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爲業界頭等大事

一位愛嚼檳榔的年輕人過世了。9月12日,微博廣場上開始熱議36歲歌手傅松於兩日前因患口腔癌病逝的消息。一條傅松在6月拍攝的短視頻廣爲流傳,他在視頻裏說,“我只是想用我的經歷告訴大家,檳榔真的很可怕。” 短短几天內,與“36歲歌手傅松因口腔癌去世”話題相關的微博就得到超過2.5億的閱讀次數。

幾天後,包括浙江義烏、四川成都、四川南充等地的市場監督管理局陸續要求當地的食品經營者“不得銷售食品包裝和標籤標識的檳榔及檳榔製品”,也就是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不應再按食品對檳榔進行監管”的要求逐漸在各地得到嚴格執行。

實際上,檳榔產業的去食品化監管已經持續了一年。2021年9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關於檳榔製品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依據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不應再按食品對檳榔進行監管”。

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檳榔研究中心主任吉建邦對《中國新聞週刊》說,一年以來,社會對檳榔產業消極認識增多,檳榔加工產業也在下滑,“當前的檳榔加工產業走向還處於探討階段”。

在醫學界,咀嚼檳榔會導致癌症的結論有衆多研究支撐,中華口腔醫學會更是在近幾年不斷號召公衆遠離檳榔。與此同時,檳榔已經發展爲湖南湘潭和海南的重要產業,規模發展至千億級,從業人數達到百萬級。

青年學者曹雨在2022年6月出版了《一嚼兩千年》一書,該書梳理了檳榔在中國兩千年來的流行史。在書中,曹雨說:“如何在維護公衆健康和發展經濟中間找到一個妥當的平衡點,是擺在政策制定者乃至當代中國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檳榔致癌”之爭

中國醫學界對檳榔導致的口腔病變進行系統性研究,始於1980年代。

1984年,現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科主任、湖南省口腔醫學會會長的翦新春在門診遇到一對姐妹,她們張口困難,口腔粘膜發白,診斷結果爲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OSF)。這對姐妹從事檳榔生意,每天都會嚼食檳榔。次年,翦新春在《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附二例報告)》一文中提到了這兩個病例,稱“到目前爲止,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的原因還不清楚……也可能與咀嚼檳榔有關”。

當時,丹麥口腔病理學家Jens Jørgen Pindborg到湘潭進行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考察,他提出,咀嚼檳榔可引起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根據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口腔醫學教授凌天牖等人在1993年發表的論文《335例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的臨牀分析》,1985年10月至1987年10月,在湖南省衛生廳的支持下,湘潭市口腔粘膜防治協作組對湘潭市11046人進行調查,共發現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335例,並且這335例患者都有咀嚼檳榔的習慣,證實了Pindborg的觀點。

到了1989年,在論文《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的臨牀研究》中,翦新春等人通過調查指出,經常嚼檳榔的人患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的風險遠高於他人。此後,醫學界有關檳榔與口腔病變之間關聯的研究越來越多。

2003年8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蒐集印度、巴基斯坦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篇研究報告,以及邀請16位專家研討後,正式認定檳榔爲一級致癌物。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佈致癌物清單時,也將檳榔果列入了一類致癌物。

中日友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一位醫生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檳榔之所以會導致口腔癌,是因爲檳榔中的檳榔生物鹼、檳榔鞣質、檳榔特異性亞硝胺和活性氧等活性成分和代謝產物有細胞毒性、遺傳毒性甚至直接致癌性。另外,咀嚼檳榔的過程中,由於檳榔中粗纖維較多,可能刺傷口腔、牙齦,堵塞牙縫,甚至引起發炎,導致口腔粘膜纖維化。口腔粘膜下纖維性變是一種癌前病變,可惡變爲口腔癌。

上述醫生說,近幾年,許多研究論文顯示口腔癌患者中咀嚼檳榔的比例非常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於2017年發表在《中國牙科研究雜誌》的一篇論文顯示,2006年至2016年,長沙5所醫院就診的口腔癌患者共有11882人,其中咀嚼檳榔者8222人,佔口腔癌患者的69.20%。

在檳榔是否致癌這個問題上,檳榔產業從業者的想法與醫學界截然不同。

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會長楊勳曾在2018年向媒體提供了一份《關於對“檳榔致癌”的不同意見及情況說明》,其中寫道,當初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檳榔爲一級致癌物的報告是以南亞、東南亞及中國臺灣地區的情況爲基礎做出的調查統計和結論,並未在湖南採樣,以這個報告來說湖南檳榔也致癌是站不住腳的。楊勳認爲,嚼食湖南檳榔與患口腔癌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多次致電楊勳,楊勳拒絕了記者的採訪。

