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江商報

全球汽車零部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德爾股份(300473.SZ)陷入了困境,實際控制人李毅擬減持。

9月20日晚間,德爾股份披露,公司控股股東遼寧德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爾實業”)的一致行動人計劃減持不超過1.79%股權。

德爾股份於2015年6月登陸A股市場,上市以來,李毅已經累計套現近3億元,加上本次減持套現金額將超過3億元。其股價則從106.80元/股的高點跌至如今的17.89元/股,最大跌幅超過80%。

德爾股份的經營業績較爲糟糕。今年上半年,德爾股份營業收入下滑,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下稱“淨利潤”)則爲虧損。這是公司2014年中期以來第二次中期業績虧損。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11年至2018年,德爾股份的淨利潤8年原地踏步,近幾年則顯“閃崩”之勢,2020年虧損4.23億元。

業績不佳與李毅強推併購擴張有關。2017年,德爾股份曾作價19.37億元高溢價收購資產。2020年商譽減值3億元左右,如今,賬面商譽還有7億元。

營收淨利背離上半年再虧損

德爾股份再次交出一份糟糕的半年業績答卷。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德爾股份實現營業收入19.0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9.21億元減少0.14億元,同比微降0.72%;淨利潤爲-0.2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0.40億元減少0.68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達170.44%。

上半年的經營虧損,源於主營業務。公司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下稱“扣非淨利潤”)爲-0.3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0.30億元減少0.66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爲218.80%。

針對上半年的經營虧損,德爾股份表示,主要是因汽車產業鏈受到衝擊,公司客戶的整車產能、市場需求受到影響。鋁、化工產品和能源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或持續處於高位,壓縮了公司相關產品毛利率。全球汽車芯片短缺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對汽車產業的恢復產生影響。

其實,同爲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少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業績出現了大幅增長。廣東鴻圖春興精工的淨利潤均大幅增長,金鴻順大幅減虧。

拋開今年上半年,近幾年,德爾股份的經營業績也不佳。從公開披露的年度經營業績數據看,德爾股份的經營業績可以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11年至2018年的8年,公司淨利潤在1.30億元左右徘徊,基本上是原地踏步。在這期間,扣非淨利潤與淨利潤相差不大,也表現爲原地踏步。

第二階段是2019年至2021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爲0.60億元、-4.23億元、0.24億元,同比變動-55.35%、-805.95%、105.57%。同期,公司實現的扣非淨利潤爲0.54億元、-4.36億元、0.13億元,同比變動-56.80%、-908.66%、102.96%。

上述數據顯示,相較第一階段,公司淨利潤呈現“閃崩”勢態,2021年雖然扭虧爲盈,但也只是恢復性盈利。

讓人意外的是,上市兩個階段,德爾股份的營業收入卻整體上呈現增長勢頭。2011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爲5.09億元,2012年至2021年,除了2016年、2020年同比分別下降10.35%、12.30%外,其餘年度均爲增長,2021年的營業收入爲36.64億元,較2011年增長約6.20倍。而2021年的淨利潤較2011年的淨利潤則下降了79.66%。

歷經10年發展,德爾股份營業收入增長超6倍,而淨利潤反而下降了近80%,其經營業績糟糕可見一斑。

wind數據顯示,2015年上市以來,德爾股份實現的淨利潤累計數僅爲1.46億元。

與業績相對應的是,二級市場上,2015年12月1日,德爾股份的股價曾達106.80元/股,而今年9月21日的收盤價爲17.89元/股,累計跌幅達83.25%。

股權融資超18億流動性仍不足

經營業績表現不佳,與李毅推動德爾股份激進擴張有一定關係。

德爾股份成立於2004年,由上海普安投資與韓國東亞貿易株式會社共同出資設立,公司專注於汽車零部件領域,專業生產製造汽車動力轉向泵、變速箱油泵、EPS電機、齒輪泵等,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轉向泵配套企業。

在今年半年報中,德爾股份稱,公司已成爲全球汽車零部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擁有精密加工、機械液壓、機電一體化、電子電控、新材料應用等綜合技術能力,具備垂直一體化的製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體系保證,整合亞洲(國內及日本)、歐洲(德國爲中心)和北美等全球各地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通過遍及亞洲、北美、歐洲的多處主要生產基地,形成了全面、完善的生產服務體系,能對全球重要整車客戶的傳統車及新能源車需求做出快速反應。

公司稱,其在全球領先表現在,在隔音、降噪及輕量化類產品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已與戴姆勒、寶馬、奧迪、大衆、福特、斯特蘭蒂斯、保時捷、雷諾尼桑等衆多世界級汽車集團長期穩定合作。電液轉向泵產品出口美國、配套用於斯特蘭蒂斯的汽車中,能夠和德國採埃孚、日本捷太格特等國際巨頭直接競爭。在新能源領域,公司已在產業鏈前端關注膜電極產品研發,重點開發膜電極等核心零部件業務,以滿足未來氫能市場需求。

上述種種,說明德爾股份在全球市場有較強競爭力。

上述競爭力,與公司併購擴張有關。

2015年,德爾股份登陸A股市場,2017年初籌劃大舉收購。第一單,公司作價19.37億元收購阜新佳創100%股權與債權,從而間接獲得德國卡酷思國際有限公司(簡稱“CCI”),將寶馬供應商“攬入”懷中。

這可是一次大手筆。2016年底,德爾股份的總資產爲19.64億元。

這也是一次高溢價收購,此次收購形成商譽10.98億元。

2019年,公司又出資約億元收購愛卓汽車零部件(常州)有限公司、威曼動力(常州)有限公司,加碼產業佈局。

對於上述高溢價收購,市場上的質疑不少,監管部門也曾問詢,但李毅依然堅持推動併購。

顯然,從實際結果來看,這些收購等動作並未帶動德爾股份經營業績快速增長。相反,2020年,由於商譽減值等形成資產減值3.60億元,當年虧損4.23億元。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賬面上的商譽餘額還有7億元。

爲了支撐併購擴張,2015年以來,德爾股份曾多次實施股權融資,合計達18.33億元。但是,如今,公司仍然存在財務壓力。

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賬面貨幣資金爲2.86億元,長短期債務爲12.67億元。今年8月,公司通過定增募資2.50億元,仍然不“解渴”。

德爾股份的經營亟待突破,李毅卻不忘減持套現。

目前,李毅通過德爾實業、福博有限公司、景雲3號及直接持有德爾股份31.97%股權。9月20日晚間,公司披露,其擬減持不超過1.79%股權。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19年前後,李毅直接間接減持了部分股權,已經套現近3億元,如果本次減持順利完成,其累計減持套現金額將超過3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