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中國空氣質量有望在“雙碳”進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多位環保專家今天(21日)表示,經過十年的“藍天之路”,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主要空氣指標顯著改善,並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評價。未來,中國空氣質量有望在“雙碳”進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在出席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當日舉辦的第25期環境茶座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表示,隨着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逐步確立,“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進入以降碳爲主、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時期,應確保在2030前實現高質量碳達峯的同時,實現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賀克斌表示,當前,社會各界應形成更多合力,借鑑十年大氣污染治理的成功經驗,以全面監測和充分發布爲基礎,藉助“雙碳”行動爲結構調整和低碳轉型提供的巨大動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公衆環境研究中心等機構當日在環境茶座上發佈的《藍天之路:十年鉅變及2030展望》報告稱,十年間,中國構建了覆蓋全國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並實時公開監測數據。基本消除重點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推動更多城市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同時扭轉多地夏季臭氧污染的多發態勢,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

公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2011年前後霧霾頻繁發生,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監測數據,更沒有空氣質量信息的逐小時發佈,政府部門難以有效做出解讀,更難以有針對性的應對。

“2015年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時,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僅73個,佔比21.6%。”馬軍說,而到了2021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達到218個,佔比64.3%。2022年1到8月,曾經的灰霾污染中心京津冀的PM2.5累計均值歷史性地達到二級標準。中國已成爲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

“這其中,兩個國家重大行動計劃即2013年9月頒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2018年6月頒佈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發揮了重要作用。”賀克斌說,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的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守護藍天的歷程仍然任重道遠。”上述報告稱,目前仍有35.7%的城市空氣質量尚待達到二級標準;重點地區秋冬季重污染天氣還未完全消除;多地夏季臭氧污染呈現多發態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環境健康警示有待進一步細化和完善;PM2.5二級標準值僅爲世衛組織過渡階段的第一階段目標值。

環境茶座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等多位專家表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

上述專家表示,當前應進一步優化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密度、布控合理性和監測項目,使監測數據能全面客觀反映空氣質量狀況。綜合標準站、微型站、單指標站、移動站等多種模式,實現縣城和污染較重鄉鎮全覆蓋;已經開展溫室氣體監測的城市,向社會公開監測結果。

專家們還建議,落實工業領域低碳轉型對大氣污染物的協同減排措施。適當提高我國PM2.5濃度限值標準,爲面向2030年空氣質量改善行動提供目標引導;適時提高我國環境空氣中臭氧每日最高8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考慮增設臭氧高峯季濃度約束目標值和長期目標值,並增加建立區域或地方標準試點。形成能夠更加精準反映大氣污染與居民健康效應的暴露反應關係的指數,指導公衆做好自身防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