,成功的沒幾個,搞多元化百分之百失敗。”

從時間上來看,段永平對復星的判斷,已是20多年前了。

20多年白馬過隙,關於多元化和專業化,爭論不休。

而在20多年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復星一直是穩健的代表,是多元化業態成功的典範。

2020年11月6日,上海,第三屆進博會-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展館,復星醫療(FOSUN HEALTH),達芬奇SP手術機器人

有媒體曾報道過,郭廣昌的案頭書是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這本書在復星內部也是人手一本。

從一片雪花開始,復星慢慢積攢,沿着一條坡道滾了整整30年後,已經變成了一個無比龐大的雪球。

當唾手可得的紅利褪去後,輕鬆的下坡不再,艱難的上坡剛剛啓程,巨大的雪球該如何權衡多元化的尺度?

太極講究“動作輕靈、重心沉穩”,或許郭廣昌他知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