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胡明峰 周敏

通讯员 喻华轩

十年来,业内人士“到南京搞软件”聚焦成“搞软件到雨花”。中国(南京)软件谷拔地而起,各类双创主体汇聚,成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产业地标尽显硬核实力。

十年来,印象中“落后郊区”的“两桥”焕发新颜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下,宜居之城从蓝图走进现实。1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区域发展朝向更充分平衡。

十年来,水清岸绿渐成常态,鱼翔浅底成为风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江河为证,黑臭水体消失在居民视野,片片绿意出现在每一个转角,可知可感的生态雨花愈发盎然。

未来可期,行则将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顺势而为开辟雨花高质量发展新境界的关键时期。雨花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雨花将以“打造新滨江、建设数字城”作为实现“全面创新、全域高新”新雨花的有效路径,以勇挑大梁、敢为善为的担当,铸就“数字名城”硬实力。

一个谷的“十年磨剑”,铸就产业硬核地标

雨花台区有条软件大道,这是南京首条以产业命名的道路,也是IT从业者口中的“南京硅谷”。清晨的地铁1号线软件大道站,一批接一批的年轻面孔从站内涌出,奔向同一个目的地——软件谷。在这里,已集聚超过32万涉软从业人员,尽显“最年轻、最创新”的雨花气质。

一路走来,栉风沐雨。2011年,乘着南京市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东风,雨花着力打造软件谷,布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软件大道“起笔”,彼时的软件谷拥有华为、中兴等软件“大牛”企业,但产业链并不完善,尚未形成较大产业规模。

集全区之力“作画”,软件谷持续扩容产业版图,如今已形成通信软件及运维服务、云计算大数据及信息安全、互联网+、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信创等六大产业集群。楚翘城、科创城、云密城、创业创新城、大数据产业基地、智慧城市产业基地、金融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也相继建成。

软件谷撬动着雨花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从小到大、茁壮成长。科创企业聚木成林,高企总数超800家,是2016年的近5倍;创新载体厚积成势,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持续发挥效能……2012年到2021年,雨花台区软件业务收入增长超3倍,达2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占全市比重达36.8%,全省比重达20.7%,近三年年均增长15%。

乘势而上,从软件产业进击数字经济。雨花台区委区政府始终保持着“发展焦虑”——从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看,软件谷特别是北园范围内规划产业用地具备使用条件的已经有限,空间成为软件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产业发展看,产业结构“偏软”单一,亟需在“软硬结合”中实现“双轮驱动”。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2020年底,《雨花台区都市工业智能制造企业培育计划(试行)》发布,九号工坊是最早的一批载体。闲置多年的“零产值”老厂房腾退,请以智能制造领域的都市工业企业“上楼”,如今九号工坊入驻率达九成,年产值达5亿元。

去年1月,横贯雨花的龙翔路更名“数字大道”——以新兴产业命名城市干道。“十四五”期间,雨花将建立形成数字内核、软硬结合的“1+2”现代产业体系,擦亮“数字经济看雨花”鲜明标识,推动软件业务收入迈上4500亿元台阶,新型都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一座城的“三级跳跃”,打开区域发展格局

8月30日,南京市中华中学雨花校区启用,与兴隆校区实施一体化管理,师资均质,教学统一。雨花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搁在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南京雨花新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经理李嘉楠,仍然记得初次踏足这片“城郊接合部”时的场景:低端企业扎堆,路网支离破碎,公共设施老旧,不论是城市面貌还是功能品质,与建邺等主城区都存在“视觉落差”。

2013年,“两桥”指挥部正式成立,道路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十年来,全区新建龙翔西立交工程、机场二通道(绕城公路—大周路段)等68条道路,新增里程63.24公里;完成铁心桥改扩建、银杏湖大道北延等8项改扩建工程。

告别“偏安一隅”,融入“主城怀抱”。以“两桥”地区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雨花台区开发建设的框架全面拉开。马家店、绿洲南苑等保障房建设如火如荼,一批老雨花人住进了幸福新家园;南京市属五大名校全部落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达标率全市第一;徐工地块社区服务中心有序推进,200米高的华润综合体即将“飞”越雨核……面貌新了、品质高了,区域热度随之攀升。连续几年土地推介大会,名校、名院纷纷为雨花“站台”。

雨花台区委提出,城市建设必须始终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出新是民心工程,亦是发展工程。2016年以来,全区共开展5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面积共计32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7863户。去年,南京市公布46个宜居示范居住区,雨花台区占10席。

步入新发展阶段,聚力打造“新滨江”。这片囊括雨花经开区、板桥街道、古雄街道、梅山街道的新板块,总面积超过全区40%,经济总量仅占25%,正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空间承载。

9月的雨花大地依然火热:正在开建的岱山中路北延工程,将成为连接河西南部的重要通道;滨江大道(S338)雨花段改扩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将带动苏皖快速直通、沿江经济飞速发展;“两桥”核心区省妇幼保健院总部项目刚刚开工,将打造立足南京、服务全省、示范全国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从“融入主城”,到“成为主城”,再到“高品质主城”,雨花台区蓄势而发,实现“三级跳”。

一条江的“微笑回归”,奏响绿色交响旋律

9.6公里长江干流岸线,是雨花最为宝贵的资源、最可传承的生态、最具标识的画卷。说来不长的岸线,却“叠加”了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江豚广场,市民游客争相来此露营游玩,期待邂逅“微笑天使”江豚的灵动一刻,俨然成为“网红打卡点”。这个昔日杂乱的“金大妈”码头,已改换新颜重焕生机。近一公里的江豚广场岸线上,景观小品、步行栈道、节点广场拼接出一幅滨江生态休闲湿地画卷。2016年始,全区先后清理拆除8座黄砂砂石小码头,关停20多家散乱污小作坊、小仓库。江岸全面启动复绿工程。

雨花台区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落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最美滨江岸线,生态优势正为区域发展赋能增值。

深入践行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全区最后一批渔民已于2016年停船上岸。依托“数字底座”,雨花在14.2公里长江禁渔岸线上,布设了南京市唯一一个渔政总牵头的长江流域智慧禁捕系统,应用场景实际落地并取得良好成效,自禁捕工作开展以来,各类涉渔违法违规案件逐年递减。

60多岁的老渔民王金龙变身护鱼员,他走的每一步,都和“智慧岸线”构成的“聪明大脑”联接。资深钓友方俊辉也加入到协助巡护队伍中,他经常看到江堤不远处有着“黑压压一片”,那是儿时常见的景象,“鱼群正在慢慢变多”。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图景在雨花全域铺开。近五年来,工农河双学桥段边的永安花苑小区居民在亲水、近水中找到一份闲适快乐。在河边吹风散步,到公园晨练赏景,居民于威十分感慨。过去,小区居民没少因为河水发臭拨打投诉电话,全区59条主要河道绝大多数是黑臭水体。

开展雨污分流,增加河道管养,布置岸边绿化,铺设监控探头……一系列“拯救河道”行动逐步进行。2021年,雨花台区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1个国考、3个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在进行全区河道满意度调查时,居民满意度已达99%。

近悦远来,生态宜居。雨花台区提出,绿色低碳树立生态标杆。到今年底,全区将实现建成区绿地率达46.04%、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92%,为“数字名城”发展添绿增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