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施其明 ▪ 李曦寰

出版融合音乐作品,收藏传承红色文化。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1965年2月,在上海音乐家协会的一次会议上,老一辈音乐家贺绿汀、丁善德、黄贻钧等人希望为即将召开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增加一首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现代题材作品。这项艰巨的创作任务落到了青年作曲家吕其明身上,这位10岁就跟着姐姐参加新四军、在红旗下成长、在战争岁月中锻炼的作曲家经过7天7夜的连续创作,成功地谱写出了著名的交响乐《红旗颂》,并作为“上海之春”开幕曲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红旗颂》成为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

吕老保存了当年谱曲的手稿,但同时吕老总觉得当时自己年轻,“功力尚浅”,因此一直对曲谱不断修改,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理解和岁月沉淀不断融入其中,直到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才最终定稿,将《红旗颂》作为国庆礼物献给伟大的祖国,祝福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时至今日,上海音乐出版社已经出版发行了17套各种不同版本的《红旗颂》乐谱和音像出版物,跨越不同年代,一代又一代音乐爱好者学习、演奏并欣赏这首经典作品。然而,曲谱作为出版物总是略显单调,如何对传统图书进行数字化转型,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在元宇宙时代也能接触红色经典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为此,上海音乐出版社联合五部委国家科技文化示范基地数传集团和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希望共同打造一款全新的作品,不仅能够让读者通过读谱获取信息,还能够通过独一无二的手稿图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照片和大量多媒体内容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让更多年轻读者了解创作过程,欣赏作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全貌。

9月,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和数传集团共同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攻关对大量传统元素进行数字化重组,对实物进行区块链认证,同时不断思考打磨作品的设计,并最终确定以著名的“中国梦”系列邮票作为作品的实物呈现方式,让收藏人能够拥有稀缺的主题邮票,同时扫描二维码可以欣赏数字化形式展现的《红旗颂》资料和珍贵的历史音频,看到每件藏品都拥有区块链的认证和确真,从而保证收藏人的权益。

这样的融合出版物通过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出版业的结合,突破了纸质图书的限制;通过与拥有作品版权的出版社和拥有资质的交易所合作,提升了作品的收藏价值;通过区块链认证,让作品的出品方与收藏人产生一一对应的联系,从而能够不断推送相关的数字化内容和服务给读者,对传统图书实现数字化和价值化的转型和赋能,也为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广和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了一个优秀实例。

(施其明系数传集团CEO,李曦寰系上海邮币卡交易中心CEO)

相关文章