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9月23日午間,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1關口,續創2020年6月新低。9月22日上午,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1關口,同樣續創2020年6月以來新低。消息面上,美聯儲9月議息會議釋放超預期鷹派信號,除如期加息75個基點之外,下調了2022-2024年GDP增長預期並上調通脹、失業率及政策利率預測,暗示後續貨幣政策將繼續收緊。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8月以來,美元指數上行5.5%,人民幣兌美元貶值5.2%,而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BIS/SDR)呈現“一升一平一降”,基本保持穩定。這意味着本輪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主要由美元指數衝高所致,具有明顯的被動貶值性質。

展望未來,短期內受美聯儲持續大幅加息,以及地緣因素帶動避險需求等影響,美元還將強勢運行一段時間。這意味着年底前人民幣兌美元仍有被動貶值勢頭,不排除進一步貶值至7.2至7.3區間的可能,但這並不意味着人民幣處於實質性弱勢,或匯率風險升溫。短期內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不會對國內宏觀政策靈活調整形成重要掣肘,穩增長措施還會適時出臺。

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有望在年底緩解

中航信託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表示,在岸、離岸人民幣雙雙跌破7.1關口,其背後的主要因素是美國連續的大幅加息。美國加息帶來美國國債收益率快速上升,其中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今年年初的1.2%上升到目前的3.7%,美國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年初的0.75%急劇上升到目前的4.13%。中美利差由正值轉向負值,按照利率平價理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這個過程中要承受一定的貶值壓力。目前來看,美國的利率上行趨勢尚未結束,且從以往經驗來看,美國國債收益率要領先於美國聯邦基準利率見頂。如果美國聯邦基準利率在明年上半年見頂,那麼美債收益率大概會在今年底見頂,相應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可能也會延續到今年年底。

但是,從長期來看,決定一國貨幣匯率的主要因素是貿易收支狀況,長期大幅順差則本幣升值,長期大幅逆差則本幣貶值。中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製造業大國地位沒有改變,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長期順差國地位沒有改變。因此,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的強勢基礎也不會改變。在今年的短期貶值壓力消除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會回升。

王青向記者分析,當前美元兌主要貨幣匯價普遍高於趨勢水平20%左右,且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與GDP的比重已站上5.0%的門檻。這意味着從基本面來看,美元掉頭向下的動能正在積聚。他預計,若美聯儲在2023年一季度末停止加息,地緣政治的局勢也未朝着失控方向發展,屆時美元有可能趨勢性下行,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壓力也將隨之緩解。

央行可能隨時再度出手穩匯率

王青認爲,9月5日央行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釋放穩匯率信號;未來一段時間國內宏觀經濟有望保持回穩向上勢頭,國際收支平衡將延續較大幅度順差局面。這意味着無論從政策面還是基本面來看,接下來人民幣匯率出現脫離美元走勢的快速貶值風險都不大。在他看來,一旦出現這種勢頭,監管層將通過強化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收緊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等方式糾偏,遏制貶值預期過度聚集。

他指出,當前穩匯率的焦點不是守住某一固定點位和追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值,而是保持三大人民幣匯率指數基本穩定,穩定匯市預期。這纔是兼顧內外平衡的有效應對。

另據記者多方瞭解到,多位業內專家認爲央行很有可能已經重啓逆週期因子。“逆週期因子”是中國央行用來穩定匯率的一項工具,主要作用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其目的是對沖市場順週期行爲,即所謂的非理性羊羣效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近期撰文表示,最新的測算表明,在2022年人民幣匯率兩次急貶期間,中國央行事實上已經啓用逆週期因子。在人民幣匯率第二次急貶期間,8月30日、9月1日和2日,中國央行採用逆週期因子調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幅度分別爲0.46%、0.29%和0.22%。

據中國貨幣網,在岸人民幣兌美元9月22日16:30收盤報7.0810,較上一交易日下跌275點。9月23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較上日調降122點至6.9920,回升至7關口以上。

一位人民幣匯率的資深觀察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天人民幣中間價相對於昨天收盤價調升了890個基點,將中間價定在7元之上,很有可能是啓用了逆週期因子進行調節。

中金公司外匯研究報告指出,近期人民幣市場出現了一定的順週期行爲,可能有部分報價行根據其對市場情況的判斷,主動調整了報價模型。據其測算,8月25日至8月30日的4個交易日,人民幣中間價的實際值與打開逆週期因子後的模型預測水平更加接近。

2017年5月2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爲“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逆週期因子”由此誕生。此後,隨着人民幣匯率的升貶經歷了兩次調整,2018年1月,報價行將“逆週期因子”調整至中性;2018年8月24日,報價行重啓“逆週期因子”。

一般規律是,當外匯市場出現明顯順週期波動、人民幣匯率出現脫離經濟基本面的持續貶值,就會重啓“逆週期因子”,以適度對沖貶值方向的順週期情緒;當外匯市場趨於穩定,“逆週期因子”則會迴歸中性。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華創宏觀匯率測算模型從8月25至9月5日共有7天觀測到逆週期因子調控幅度大於100bp,顯示政策面近期可能將逆週期因子向升值方向引導。

上述資深觀察人士提醒,在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下,央行總體方針大概率依舊是增強匯率彈性,發揮匯率對宏觀經濟的自發調節作用,而且當前市場並沒有出現2015年和2016年的恐慌情緒,因此央行仍有可能順勢而爲。此外,央行一再提醒不要預測匯率具體點位,提醒在微觀層次上保持匯率中性,做好匯率風險的管理工作。如果匯率短期出現貶值預期過度聚集,央行也會適當進行管理,因爲央行並不缺匯率管理工具。

張瑜指出,當前央行的匯率調控工具充足,即便面臨較大的超預期衝擊,央行政策空間仍較大,風險控制力較強。央行對匯率調控的工具箱中包含了諸如中間價窗口指導、調控掉期點、逆週期因子、增加外匯衍生合約保證金、大幅干預即期市場、縮減離岸人民幣池子、加強資本管制、強制部分央企結匯等,目前來看只動用了非常少的部分。

(作者:唐婧 編輯:曾芳) 注:本文有修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