一位海南檳榔種植企業負責人對《中國新聞週刊》說,已有的科學研究,基本是在說長期過量食用檳榔會導致口腔粘膜病變,“但是直到現在,檳榔的致癌機理還沒有弄清楚,如果真的把檳榔的致癌機理弄清楚了,能確認檳榔致癌,我們也不願意再去從事這個行業了”。

吉建邦是海南省檳榔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在他看來,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檳榔咀嚼塊、鮮檳榔果等檳榔製品列入一級致癌物,是基於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調查,2021年1月《柳葉刀·腫瘤學》雜誌發佈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爲檳榔鹼“可能對人類致癌”,是基於細胞實驗,“到目前爲止還沒有臨牀研究結論”。吉建邦認爲,當前,對於檳榔的基礎性、系統性科學研究還不深入,檳榔產品食用過程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原因、損傷途徑、損傷物質量效關係不清楚。

對此,前述中日友好醫院醫生認爲,目前對於檳榔致病原因的科學研究,體外實驗、動物實驗和分子生物實驗都有,再加上流行病學方面的調查,對檳榔致癌的研究能夠形成循證醫學的證據鏈。

湘雅醫院口腔科副主任、湖南省口腔醫學會副會長蔣燦華曾表示,癌症的發生是多因素導致的結果,目前檳榔致癌的病理機制尚不明確,“爲什麼得口腔癌、怎麼得的口腔癌,全世界都沒有解決。但是檳榔致癌這個是肯定的”。

儘管醫學界與檳榔產業界尚未就“檳榔是否致癌”達成一致,但公衆實際已逐漸形成“嚼檳榔不利於健康”的普遍認知。

在寫作《一嚼兩千年》之前,曹雨在田野調查中接觸的大量受訪者都表示瞭解檳榔是致癌物,“基本上是一個共識”。許多人對曹雨說,自己瞭解檳榔是致癌物的渠道是“在電視上看到有關報道”或者“在手機上閱讀到有關文章”。

曹雨在2020年11月19日至2020年12月1日之間發起了“檳榔認知程度調查”的在線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90份,在對檳榔的認知上(多項選擇),有64.4%的受訪者選擇了“會上癮的東西”,有51.9%的受訪者選擇了“致癌物”。曹雨總結,絕大多數人對檳榔的印象是“會上癮”的“致癌物”。

去食品化後的檳榔產業

儘管中國人認識檳榔的時間已經超過2000年,但人們現在所熟悉的工業化生產的食用檳榔,是近40年來檳榔產業演進形成的“果實”。

吉建邦說,檳榔產業發展的歷史脈絡分爲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處於20世紀70年代前,湘潭街頭的小貨郎走街串巷叫賣檳榔,遇到購買者,根據其口味現場加工製作;第二個階段處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特徵是前店後廠,湘潭食用檳榔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從業人員更專業,個別大店工業化特徵開始萌芽;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檳榔加工產業的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迅速發展,湖南出現了一批規模化檳榔加工企業,諸如口味王、賓之郎、皇爺、胖哥、小龍王等。

高速發展的檳榔產業,在2021年被絆了一跤。

2021年9月17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檳榔及其製品的通知》,明確要求自發布之日起,停止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宣傳推銷檳榔及其製品。

“檳榔廣告禁令”對檳榔產業造成了不小的衝擊。2022年上半年,湘潭市工信局在對全市檳榔發展產業進行調研後,發佈了一份報告,報告稱受上述事件影響,“皇爺、小龍王、伍子醉、賓之郎、胖哥等檳榔生產企業2021年下半年以來基本處於減產、縮小規模、保運轉的現狀,如皇爺食品二期項目已經暫緩建設”。

廣告宣傳對於檳榔企業的擴張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曹雨在《一嚼兩千年》中總結,湘潭檳榔在湘潭地區以外的流行始於21世紀的最初幾年,湖南衛視的電視廣告首次將湘潭檳榔推到全國電視觀衆的面前。2003年至2013年,檳榔企業大肆擴展市場,一衆檳榔企業紛紛在全國各大媒體上進行廣告宣傳,中國檳榔消費也在這10年間出現了幾乎翻倍的增長。

在曹雨看來,檳榔企業那些年的高調,對整個產業而言不是好事,“檳榔產業的策略應該是悶聲發大財,因爲只要大肆進行廣告宣傳,高調走入公衆視野,就會不可避免被提起檳榔致癌的問題”。

檳榔產業實際上有意變得低調。2019年3月7日,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布了《關於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曹雨認爲,這一舉措是檳榔產業“悶聲發大財”市場營銷策略的一種體現。不過,這一舉措沒有得到全部檳榔企業的嚴格遵守,直到廣電總局發佈“檳榔廣告禁令”,檳榔企業還在贊助《這!就是街舞》《吐槽大會》等熱門綜藝節目。

“檳榔行業幾乎沒有技術壁壘,所以銷售渠道和廣告營銷的競爭就會很殘酷。”曹雨說,高調做營銷,短期內對一、兩家檳榔企業是有明顯好處的,但是長期下去,整個檳榔產業就會危險。檳榔企業在爭相開展營銷攻勢、瘋狂擴張市場之後,等來了廣電總局的一紙“檳榔廣告禁令”。

不過,對檳榔企業而言,2021年的廣告禁令本身不是致命的,或者說其帶來直接的打擊有限。“檳榔廣告禁令”所預示的趨勢,對檳榔產業的影響或許更深遠。

曹雨認爲,“檳榔廣告禁令”是政府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對檳榔產業行使強制手段,未來可能有更多的限制手段陸續跟進。

“檳榔廣告禁令”後,第一份給行業帶來巨大震盪的文件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2021年9月26日專門向湖南、海南兩省市場監管局下達的《關於檳榔製品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這份通知指出“依據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不應再按食品對檳榔進行監管”。吉建邦說,過去,食用檳榔在《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的28大類中屬於“其他食品類”,現在國家層面把食用檳榔從28大類中的“其他食品類”中剔除,依法依規完成去食品化,檳榔產業去食品化後時代,檳榔製品身份急需研究。

2021年下半年以來,檳榔企業的食品生產許可證開始陸續到期。吉建邦說,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不再按食品對檳榔進行監管後,海南和湖南分別制定了新的標準,探索新的監管模式,“這是權宜之計”。

2021年10月8日,海南省市場監管局發佈的海南地方標準《檳榔》正式實施。2022年1月1日,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布了團體標準《精製檳榔》,代替《食用檳榔》,規定了精製檳榔的技術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和標籤、包裝、運輸、貯存等內容。在海南地方標準《檳榔》中,提到檳榔乾產品須標示警示語“長期咀嚼檳榔,有害口腔健康”,團體標準《精製檳榔》則提到,於包裝產品上醒目位置標註“長期過量咀嚼,有害口腔健康”。

“檳榔產業去食品化後,由於新的監管模式還在探索中,遲滯的行業法規,不統一的產品名稱,不完善的產品標準等系統性問題的出現,勢必給消費市場、消費者帶來強力衝擊,影響消費市場信心。”吉建邦說,今年的檳榔市場產值較去年同期下降約30%。

據吉建邦分析,未來三到四年內,檳榔種植產業、初加工產業和深加工產業都會面臨較大震盪,具體表現爲產品市場消費下滑,原料價格大跌,產業萎縮等。

檳榔產業何去何從?

從檳榔全產業鏈來看,深加工和消費市場在湖南,種植、初加工在海南。檳榔產業震盪之時,湖南與海南的檳榔產業從業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在湖南湘潭,檳榔被視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產業,集中度高。根據湘潭市工信局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的全市檳榔產業調研報告,截至2021年,湘潭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食用檳榔生產企業有68家,年加工檳榔乾果20餘萬噸,全市檳榔全產業鏈2021年實現產值約410億元。

湘潭以外,檳榔產業在湖南省內的益陽也快速崛起。上述報告顯示,益陽企業口味王集團已經成爲全省檳榔行業的龍頭,年採購原果超海南總產量60%,“有贏者通喫,一家獨大的趨勢”。據媒體報道,口味王集團2021年營收達到42.35億元。

檳榔在湖南尤其是湘潭的流行,某種程度上是歷史造就的巧合。曹雨說,清朝時期,檳榔還是一個在全國各個城市都能廣泛看到的食物,主要是有錢有閒的人喫,旗人習慣於將檳榔、豆蔻、砂仁合在一起嚼,作爲飯後的香口物。晚清後,隨着統治階級的沒落、貿易通路的斷絕和國內工商業的凋零,嚼檳榔的習俗在其他地方逐漸消失了,卻在湘潭保留了下來。

在作爲檳榔主要種植地的海南,檳榔也已經成爲格外重要的支柱產業。吉建邦說,目前海南檳榔種植面積達到441萬畝,2021年全產業鏈產值560億~580億元,其中種植業230億,初加工業280億,深加工產業50億~55億,長年從事檳榔深加工產業有1萬工人,初加工業爲季節性用工1.5萬~2.0萬人,“種植產業涉及海南省200萬農民的收入”。

檳榔在海南省的大規模種植,實際上是從近十年開始。根據原國家林業局的數據,2010年海南全省檳榔種植面積爲97.8萬畝。經過十餘年的發展,海南檳榔種植面積已經是2010年的四倍多。

檳榔種植業在海南的迅速發展,除了受到湖南檳榔深加工產業的推動,也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吉建邦說,海南的氣候、土壤條件尤其適合檳榔生長,“過去我們都把檳榔叫懶人樹,就是說老百姓在房前屋後種下檳榔,不用管,七八年後結果了就能賣”。另外,相較於印度、斯里蘭卡、印尼等國家種植的檳榔,海南種植的檳榔汁多肉厚,其品質更適合於國內的檳榔加工模式。

一位海南檳榔企業負責人表示,海南的檳榔種植是以老百姓的零散種植爲主,佔到90%以上。“老百姓的種植方式比較粗放,利用一些閒置的土地,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荒山荒坡種果樹,相對也沒那麼辛苦。” 

近幾年,檳榔種植業已經成爲海南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部分,吉建邦稱其涉及“60萬脫貧農民成果鞏固”。在海南樂東黎族自治縣政府網站,仍能看到樂東縣工商局自2016年起爲貧困戶免費發放檳榔苗的工作動態。

吉建邦認爲,目前國家層面上並沒有禁止檳榔產業發展,而去食品化後,如何規範檳榔產業發展,成爲了產業界的頭等大事。

湘潭市工信局在全市檳榔產業調研報告中提到,“如果湘潭市對檳榔產業不加以培育扶持,一旦出現逆向淘汰或檳榔產業整體退出,不僅將造成稅收大量流失、就業大量下降,並可能放棄了一個千億級以上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和巨大的海外市場,對我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財源建設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報告建議,湘潭市“應旗幟鮮明地對檳榔產業發展加以扶持,爲檳榔產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海南也正積極爲檳榔產業的發展尋求出路。除了海南省市場監管局發佈地方標準《檳榔》,推進檳榔標準化生產,海南省農業農村廳也印發了《關於加強檳榔規範種植管理工作的通知》,規範檳榔種植。

另外,爲了給檳榔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學依據,海南省還在加強對檳榔產業的科技支持。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在2021年立項支持兩個與檳榔有關的科研項目,資金投入1500萬元,其中“食用檳榔產品毒理學及安全性評價研究”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牽頭承擔,“食用檳榔人羣流行病學調查”項目由中南大學湘雅口腔醫院承擔。兩個項目的實施期爲3年,爲2021年12月至2024年12月。

“檳榔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產業基礎研究滯後,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無法用科學事實、科學數據來回答。”吉建邦認爲,檳榔產業基礎研究至關重要,政府和企業應共同設立檳榔產業大科學行動計劃發展基金,系統研究檳榔產業當前和長遠的科學問題,“徹底解決檳榔產業講不清、說不明白的科學問題,給歷史和社會一個交代” 。

現在,海南正積極推進檳榔產業進行產業轉型。2022年4月28日,海南省檳榔產業技術體系啓動會在海口舉行,明確了未來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開展產品安全健康技術研究,以及檳榔加工減害增益技術研究和新產品創制等。

發掘檳榔的藥用價值是檳榔產業轉型的方向之一。檳榔是傳統中藥材,爲中國四大南藥之首,入藥有超過千年的歷史。不過,前述海南檳榔種植企業負責人認爲,藥用檳榔支撐不起現在的檳榔產業,如果食用檳榔發展不下去,檳榔行業也就到頭了。

實際上,檳榔作爲成癮品,很難被徹底禁止。曹雨說,儘管檳榔消費者對於檳榔對健康的危害普遍都有認知,但還是會有人嚼檳榔,就像抽菸的人知道抽菸可能導致肺癌,但不會停止抽菸。 

現在,對於檳榔產業的現狀,曹雨感到既惋惜又高興。惋惜的是,檳榔產業作爲諸多行業的一個代表,其無序競爭,是一個縮影。高興的是,“檳榔作爲一種成癮品、致癌物,終於在中國受到了應有的限制。”

記者:張馨予([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